如何“游”出大产业
2016-02-13汪燕
汪燕
·首席论衡·
如何“游”出大产业
汪燕
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热潮如约而至。据国家旅游局报告显示,今年“十一”长假全国各地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国人的旅游热情再度刷新出游人次记录。
尽管各地高速拥堵、景区看人的景象频频引发各种吐槽,但“年年出游年年堵,年年拥堵年年游”表明的一个事实,就是我国旅游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旅游作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体现,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规律,旅游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居民的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将呈现强劲增长。相比于其他消费,像汽车、房产、家电等传统消费热点迟早会达到“天花板”,而旅游消费作为一种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可谓是消费“永动机”。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本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看看各国为争夺中国游客推出的各种大力度优惠措施,足以显示对旅游的重视程度。目前发达国家每年人均出游已达到8次,而我国2015年居民人均出游次数为2.98次,可以说国内旅游消费才刚刚开始释放,旅游产业潜力无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已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走马观花”式旅游,不仅希望住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玩得好一点,而且不断追求个性化、小众化的旅游方式,越来越青睐于自驾游、自助游、体验游等新型旅游方式。
面对游客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国内旅游产业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能力跟不上游客的快速增长,每逢节假日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个别地区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天价宰客、低价欺诈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门票年年看涨,花费不少体验不佳的低性价比已让一些游客对国内游产生排斥心理。虽然各大景区在节假日仍然人山人海,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需求不是“放空”(不出游),就是“外溢”(出境游)。要做大旅游产业,把巨额的、潜在的旅游消费多留在国内,显然供给侧的改革亟需提速。
首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关键。旅游是一项“有钱有闲”的消费,有调查显示,目前制约我国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主要因素,不是收入,而是假期短缺。尽管各大旅游景区都在节假日赚得盆满钵满,但这是很多游客以数量换质量、降低旅游体验为代价的。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设计灵活多样的弹性休假制度,是在现有条件下缓解各大旅游景区节假日拥挤现象的有效措施,也能让居民出游时间更自由、消费更理性、出游更舒适,从而进一步释放旅游需求潜力。
其次,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旅游是最能体现个性需求的消费形式,旅游产品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随着中高消费阶层的崛起,对中高端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针对消费升级新常态,要加快旅游供给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创新出有特色、高品质的旅游新产品,才能不断满足居民旅游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比如,浙江当前着力打造的特色小镇,兼具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于一体,有望在各地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丰富和拓展旅游内涵。
第三,综合改善旅游环境。旅游业虽然是一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行业,但应有的硬件建设和有效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长期躺在自然风光上依靠门票经济牟利,迟早会被游客用脚投票。各大景区要摒弃“一锤子买卖”的思想,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设施、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重点改善旅游体验。比如杭州各大景区为应对峰会后首个国庆长假的旅游高峰,加强现场管理人员,增加流动公厕等设施,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游客集中区域进行流量监控和适时引导,平稳顺利通过了近1600万出游人次的考验,体现了一种高标准的服务理念,也赢得了很高的美誉度。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