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方法在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剂中的评价现状分析
2016-02-13韩丽
韩 丽
药物经济学方法在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剂中的评价现状分析
韩 丽
中医药在我国的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探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传统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探索适合中药配方颗粒剂的评价方法,以促进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剂
1 药物经济学方法在传统中药领域的评价现状分析
1.1成本分析法 成本分析是对各种备选方案的总成本进行比较,成本较小的方案胜出,因此成本分析又称为最小成本分析[1]。药品价格是反映成本最直观的指标,芦青[2]将618种中药饮片与小包装饮片的价格进行比较,大部分自费患者表示价格不高出散装饮片的5%是可以接受的。刘晖晖[3]对传统中药进行了初步药物经济学研究,在价格上配方颗粒剂比中药饮片高出2~3倍。刘晖晖等[4]等将六味地黄丸、附子理中丸等10种中成药与配方颗粒的价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配方颗粒比中成药可能更具价格优势。对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与中成药的间接最小成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药饮片价格偏低,配方颗粒比中成药可能更具价格优势。针对不同病症这三者的总成本不完全相同,体现治疗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就需要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评价和界定。
1.2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的产出指标是效益指标,即用货币单位表示。成本-效益分析比较不同方案所消耗的资源价值(成本)与干预所带来的产出值(效益),效益指标和成本指标均以货币单位进行测量[1]。程宏[5]提出,配方颗粒的市场价格是普通中药饮片的2~3倍,治疗效果不及汤剂,方便性不及中成药。宋筱军[6]认为,免煎饮片缺乏中医药理论基础,改革了传统中药方剂学、药效学理论,成品又缺乏控制疗效的质量标准。杨建文和石凤鸣[7]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饮片的成本只相当于颗粒剂的50%左右。在2000年左右,专家普遍认为配方颗粒剂的疗效不如汤剂,服用方便性不如中成药,经济成本又高,因此市场应用存在局限,中药饮片更能体现节约医疗成本。前期进行的传统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主要是对实行干预措施后所节约卫生资源的比较,没有体现减少患者健康时间的损耗和劳动力恢复带来的效益,对减轻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和康复后带来的舒适愉悦也没有体现。因此前期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的比较存在片面性。
1.3成本-效果分析法 成本-效果分析的产出指标是效果指标,效果是干预措施在自然状态(即非试验的现实条件)下对患者产生的治疗结果,一般采用临床指标进行表示。成本-效果分析衡量不同干预方案的成本和效果,最佳治疗方案不一定是成本效果最差,也不一定是最好,而是两者权衡的结果[1]。易学东和陈科[8]的研究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单味颗粒剂的价格是汤剂的2倍,其疗效基本接近,但颗粒剂组总成本却低于汤剂组。翟素红等[9]分析认为,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剂合用患者的满意度最高。成本-效果分析是在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使治疗费用达到最理想水平[10],其目的是把合理用药和经济用药融为一体。成本-效果分析的核心是确定效果指标,主要包括中间指标和终点指标。中间指标通常是指疾病治疗过程中短期产出的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终点指标是患者最终希望得到的健康结果,是患者健康状况的最直接体现,在中药成本-效果分析中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1.4成本-效用分析方法的探索 成本-效用分析的产出指标是效用指标,其是指人们对不同健康状态的偏好或满意程度。效用指标使患者的不同健康状态换成一个共同的衡量单位,因此成本-效用分析可以比较临床结果指标不同的各种干预方案的经济性[1]。中医诊疗疾病是在整体观念基础上,以人为本,辨证论治;在对中医适应证治疗的同时,也能相应地调节人体机能和抗病能力。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中药处方本身就具有多成分、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效用指标最常用的是质量生命调整年(QALYS),对于中药评价来说,使用效用作为临床产出指标尤其重要[11],成本-效用分析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中属于最高层次的研究。目前,我国各种健康量表和问卷调查工作有待进一步推广,现阶段我国中药成本-效用分析仍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对中药来说成本-效用分析是最佳的评价方法,是将来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12]。
2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中药其他方面的探索分析
2.1中药调剂和合理用药 耿涛等[13]在中药配方颗粒调剂中应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配方颗粒调剂改善了调配环境,提高了调剂效率,降低了配方成本,而且患者对调配的准确度、清洁度和知情度也更为满意。鞠爱霞等[14]应用药物经济学理论指导中西药合理配伍,制订合理的中药给药方案,结果显示选择适当的剂型、恰当的给药剂量、合理的给药时间对促进中药合理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见药物经济学方法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2.2中药药物经济学发展的探索 谢雁鸣和黎元元[15]建议拟定契合中药特点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是大势所趋。何旭和张方[16]归纳总结了亚洲各国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情况,为我国药物经济学指南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孙利华和王长之[17]针对我国尚未确定成本-效果阈值的实际情况建议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确定符合中药特色的研究时限,采用如Markov模型解决数据和经费的现实问题。借鉴适用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Markov模型,可促进体现中医药治疗特色的生命质量量表的制订,推进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18]。2012年中国中医药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学术研究会召开,《中药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要点》研究课题组选择内科、妇科、骨伤科等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病种进行了研究,为从事中药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依据。胡善联[19]建议进一步研究中药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研究,对重点研究的中成药进行病例登记和随访。中医药治疗应该注重生命质量改善的评价,有助于推动我国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得以有效开展和真正地指导实践。
3 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传统中药领域的评价较少,研究时限较短、评价方法过于单一[20],中药研究占3.5%[12],2007—2012年中药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构成只占9.0%[21]。孙利华和王长之[17]提出,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为评价只注重形式,少有实际结果,干预方案的收益计量不全,数据基础与研究经费均较为薄弱。张方等[22]分析关于中药药物经济学的评价认为,中成药新药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占大多数。药物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也不完全适合中药尤其是传统中药的领域。李明辉和刘国恩[12]通过研究时限、适应证、成本、产出等系统阐述了中药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焦点问题。张洪峰等[23]通过对研究偏性、评价的差异性、样本量确定、丰富成本数据的研究来说明,中药药物经济学的发展仍需要加强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4 结束语
中药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跨学科研究,需要中医药学、经济学、卫生统计学、药事管理学等多学科的配合与合作,进而在确定药品适用范围、控制药品费用、基本药物遴选、医疗保险目录制定等方面使医疗体系中的医药费用支出趋于合理。我国的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参照前人的探索性建议进行实践,进而促使适合中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建立。
[1] 刘国恩.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及导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卢青.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及其在中药临床配方调剂中的应用[D].浙江:浙江大学,2009.
[3] 刘晖晖.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与金银花配方颗粒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 刘晖晖,李盛青,詹若挺,等.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现状,与临床推广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9-17.
[5] 程宏.“免煎中药饮片”剂型的科学性及成本-效益分析[J].首都医药,2001,15(3):206-208.
[6] 宋筱军.免煎中药饮片剂型的科学性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草药,2002,33(7):206-208.
[7] 杨建文,石凤鸣.中药颗粒剂的成本-效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3,26(l):80.
[8] 易学东,陈科.参苓白术散汤剂与单味颗粒剂提高脾阴虚型厌食患者机体素质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9(23):148-149.
[9] 翟素红,王中伟,曹学东,等.益胃汤中药饮片煎剂与配方颗粒的成本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9):1054-1055.
[10] 陈洁.药物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6.
[11] De Smet PA,Bonsel G,Van der Kuy A,et al.Introduction to the Pharmacoeconomics of Herbal Medicines[J].Pharmacoeconomics,2000,18(1):1-7.
[12] 李明辉,刘国恩.中药经济学评价的意义和特点[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4(3):11-14.
[13] 耿涛,李文华,梁晓燕.药物经济学评价在中药配方颗粒调剂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1,22(7):577-580.
[14] 鞠爱霞,金轶奇,吴莹,等.运用药物经济学理论指导中药合理应用[J].中国药房,2009,20(9):716-717.
[15] 谢雁鸣,黎元元.我国亟须制定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J].中国中医药报,2015,18(3):1-3.
[16] 何旭,张方.亚洲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19):2183-2187.
[17] 孙利华,王长之.药物经济学在中药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药师,2015,18(6):958-960.
[18] 王昕,苏霞,孙文韬,等.Markov模型在上市后中药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44-2847.
[19] 胡善联.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建议与化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应进一步研究适宜中药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N].医药经济报,2016-1-2.
[20] 孙晓,郭利平,商洪才,等.国内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系统评价及质量评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0):2050-2053.
[21] 李明辉,李红超,马爱霞.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药房,2008,19(11):801-805.
[22] 张方,王曼,杜珺.中医药经济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4(5):44-50.
[23] 张洪峰,陈晨,王乐,等.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24(31):2969-2971.
R956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0.002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提高,中药新的应用形式也得到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配方颗粒有望摆脱试点身份,市场全面放开。直观上看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相比具有价格优势,但是鉴于中药饮片的诸多不便,患者选择传统中药进行治疗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筛选,选择依据为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本研究总结了药物经济学方法在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剂中的评价现状,探讨如何使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传统中药进行评价分析。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
韩丽,硕士学位,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新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