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寿”文化:对生命的追求与尊重

2016-02-13

新传奇 2016年50期
关键词:长寿面彭祖祝寿

中国“寿”文化:对生命的追求与尊重

古人认为,千富贵不如一长寿,因此在我国传统“五福”(福、禄、寿、喜、财)中,有“寿为先”的说法。“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追求与尊重。

旧时为老人祝寿,尚有男女之别,男悬南极仙翁像(左),女张麻姑献寿图(右)

五十才做寿,百岁不贺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中就已经出现了“献酒上寿”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在一些欢乐、喜庆的场合中,一些地位较低的人举起酒杯祈祝地位较高的人“寿运永继、长生不老”。但是,这种“献酒上寿”应算祝寿礼俗的雏形。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祝寿礼俗是从南北朝开始,当时主要是给小孩子做生日,至于成人,若父母在世也可以做生日,但是父母去世就不能做了。到了唐代,唐明皇将自己的生日作为“圣寿节”,开了全国为皇帝庆寿的先例,自他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有了自己的“圣寿节”。到了明清时期,不管是做寿的范围还是规模,都有了空前的扩大。

民间为生日举行的寿诞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粉和衣物鞋帽以示庆贺。中、青年生日,一般都不请客庆贺。俗谚“不三不四”,讲的就是20、30、40不庆寿,逢这样的年庚,吃饭时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

因此,寿庆通常是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但这种大寿并非真正逢十,而多是指49、59、69等逢九的岁数。因为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人们为讨个吉利,故形成了这种“庆九不庆十”的风俗。有谚语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固80岁寿辰多延至下年补办,俗称“补寿”、“添寿”,也有一些地方提前一年庆寿。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岁寿。

寿星分男女,做寿讲究多

寿庆的主角通常称为“寿星”。民间画像中的寿星多为白须老翁,头大额隆,手持鹿杖,并衬以仙桃、松鹤等物,以喻长寿。寿星本为星名,《尔雅·释天》称“寿星,角、亢也”,即天上的角、亢二星。发展到秦汉时,寿星已成司寿之仙:《史记》中所称的“南极老人星”也即后世的寿星——南极仙翁。在民间,也有附会老子为寿星者,称其先天地而生,历三皇五帝至子周,长生不死,因称“老寿星”。除南极仙翁、老子外,民间尚有信彭祖、麻姑为寿星者。

《史记》中记有“彭祖,即陆终氏之第三子,篯铿之后,后为大彭,亦称彭祖”,经历夏朝以至商朝,活了800多岁,因封地在彭城,所以被称为彭祖。在寿星画像中,彭祖形象为秃头黑须,浓眉细眼,手持一鸟头长杖,其表情沉静,神态怡然。

此外,旧时为老人祝寿,尚有男女之别,男悬南极仙翁像,女张麻姑献寿图。

而说到具体的做寿也有很多讲究。做寿如果接受亲友祝贺,则须发请柬。请柬多以寿星之子名义发出,上写“家严、家慈(名号)诞辰,谨于某月某日桃酌,敬候光临,承庆子(儿子名号)敬邀”。俗语“严父慈母”,对人称父亲为“家严”,称母亲为“家慈”。如果为父亲做寿,祖父母尚在,下款则要写“重庆子”,而不能写“承庆子”。亲友接请柬后,要如期而至,并携带寿礼、贺幛等物,贺幛上要题“福禄双全”、“洪福齐天”等祝寿语言。

本家事前要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寿联,横批多书“椿萱并茂”等语。“椿”代称父亲,“萱”代称母亲。如父母中只有一人在世,此语不可用。寿堂一般设在民间堂屋,正面墙上悬挂红底金字的大寿字,或悬挂一幅“寿星图”、“松鹤延年图”、“鹿鹤同春图”等,燃起“寿烛”,摆上寿桃,安上寿星接受礼拜的座位。

旧时拜寿的基本程式是:老人晨起梳妆打扮,进入寿堂,请坐于太师椅上。晚辈依长幼顺序开始拜寿,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一对对行跪拜之礼,未婚者单拜。在拜寿的同时,还要说一些吉利话。众人拜毕,吃长寿面,并分送街坊邻里对寿星有馈赠者。中午或晚上设寿筵,请亲朋好友同饮庆贺。

过生日为何要吃长寿面

值得注意的是,吃长寿面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不管是多大年龄只要过生日,人们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那为什么做寿时一定要吃长寿面呢?

在我国古代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汉武帝有一次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一定也很长。此时东方塑便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800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此说本是讽刺汉武帝的戏言,但经过长期的流传以后,人们以为人中长,面部长的人寿命就会长。由于面部的“面”与面条的“面”谐音,于是后来人们便普遍以为吃了面条就会使人长寿,所以有了做寿之日吃面条的习俗,并且就这样而形成并流传下来。

由于做寿吃面的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祈寿的表现,因此伴随着吃面的种种规仪礼数也由此而产生了。譬如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面时,先要用筷子将面条从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一边口中问道:“长不长?”其他人则应答道:“长。”然后再将面条放入各人碗中。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之前,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碗内的面条挑上几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后再说一声“添福添寿”之类的吉祥话。吃寿面时,最忌讳的将面条碰断,因为这样人们便会感觉不吉利。有的地方规定盛面条时不能盛满,因为“满寿”也是不吉利的。

当然,在做寿的时候不会仅仅只上一碗长寿面,还要在家中或酒店里摆设宴席。宴席上,必须放上几样全鸡、全鸭、全鱼之类的上等荤菜,还要点几道具有寿庆意蕴的特色菜,席间所用之酒,也大都要选用一些具有长寿意蕴的的品种,如竹叶青、状元红、人参酒等等。此外,民间祝寿礼品中,因传蟠桃是3000年结实而熟的长寿之物,所以桃为祝寿必备之品。如遇无桃季节,则以白面蒸面桃代之。

“寿”与中国人的生命观

“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追求与尊重,更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理。

“长寿”愿望与提倡养生。传统的观念认为,养生贵在养康,健康是长寿的前提,也是长寿的基础。健康的长寿才是有意义的。寿命的长短固然重要,但也只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健康的生命才是高质量的生命。

注重“寿诞”与阶段意识。对过生日和祝寿的普遍重视体现着中国人对于生命历程的阶段意识。中国人强调每到一个年纪,就要做这个年纪该做的事。

怡神益“寿”与快乐处世。“怡神”、“心逸”是我国养寿学说的重要思想,就是说要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注重心理健康。纵观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历史,不难发现,最多为人所称道的,还是摒弃外在的诱惑,寻求生命的本真,所谓功名利禄皆“身外之物”。这是先人的智慧,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性格。

“鼓盆而歌”与“死”的哲思。“寿”文化是关乎生命的文化,人们希望生命健康安宁,绵长不绝;可是,死亡又是人类不能逃避的问题。我国古代的道家圣贤庄子的一个故事颇能体现出中国人推崇的死亡观:庄子的妻子离他而去,庄子非但没有悲伤恸哭,反而“鼓盆而歌”进行庆祝。庄子认为: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变化,如同四时变换,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并不应该悲伤。因此,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将老人的离去作为一种归宿,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坦然超脱的接受。

(《品读》2010年01期、《寻根》2007年06期等)

猜你喜欢

长寿面彭祖祝寿
舌尖上的“周庄味道”——长寿面、长寿米
速览
彭祖山的传说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彭祖的故事
“长寿面”的由来
乡约:给“彭祖故里”的音乐达人说媒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