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郁文与《木渎小志》

2016-02-13陈健康

江苏地方志 2016年6期

◎陈健康

张郁文与《木渎小志》

◎陈健康

木渎,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

一、张郁文其人

张郁文(1863—1938年),又名学文,字壬士,晚号阉如。吴县胥口下场村(今属藏书乡)人。光绪年间廪生。其祖父张光阶对史地颇有研究,曾撰有《辽金元史地略》。郁文从小勤奋好学,年少时随父寓居木渎冯桂芬家,遍览冯家藏书,学识大长。他为人忠厚朴实,秉性刚直,博览群书,学识深广,工诗文、善操琴。

张郁文受祖父影响,亦爱史地,尤好“元史”。曾历游名山大川,东瞻泰山,谒孔林、孟庙,南泛圣湖,上庐山,西溯开封、洛阳,窥黄河铁桥,俯仰伊阙龙门,考察其山川风物,作游记诗文甚多。

张郁文曾担任吴县修志局采访员,因感于“木渎既无旧志,而县志所载又百不及一”(《木渎小志·序》),遂爬梳载籍,采访罗遍,独力成之。民国七年(1918)编撰成《木渎小志》6卷,民国十年(1921)出版问世。

张郁文还著成《元史地理通释》凡4卷。还著有《灵岩山志》《火天居笔记》,并协助同里郭绍裘先生辑印《木渎诗存》,还曾校补徐傅的《光福志》。

张郁文热爱乡村教育。民国初年,曾在木渎吴县第六高等小学担任校长,文史地一人兼授,苏州东吴大学屡聘不就。1928年,在藏书庙内开办小学堂,自任名誉校长。张郁文还热心慈善事业,曾出面筹资铺筑胥江北塘。

张郁文晚年暮景凄凉,独子夭折,恸哭过悲,双目失明。心情抑郁不畅,于1937年归寓故里下场村,于次年1月谢世故宅,享年76岁。其墓原葬于肾口下麓山横河头,1974年由其孙张家润迁葬于藏书善人桥西民主村大汤廊。

张氏门生吴昔芾等为颂扬其业绩,收集其藏书与遗著,在木渎建成壬士图书馆(即吴县图书馆的前身)。

二、《木渎小志》其书

《木渎小志》所设门目,卷首:凡例、地图;卷一:区域、都图表、选举法、山、水、古迹;卷二:人物(名臣、孝子、逸民);卷三:人物(文学);卷四:人物(列女、方外、工伎);卷五:寺观、祠庙、冢墓、物产、风俗;卷六:艺文、杂志、题咏骈言。卷前有吴荫培、郭绍裘两序,末附《光福诸山记》一卷。《木渎小志》记事止于清末,全书约八万六千字。

由图1 可知,响应曲面较为平缓,随着时间上升,硬度值变化不明显;但随着功率的增大,硬度值变化则较为明显。因此,功率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说明交互作用比较明显。

《木渎小志》书名由李根源题写。李根源(1879—1965年),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越(今腾冲)人,近代名士。著有《吴郡访古记》,主持民国《吴县志稿》编撰,还著有《曲石文录》《景邃堂题跋》《曲石诗录》《雪生年录》等。

《木渎小志》序一作者吴荫培(1851—1931年),苏州人,字树白,号平江遗民。光绪十七年(189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官京兆、礼部、福建乡诚考官。曾自费至日本考察。又上女子师范幼稚园、戏剧改良五事疏,为清廷采纳。曾任吴县普济堂董事十年。1916年任修志局总纂。

序二作者郭绍裘,苏州人,字退耕、诸生。早年曾师从俞樾。光绪末年以通判之职随伍廷芳公使遍游美、墨、秘、古等国。

(一)《木渎小志》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木渎小志》共有立传人物(不含名录)168人,其中有各种手工艺者。古迹记馆娃宫、郊台、姑苏台等50余处。冢墓记伍员、钱元璙、朱长文、韩世忠,范成大,唐寅、金圣叹、顾广圻等名人墓冢50余处。山记灵岩山、赤山、焦山、马鞍山等20座,其中以灵岩山尤为著称,上有馆娃宫、琴台、石鼓等古迹10处。水记太湖、胥江、香水溪等14处,附有诗文。寺观记灵岩寺、寒山寺、白云寺等23座。

《木渎小志》“其文约而赅,其事博而确。而于山川道里之远近,古今名胜之兴废,大必亲历其境,博访周咨,斟酌尽善。”《木渎小志》网罗文献丰富,重于考录,文字严谨,是研究木渎及周边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编写体例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颁降《纂修志书凡例》到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的《修志事例概要》,均对省至县志的体例、篇目等有统一的规定。

《木渎小志》的篇目体例对府县志“尤多规仿”,但在局部上又有所变通和改革,如没有建置沿革、地理星野、户口田赋等府县志常见的门类,增加了反映乡镇区划的都啚表。张郁文在凡例中规定:“乡土事实范围狭小,凡已见府县各志者,不妨少略,他处须较旧志加详。”“古迹全录。凡第宅园林并入焉。”“寺观有兴有废,略加删汰,祠庙冢墓以正误补遗为主。风俗与各处大同小异,不烦赘。”由此可见,张郁文对府县志的体例并没有一味“规仿”,而是有所选择和侧重的。同时期由陶惟坻修,施兆麟纂的《相城小志》,编写体例就是参照张郁文的《木渎小志》。

3、体现了作者张郁文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木渎小志》为张郁文私人编撰,不需要经过官方的审验,所以作者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在书中有明显表现。书中记载有苏南抗倭、太湖地区抗清的史实;对手工艺者和工艺技术都有着较为详细生动的记叙,如塑像巧匠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碾玉妙手陆子刚等;清末受西方先进科技影响,木渎当地办学校、小火轮、邮政分局、电灯厂等事件,书中都有反映。

(二)《木渎小志》的版本

《木渎小志》有六卷附光福诸山记一卷的稿本,苏州图书馆存。三益堂张虹渊抄本,南京图书馆存。民国十年(1921)苏州华兴印书局铅印本,四册六卷首一卷附光福诸山记一卷,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民国十七年(1928)苏州观前街利苏印书社铅印本,两册六卷首一卷附光福诸山记一卷,中国国家图书馆存。

结语

《木渎小志》资料丰富而翔实,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志书,也是木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修志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