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古遗址文化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6-02-13葛晓丽徐晓虎

江苏地方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淮安总数遗址

◎ 葛晓丽 徐晓虎

淮安古遗址文化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葛晓丽 徐晓虎

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一、淮安古遗址的现状

目前,淮安共有16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有462处,约占总数的29%,主要包括民居、宫殿、官署、寺庙、村寨、城堡、烽燧等。按照文物级别、时间、位置、使用类型和损坏原因分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按照文物级别、时间、位置和使用类型分类

1.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分类

级 别 数 量 比 例国家级 2 0.4%省 级 7 2%市 级 15 3%县 级 6 2%未定级 419 92.6%

占比例最大的是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共419处,占总数的92.6%;其次是市级的15处,国家和省级的共9处,占总数的2.4%。

2.按照时间分类

时 间 数 量 比 例旧石器 2 0.4%新石器 27 5%商 周 42 9%秦 汉 54 11%三 国 1 0.2%晋3 0.5%南北朝 5 1%隋 唐 55 11%宋67 13%元2 0.4%明 清 194 47.5%民国 5 1%

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遗址,共194处,占总数的47.5%;其次是宋代建筑67处;秦汉54处,占总数的11%;商周42处,占总数的9%;新石器时代27处,占总数的5%。

3.按照地区分类

位 置 数 量 比 例清浦区 12 2.5%清河区 23 5%淮安区 48 9%淮阴区 55 11%洪泽县 42 9%涟水县 38 7%盱眙县 109 24%金湖县 117 32.5%

占比例最大的是金湖县117处,占总数的32.5%;其次是盱眙县109处,占总数的24%;接着是淮阴区55处、淮安区48处、洪泽县42处、涟水县38%,分别占总数的11%、9%、9%、7%;清河和清浦在主城区,共35处,占总数的7.5%。

4.按照用途分类

淮安保留下的反映历史变迁的特有古遗址载体,具有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特点,根据用途分类,数量与比例如下表所示:

类 型 数 量 比 例与名人有关 7 2%与水利有关 66 13%寺 庙 81 18%窖 藏 7 2%官 署 2 0.4%宫殿楼阁 26 7%民 居 9 3%城 邑 21 6%烽火台 1 0.2%手工作坊 4 0.8%与盐运有关 1 0.2%

与名人有关的古遗址共7处,其中韩信4处,项王1处,岳飞1处,梁红玉1处,占总数2%;与水利有关的共66处,占总数13%;寺庙遗址有81处,占总数18%。

(二)按照被损坏的原因分类

1.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损毁部分古遗址

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对淮安39处古遗址造成破坏。其原因是淮安位于淮水、泗水与邗沟的咽喉部位,既是黄河泛滥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战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战争对古遗址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具体统计如下:

被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损毁的古遗址一览表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兵仙殿

韩信故里

(续表)

2.文化大革命期间损毁部分古遗址

文化大革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造成31处古遗址的损毁。其原因是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破四旧”运动要求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给淮安古遗址带来一场浩劫,破坏了大量的古遗址文化遗产。具体统计如下: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毁的古遗址一览表

(续表)

3.城乡建设对古遗址的影响

建国后,城乡建设包括:耕种、修路、造房、建厂等等对49处古遗址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其原因是在这些社会活动中人们缺乏对古遗址价值的充分认识,不能将城乡建设和古遗址保护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古遗址在城乡建设过程中的牺牲,也许是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但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古遗址损毁是不可估量的。具体统计如下:

城乡建设损毁的古遗址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情 况 说 明5 马逻南庵遗址 毁于文化大革命前。6 三官殿遗址 文化大革命前被拆毁。7 土城子遗址 因取土烧窑,现存10米。8 鬼城子遗址 因取土烧窑,现存10米。9 盐河庙遗址 解放初拆除,遗址尚在地下。10 大悲阁遗址 建国后,大悲阁被拆毁。11 蚂蚁殿遗址 建筑毁于20世纪50年代,房址存于地下。12 如得庙遗址 20世纪50年代拆除13 湖心寺遗址 20世纪60年代改建为淮阴农校,现改为淮安生物工程高等专科学校。14 回施庵遗址 2007年因建设需要拆除,基础存地下。15 山阳县衙遗址 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拆毁,部分建筑遗址存地下。16 蒋桥小庙遗址 据当地百姓讲述,20世纪60年代此地曾有一座庙宇,后来人为将其拆除。17 六里墩遗址 因烧砖取土将其挖平,并下挖约1米深。18 玉露庵遗址 1958年被拆除,现存石碑一通在同组的徐希荣家。19 惠济祠遗址 民国以后,屡遭破坏。20 欢乐寺遗址 解放前夕,由于五里县政府盖房将寺拆掉。21 清江浦城址 城墙于1950—1951年全部拆除。

韩信故里码头镇

韩信城遗址

(续表)

序号 名 称 情 况 说 明42 九里夏庄墩1号墩已被推平修路;2号墩尚存,位于水塘内,墩顶长满杂草,现高约5米,底径约50米;3号墩已基本推平,现上面种植农作物。43 花园庄遗址据调查20世纪60、70年代曾有农民在此刨砖回去出售及建房,后修建金南至龙岗的公路时穿遗址东侧而过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药王小学,2005年小学撤消后,2009年又在原址上复建了药王庙。45 锯龙角遗址 遗址位于白马湖中,现岛上住有渔民杨登仁等两户。46 龙头岛遗址 岛上有龙头小学校舍四间,现闲置未使用,周围种植杨树。47 小刘庄遗址 现岛上住着渔民刘绪贵一家。44 药王庙遗址20世纪六十年代,当地的渔民在墩上曾建有龙田小学,现墩上为闲地,长有部分杨树,四周均为农田。49 越河街清江浦楼石码头 2009年建住宅小区被拆除。48 龙田墩遗址

二、淮安古遗址文化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淮安古遗址文化体现出五个特点:人本性、现代性、服务性、均等性和教育性。目前,淮安古遗址文化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古遗址在数量、学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本性”的服务理念未树立

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和受益者。而古遗址文化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缺乏正确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31处古遗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损毁,49处古遗址在城乡建设中受到破坏。其原因都是主观上缺乏对古遗址价值的充分认识,没有正确地认识古遗址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片面地从旧思想、旧风俗和经济方面来考量,对古遗址的损毁是不可估量的。

(二)“现代性”的工作机制未完善

主要原因是淮安大部分古遗址管理机构仍依靠政府出资维持,长期依赖体制,自身运营模式滞后,管理模式僵化,融资渠道单一,不仅不能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反而需要纳税人为其建设和维护费用买单。有的古遗址机构为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机制,因此存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和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出现难以吸纳多方意见,决策僵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遗址文化的的活力。

(三)“服务性”的工作团队未健全

“服务”是古遗址机构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原因,一是服务团队不够专业,工作热情不高。一线服务人员不同于专业工作人员,部分来自社会招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等客观原因,服务人员很难接受完整系统的专业培训,工资较低,大多数服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对现代服务理念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观众提供基本服务的层面上,在通过优良服务“吸引观众”和“留住观众”等方面缺乏思考,服务中“人文关怀”体现不够。三是大部分古遗址管理机构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服务管理体系,仅把“服务”视为一个单一环节,导致服务不全面、不立体。

(四)“均等性”的资源供给未布局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古遗址文化资源的“均等性”供给布局未完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古遗址文化资源在各县区的分布情况不一样。根据统计,占比例最大的是金湖县117处,占总数的32.5%;其次是盱眙县109处,占总数的24%;接着是淮阴区55处、淮安区48处、洪泽县42处,分别占总数的11%、9%、9%、7%;清江浦区在主城区,共35处,占总数的7.5%。另一方面,各地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不一样。金湖县古遗址文化最大,但以传统管理为主。而清江浦区、淮安区和盱眙县的古遗址资源开发利用较好,淮安区的漕运总督遗址、清江浦区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等都是开发利用较好的古遗址。

(五)“教育性”的职能未完全发挥

古遗址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社会化教育、辅助性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性教育等特点。但淮安的古遗址文化并未能充分发挥“教育性”职能。根据统计,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遗址,共194处,其次是宋代建筑67处,秦汉54处,商周42处,新石器时代27处。这些遗址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有关遗址管理机构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展示。与名人有关的古遗址共7处,其中韩信4处、项王1处、岳飞1处、梁红玉1处。与水利有关的共66处,寺庙遗址共81处。这些遗址资源没有进行归类整合来展示自身的特点。其原因是缺乏科学地规划,创新性发展事业地工作思路。

三、充分发挥古遗址文化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淮安古遗址文化在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在服务理念、工作机制、教育职能等方面上下功夫,争取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二是完善现代化工作机制,三是均等提供文化资源,四是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五是开拓资金渠道,六是发展社会民生,七是发展古遗址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八是创新开发理念,九是积极开展项目运作。

淮安钞关遗址

① 《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作者:曲凌雁,《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

② 《古遗址旅游的开发探析》,作者:崔佳春,《旅游开发研究》,2009年第16卷第1期。

③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作者:李海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7卷第3期。

④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作者:刘洁,中国文物信息网,2014年3月13日。

⑤ 《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文物网,2015年6月3日。

⑥ 《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张博,《人民论坛》,2014年9月11日。

⑦ 《文化遗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山西省文物局网,2015年7月6日。

⑧ 《关于长沙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作者:陈洁,2008年。

猜你喜欢

淮安总数遗址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