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抚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南昌县三江镇前后万村为例

2016-02-13闵忠荣

老区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江民居村落

闵忠荣 徐 威

抚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南昌县三江镇前后万村为例

闵忠荣徐威

[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迅猛发展,传统村落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的命脉,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以江西省南昌县三江镇前后万村为例,在挖掘前后万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分析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前后万村;保护

一、前言

农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传统村落承载着许多文化、艺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记忆,保留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1]前后万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坐落于南昌县三江镇境内,这座有着800年建村历史的村落正在承受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考验,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契机。2013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前后万村也跻身于其中。

二、前后万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一)古朴纯真的自然环境

古村选址于赣抚平原地带,其东、南和西面都有河流、水塘,整个村子三面环水,村首沿鲤鱼塘有成片的杨柳翠竹,四季长青的杉树,碧水环绕,绿草茵茵,十分幽静。

村落处于水的怀抱中,村外田园阡陌,水塘遍布,村内植被覆盖良好,主要有松、樟、杉等树种,并有竹林间杂其间,突显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古村北靠三江集镇,三面环水的环境,构成了前后万古村细腻的居住景观特色。村中古建筑以青、灰、木色为主色调,用色十分淡雅清新,田园、水、建筑完全融为一体,彼此映衬,共同体现了前后万古村古朴纯真的自然美。

(二)独具特色的村落格局

历经800多年,至今还保存着清晰完整的村落格局形态。前后万古村的整体布局是以水为主要元素规划,最为有特色的是其“双鲤望龙(垅)”的天然水体布局。所谓的“双鲤望龙(垅)”是依据其空间布局意境而言,古村三面环水,更有总赣渠在村东,可谓是处于水的怀抱,其余几塘相互连通,“鲤”比作前后万村,因其前后分明,所以称“双鲤”;村首的鲤鱼塘又叫鲤鱼垅。因鲤鱼与龙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三江的街道大都以龙为名,如乌龙街、红龙街、红龙头等,前后万古村隔着鲤鱼塘,两两相望,形成“双鲤望龙(垅)”之象,寓意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相互兴旺发达。

前后万村地势平坦,村内有多处水塘,村落整体呈花蕾形展开,以鲤鱼塘为中心,将古村分隔成南北两片区,即前万和后万。依托村内各方水体,以村内鲤鱼塘为中心形成三个建筑组团。鲤鱼塘四周的建筑大门基本都是面向鲤鱼塘。村内建筑布局紧凑,巷道空间狭小,注重使用功能,强调防火、防卫,村落格局独具匠心,处处体现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

(三)典型的赣中民居建筑形态

前后万村保存着一定数量的明代及较大数量的清代上下堂平面形制的中小型民居。其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结构和规模皆十分相似,都是天井式民居形式,但厢房很小,一般仅为一间,而正房宽大,三间五间的皆有,且进深很深,天井院落呈横向狭长之式,突出了正房与倒座房的体量,天井檐口处多设遮阳的滑动天窗。当地称这种布局为上堂下堂式。若为两进天井院,则三幢主房称之为上、中、下三堂式。前后万民居的正房明间皆为敞口厅,无外檐装修,且开间明显大于次间、尽间。敞厅作为会客、祭祖及家中活动之处,两侧次间为卧室。因为正房进深大,有的宅院将卧室中间隔断分为前后两间使用。一般正房有阁楼,作贮藏用。若为三进房屋,则中堂为客厅,而祖堂设在后堂。两厢作厨房或杂用。倒座进深较浅,在中间开设大门,两侧为卧室或杂用。天井院全部铺装,四周皆有排水沟渠,排出宅外。民居的外墙皆高出屋面。房屋山墙做成封火墙,形式各有不同,但外观稍觉丰富。外墙设小窗洞,窗户多为麻石雕窗,院落各房间采光主要靠内部天井院,房间内部光线幽暗,但较阴凉。民居的入口部分用凹进式的墙面,大门皆有石门框,双扇木板门,门上方有装饰的砖匾额,在上为瓦顶门罩,简单的仅用叠涩砖挑出,复杂的以木制挑枋挑出瓦顶,或做成垂花式样。本村民居一般用穿斗式木构架,部分住宅的堂屋亦用抬梁式,外墙为空斗砖墙,为防止盗匪挖墙进村,房子裙部多有3至4块麻石板砌接而成。出于用地的限制或功能需要,部分建筑单体形式出现多种变化,但主体房屋上下堂布局依然没变。

古村建筑的空间组合手法、装饰艺术、砌体结构等方面的工艺质量整体较高,尤其是石作、砖作方面做工非常细致,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在南方众多原生态村落中也是较为罕见的。前后万古村上下堂形式的民居建筑形态在赣中抚河流域较为常见,作为本地区典型的民居类型保存,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四)历史悠久的商贾之风

古时前后万村为交通贸易的要塞之地。其重商崇文的传统理念和悠久的民俗传承文化是当地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和物化写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村环三江镇阖闾而居,地挹三水之秀,古时界临两府四县交界之境,现在是南昌、进贤、丰城三县交界之地。三江口在古时候是一座水网密布的濒水之丘,东、南、西三面峰峦重叠,北面则是平旷的赣抚平原盆地,赣抚两河贯通,可通舟楫,陆上有众多的驿站和官马大道,盛行车马运输,宋、元代在此设置了驿站,茶亭、渡口摆设摊点,明代设立三江铺,清至民国设立了三江巡检司。古村拥有非常好的地理、交通优势,由于水陆交通转口运输的咽喉作用,因而奠定了三江历史商业成为批发转运商品集散的经济贸易中心,也推动了三江与各地文化的交流。自16世纪,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前后万古村以其特殊环境条件,引导族人多从事经商、学艺、读书三条道路,繁盛的经济基础,促进和带来蔚盛的文风,历代人才辈出,前后万万氏培养出科举仕宦二十余人,也让前后万在外经商子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以仁义诚信经商理念推动他们事业的发展。

三、前后万村面临的威胁

(一)城镇建设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镇建设对于乡村建设用地可谓是一种掠夺式的冲击。前后万村位于三江镇中心镇区的腹地,而镇区存量建设用地所剩不多,对于镇区经济的发展来说,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和产业才能保证城镇的发展。前后万村处于一个尴尬的地理位置,受到镇区发展和城镇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村民的生活习惯还是村落的建设,都会顺势而造,使村落发生本质的变化。

(二)空巢化现象严重

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大背景下,村落的发展和城镇相比很难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生活条件日益恶化,导致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虽然国家免去的农民的农业税,但是务农的收入已经不能与日益增长的物价相吻合,村里的年轻人不得不去外地求学和务工,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没有能力出去工作的中老年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孩。即使是留下来的年轻人,只要有条件都会去镇区买房或者新建现代风格的楼房。

(三)缺乏科学管理

对于村落的管理,一般都是依靠村民自治,村委会承担主要责任,行使治理权力。一般担任村委书记的都是在村里有一定声望的长者,而不是真正经过培训的管理者,导致很多村委会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村里的日常事务都无暇顾及,就更别说把保护传统文化提上议程。村集体缺乏活动的组织者,传统活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就会慢慢被被遗忘,大部分传统观念就会被淡化,很多传统文化缺乏传承最后甚至消失。随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生活中薄弱化,随即而来的就是村落的无序化更新,这也意味着一个传统村落的命运改变的开始。

(四)发展能力不足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正是对大多数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农业收入是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可能有一颗建设自己家乡的雄心,却无能为力。也许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乡的历史建筑一栋栋被拆得七零八乱,却无法寻觅拯救措施。一个村落想要得到政府的财政救济谈何容易,这正是中国长期处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潜在的弊端。对于村落的建设,政府的投入远不及城镇建设,城乡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就会让传统村落慢慢得在城镇化建设中衰落。

四、前后万村保护与发展

(一)挖掘村落特色

村落特色的挖掘是针对村落自身的文化内容的特色进行提炼。首先要对村落本身的发展历史、村落格局、历史风貌和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活动、饮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内容进行罗列,再对其特色元素进行提取。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特色,而传统村落与众不同之处是其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内聚文化力量。千百年来人们代代相传,文化类型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是维系彼此之间的是不变的空间环境,通常也是村落个性的源头。[2]通过对传统村落特色的挖掘,可以增强村落的总体竞争力,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的立足,也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人居环境

只有让老百姓住得舒服,他们才会愿意留下来住。村民如果不离开,才能保证村落的完整性。农民是一个朴实的群体,很容易得到满足,只要能保证他们正常的衣食住行,就可以对村落的主人进行挽留。现在村落内部卫生环境恶劣,没有安排垃圾桶以及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在木结构的房屋之间总能看到凌乱的电线穿梭,有的电线甚至和荒废的老屋缠绕着一起倒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政府只要让垃圾有收集点、让荒废的民居得到稍微的整治、让电线不再以墙壁、木构为杆,就可以改善村民的最基本生活环境。

(三)加强保护力度

面对传统村落日益严重的破坏趋势,国家应当加快传统村落保护的立法工作,将保护工作纳入正轨,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要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成立保护工作小组,保证传统建筑日常维修、传统文化宣传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对于那些破坏行为,及时的进行制止和教育,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四)吸纳保护资金

经济基础决定村落发展走向,资金不足也是导致传统村落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的投入,才能降低传统村落破坏的速度。地方政府应将传统村落的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成立专项基金,保证资金的使用落到实处;同时招商引资,适当的发展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在达到经济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

五、结语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甚至很多村落被遗忘。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要深入人心,就需要以村民为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理清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让村民融入传统村落保护的大环境。只有村民和政府共同参与到保护过程中,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实现传统村落的健康发展。

[1]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

[2]叶步云,戴琳,陈燕燕.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J].规划师,2012,(10).

[责任编辑:邵猷芬]

闵忠荣(1963—),男,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院长、教授;徐威(1991—),男,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22)

猜你喜欢

三江民居村落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