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
2016-02-12黄炜魏丹青
黄炜 魏丹青
·智库新锐·
对接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
黄炜 魏丹青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协定》正式签署,规定各方将以“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提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并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由此可见,建设国内统一的碳市场已成为国家低碳工作的当务之急。
自2011年北京等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创建以来,我国碳市场在探索中初步建立。截至2016年5月,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现货及远期市场累计成交24106万吨,成交额达62.4亿元,碳减排效果显著。纵观试点省市碳市场建设进展情况,共性如下: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各试点省市在碳交易工作推进中均探索形成了MRV体系、配额分配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等一系列运行规则,制定碳交易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编制符合自身实际的碳报告指南和核查工作指南等技术文件。二是明确碳交易市场要素,各试点省市基本结合当地碳排放重点排放源分布情况和行业特征,明确纳入碳交易的行业主体范围和配额交易流程的任务要求。三是创新碳市场功能和金融服务,健全市场支撑体系,在深耕碳排放现货市场运行的同时,部分省市还大力推进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探索碳期货、碳质押等创新型产品。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是国家要求的率先达峰地区,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低碳转型的先行省份,面临严峻的碳减排挑战。对接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节能减碳,加快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浙江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政策和技术规范支撑体系建设。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尽快启动相关地方政策和技术规范支撑体系建设。制定碳排放总量核查、配额分配管理、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等政策和制度规范。开发有助于实现地区减排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排放配额分配方法等技术规范。适时将碳交易覆盖行业范围扩大至纺织、化工等浙江特色行业,并结合国家配额分配方法设计思路,开发适合省情乃至全国的纺织、化工等行业配额分配方法学。
健全核算和报告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送体系是科学设定排放配额总量和合理分配排放配额的重要支撑。浙江可借助建设碳交易市场的时机,以国家颁布的MRV技术规范为基础,完善碳报告、核查和复查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本地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体系建设和管理。搭建可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体系有效衔接的信息化平台,有序推进碳交易纳入企业实施碳排放实时监测,优先在电力、钢铁、水泥和造纸等行业启动设施级监测,制定并严格执行碳排放监测计划,建立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在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省-市-县-企业四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送体系。
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碳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适时适度开发或引入碳金融产品,合理开发碳交易中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形式的金融活动,适时发展配额质押、CCER质押、碳信托、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搭建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探索建立省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强化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促进未来碳市场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浙江的主管机构需高度重视,通过多层次、分区域、分主体的宣贯活动促进地方碳交易管理能力的提高与人才队伍的建设;主管部门还负有管理重点排放单位监测计划备案和变更、复查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的责任,须加强对本地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机构及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和管理,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组建核查机构以备国家遴选;应鼓励重点排放单位以碳市场发展为导向规划管理碳资产,设立专门岗位、使用专业人才,多部门统筹协调,建立操作性强的企业内部碳资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