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2016-02-12吉杰
吉杰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吉杰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结合我国各级图书馆公益讲座发展现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资源传播的主要模式,提出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可以从丰富公益讲座服务内容、推动公益讲座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多途径实现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共赢3个方面入手。
新媒体图书馆 公益讲座 创新 发展
目前,开展公益类讲座已经发展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主要业务之一。国内地市级以上图书馆基本都已创办了符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导向的讲座,并在内容和运作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其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也处在延伸和拓展当中[1]。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服务,一方面增加了图书馆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大众的职能;另一方面,讲座的内容也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社会反映效果来看,大部分地区图书馆开展的公益讲座服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甚至场场爆满,座无虚席[2]。但结合目前国内媒体发展状况及图书馆公益讲座工作组织形式来看,图书馆公益讲座所采用的传播形式仍然是以面对面讲座为主。讲座主题的策划创新、运作模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创新就缺乏了长足发展的空间。因此,如何将国内媒体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适当的引入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当中,已成为实现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创新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新媒体的定义与特征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Gore mark提出,其核心概念可以总结为:“运用数码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通过各种类型的通讯传播渠道等渠道,配合家用PC设备、移动电话、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面向无特定用户提供各种类型信息服务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3]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将“新媒体”评价为“21世纪无边界的主要传播方式”。相对于书刊杂志、无线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无论是在传播方式还是在传播内容上都有了巨大的创新,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短信、数字信号、网络都是其传播的具体形态。新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为各种类型信息的有效传递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低廉的传播成本、广泛的传播范围、高效的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下,用户被动的接受信息传递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筛选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同时用户也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主体,面向其它用户或群体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构成的信息的多途径流动。
随着科学技术与新媒体的深层次融合,未来媒体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将会进一步颠覆当下人们对媒体的基本认识,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4]。对于新媒体应用于图书馆公益讲座来讲,讲座的各类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充分为用户提供可筛选和互动式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环境,并以个人PC电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等各种智能终端设备为信息接收渠道,实现数字化的信息面对用户的有效传递,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对讲座信息进行浏览,并与其他用户或信息传递者进行交流。目前,国内部分公共图书馆已探索性的开展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讲座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发展现状
我国的图书馆公益讲座可以溯源到唐代书院的讲会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近代一批文化名人如郭沫若、季羡林等前辈在都曾在北京的各级图书馆开展过公益讲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文化学习热情的不断高涨,各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本馆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的优势,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开展了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系列讲座活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较为知名的图书馆公益讲座主要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杭州市图书馆的“文澜大讲堂”、首都图书馆的“乡土课堂”等[5]。2010年12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导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公立图书馆讲座事业进入了全新的集约式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的发展实质状况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讲座形式较为单一。许多基层图书馆上所能提供的公益讲座服务仅限于在本馆内进行,其模式主要是通过邀请当地文化名人,利用当地的报告厅开展讲座,配合讲座后的互动来面向听众开展。这样一来,讲座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面向有限的听众开展,不利于公益讲座服务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第二,讲座服务未形成有效的社会渲染力。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对公益讲座服务进行宣传时,往往只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本馆刊物、街道宣传栏等方式对讲座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以及其他信息进行宣传,而采用互联网传媒技术,例如QQ群、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讲座信息发布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数量还很少。这样一来公益讲座传播渠道所能面向的人群往往比较有限。由于传播渠道的狭窄,许多有相关文化需求的人民群众很难对称接收到相关的讲座服务信息,每次前来听讲的群众大多是基层图书馆附近的老面孔。第三,讲座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共用。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讲课资源往往具有一次性,即讲座的内容仅在讲座开展当时面向听众进行传递,未能参与讲座的人员要想获得相关的讲座资源只能前往所开展讲座的图书馆获取讲座的文字材料或视频资源,相关多样化的文字材料或视频资源未能通过互联网移动技术进行有效的传播。
3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资源传播的主要模式分析
3.1 网络视频传播模式
网络视频传播模式是利用视频录制技术将讲座现场摄制成为数字化的音像资源,并在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讲座资源传播的模式。网络视频传播模式主要形式有三种,即纯文本数据传输、多媒体数据传输、视频资源在线点播[6]。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新一轮发展,信息资源的传播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也更加高校和便捷。目前,大多数公立图书馆都建设有自身的网站,部分图书馆还开通了讲座视频资源在线播放和下载服务,从而满足了不能亲自前往图书馆听取讲座的听众诉求。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图书馆还普遍于优酷、爱奇艺等大型网络传媒公司开展合作,授权这些网络传媒公司在线播放讲座视频资源,这进一步便利于听众通过网络检索到这些视频资源。例如,南京图书馆早在2010年就与优酷网进行了合作,定期将其讲座视频资源上传至优酷网,供听众检索。
3.2 APP客户端传播模式
APP的全称为移动应用程序,它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进入3G时代后逐渐发展壮大的手机软件技术,可以集平台、信息、社交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目前已成为智能手机发展的主要承载方式。相比于2G时代下主流的WAP手机网站,APP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迅速高效集成、精准化推送、便利化获取和互动式传播。目前,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都广泛的参与到了APP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使用当中。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内10余家大型公立图书馆普遍以Android和iOS手机作业系统为基础,研发出了属于自己所有的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程序[7]。就公立图书馆APP应用程序研发推广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含有“图书馆”名称的移动APP已超过150余种,但含有“图书馆讲座”名称的APP屈指可数。尽管如此,与图书馆讲座相关的APP软件仍有成功的典范。例如,湖北省图书馆的“长江讲坛”APP软件早在2014年就面向全社会进行了推广,经过不断的升级完善,其Android和iOS手机作业系统的APP软件,已基本满足了听众利用智能手机获取讲座信息和视频资源的需求。截止目前,湖北省图书馆已通过该APP软件上传相关讲座视频200余项,发布讲座相关信息600多篇。下载使用该APP软件已突破两万人。
3.3 成熟社交软件传播形式
由于APP软件前期的设计、调试和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成本,而且后期的宣传、推广和软件维护必须配备专职人员才能正常的运行,因此对于基础条件有限的许多基层公立图书馆公益性讲座服务而言,不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层图书馆就无法通过移动通讯网络这一新媒体环境优化升级其公益性讲座服务,微信、QQ、微博作为我国运营非常成熟且具有数以亿记用户的社交软件,非常值得广大基层图书馆借助这一平台实现公益性讲座服务的升级。简而言之,微信、QQ、微博相当于是一个APP软件的运用推广的统一设计平台,图书馆围绕公益讲座所要提供的各项服务和听众需求都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这就大大节约了基层图书馆利用移动通讯网络这一新媒体环境开展公益讲座服务的成本,同时听众也可以非常轻松方便的获取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各类信息和视频资源[8]。从发展态势来看,全国地市级以上公立图书馆基本都普遍利用微信、QQ、微博开展了移动通讯信息服务,同时也基本能够做到及时进行信息的更新。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立图书馆,如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全新视听新概念——微讲座。这种便捷的视频制作方式更加方面了讲座视频资源面向听众的及时传播,更符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传递的要求。
4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的建议
4.1 丰富公益讲座服务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条件下,基层图书馆可以在“以听众为中心”服务原则指导下,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层次的开展服务内容的延展:第一,讲座主题选择多元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讲座开展的主题可以在广泛征求听众意见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就征求的途经而言,可通过自身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账号、QQ群等信息传播平台发起与公益讲座主题相关的调查活动,以调查问卷、投票等形式面向广大听众征求讲座主题,了解听众需求。第二,大数据技术的探索性应用。可以将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参与征求意见听众的年龄背景、学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背景,有针对性的做好未来讲座主题的规划。第二,主讲嘉宾资料公开化。图书馆可以在征求主讲嘉宾同意的基础上,建立与自身具有良好伙伴关系的主讲嘉宾数据库。并将数据库相关信息通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从而方便听众更加深入的获取主讲嘉宾的背景和工作方向,一方面可以促进听众更加准确的筛选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讲座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听众与主讲嘉宾的互动[9]。
4.2 推动公益讲座服务形式上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讲课式”的讲座服务模式下,听众所能获取的讲座知识新信息必须受到地域空间、讲座时间的限制,且要获取讲座知识信息,必须自己录制、记录或单方面联系图书馆获取。同时,“讲课式”的讲座服务模式下,很难广泛的进行听众与专家的有效互动。在新媒体环境条件下,基层图书馆可以采用多种途径突破传统讲座服务模式在空间、时间以及互动性方面的限制,从而实现面向听众服务形式多样化。首先,面向听众的讲课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新媒体的现实应用技术可以颠覆传统的“讲课式”的讲座模式,图书馆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讲座的背景材料以及现场录制视频,随后通过自身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账号、QQ群等信息传播平台面向公众进行传递。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讲座形式可以充分借鉴电视节目的媒体表现形式进行,将传统的“一人讲”可以演化为“二人对讲”或“多人同讲”,访谈、现场演示、问题解答与评价等多种表现形式均可以进一步促进主讲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如南京图书馆在开展《陪伴孩子成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讲座时,不仅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对家长提出的各种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还组织了体育活动专家与在场儿童共同进行的体育活动现场互动指导,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4.3 多途径实现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共赢
媒体合作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各方实现信息传播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之一。图书馆围绕公益讲座服务广泛的开展与其他媒体传播方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提升图书馆讲座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消除信息传播的不对称现象。就媒体合作对象而言,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以及网络门户网站、移动通讯公司、数字传媒平台等新兴媒体传播方式,都可以作为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媒体合作伙伴。例如,图书馆可以与当地的主流报刊媒体,通过讲座连载的方式开展合作,定期刊发讲座内容;与广播电台合作,定时播出讲座内容;与大型门户网站合作,建立讲座资源推广的专版[10]。这一传统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式传播途径的构建,不仅可以拓展讲座信息的传播途径,而且丰富了媒体合作方的传媒内容,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5 结语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媒体环境在全社会的进一步渲染,为图书馆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讲座服务提供繁荣发展的沃土。各级图书馆要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丰富公益讲座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扩大讲座服务的社会影响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讲座服务模式,使公益讲座服务逐步成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阵地。
[1]陈笑玲.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创新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1(8):57-59.
[2]那艳.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业务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科技图苑,2012(7):66-69.
[3]新媒体[EB/OL].[2016-03-20].http://http://baike.so.com/doc/5389242-5625822.html.
[4]马爱华.论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3):81-83.
[5]金龙.国家图书馆讲座资源调查与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4):72-77.
[6]钟琼,刘晓君.对当前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形式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4)
[7]李光华.利用APP软件开展在线学术讲座的构想[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5):31-34.
[8]李利华.论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长效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93-95.
[9]高丽艳.对公共图书馆讲坛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11(8):57-59.
[10]倚海伦.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建设,2012(3):17-19.
吉 杰 男,1982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化。
G252
2016-07-11;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