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创建探索
2016-02-12刘哲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870
刘哲(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870)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创建探索
刘哲
(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的构建是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的普遍状况与历次布局变革,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共享空间的建设目标,并从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两方面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创建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共享空间创建策略
[分类号]G251
所谓新媒体时代,是在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基础上高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在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逐渐形成了主流。为此要求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思路,改变定位,调整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高校图书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中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有着纸质、数字、网络以及空间上的资源,为了适应这个挑战,势必要整合自身优质资源给用户带来个性化的、差异化服务的共享空间。
1 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普遍状况
1.1图书馆共享空间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图书馆界就兴起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它综合了传统图书馆和e时代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重新诠释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社会核心价值。1993年首次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ald 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将IC的定义界定为两种: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1]。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共享空间已经在国外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得到了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上的成功。欧美及日本、港台地区都有许多图书馆开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共享空间,国内自2005年前后引入共享空间概念至今已有10余年。一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概念并做出创新,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如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推出的信息共享空间[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出了IC2的新型服务理念,并提出了IC2创新支持计划、IC2人文拓展计划,提供学科博客、小组学习室服务[3]。
1.2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发展历程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经历了由藏书室→闭架→开架→IC的变革。①从初期的藏书室转变为一定规模的固定图书馆。建国之初创建的高校,藏书室的藏书少之又少,一般都依附于不同的建筑之内,没有独立的空间,还不能构成图书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出版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室规模逐渐扩大,藏书数量不断增加,随之开始建设图书馆,才有了固定的独立图书馆空间,并逐渐将书刊资源功能细化为“借、阅、藏”不同空间模块。②从闭架借阅转变为开架自主阅读。随着纸质图书的种类越来越多,读者利用图书馆越来越频繁,开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将馆藏布局由书库整合到各个阅览室,形成了线性布局、藏阅一体、面积相差不多的多个开架阅览室模式的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正在酝酿着更新的变革。③创建与藏借阅一体共存的IC新模式。
1.3图书馆传统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虽然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上经历了两次变革,但仍存在很多局限性:①空间相对封闭。即使是开架阅览,也是将馆藏的几个学科放置在一个阅览室,不同的读者在一起阅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交流。②资源配置过于简单,每个阅览室根据功能是有区分的,如图书借阅室、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不能做到资源整合和全方位利用。③服务单一。由于方便管理,阅览室的功能仅仅是借还或阅览,在一个阅览室仅仅能满足读者单一需求。④缺乏人本位的理念。图书馆终究是为读者服务的机构,图书馆传统的空间布局不能解决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不同类型读者的差异化需求。⑤对图书馆扩展职能的局限。高校图书馆除了作为信息中心这个职能以外,另有检索中心、学习中心、科研交流中心、学校文化建设中心等职能,传统的布局往往忽略了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和交往性,难以拓展发挥这些功能。
2 新媒体时代推动图书馆变革空间布局
2.1新媒体时代推动图书馆空间布局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产生,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正在酝酿着新时期的变革。这次变革应该是从开架模式到个性化、自由化利用图书馆空间资源的一次变革。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获得信息的渠道纷繁呈现,这也就弱化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作用,如果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地步,那必将被这个时代淘汰。必须正视图书馆馆藏纸质、数字等资源越来越被互联网所共享;信息整理能力和信息收集功能逐渐被大数据和云存储等技术所取代;馆藏信息资源被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与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所冲击,图书馆的作用一定会被逐渐弱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正视自己的定位,必须找到新的出路,按照时代的要求、读者的需求将服务做到更高的层次,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将自身的空间作为资源的一部分与其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建出面向读者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服务。
2.2新媒体时代要求侧重数字化空间建设
所有图书馆的物理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要改变的布局目标应该是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在新媒体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的电子终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信息获取活动。那么,图书馆提供的空间资源如何才能吸引用户、被用户充分利用呢?这就需要图书馆把建设的重点放到数字化空间上来。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图书馆的资源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并进行归纳整合;通过网络和新型的科技产品作为渠道和载体;将图书馆的空间进行个性化改造后作为平台推送给读者。这样建设出来的共享空间才能让用户有良好的舒适感和代入感,才能让用户更充分、更灵活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才能“爱上图书馆”,享受在图书馆学习的过程。
2.3新媒体时代促进图书馆空间多元利用
新媒体时代,读者对信息的要求是个性化的,获取信息是碎片化的。传统图书馆“借、阅、藏”简单的空间利用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势必会被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所取代。所以图书馆的职能也应随之转变,从信息中心的角色逐渐拓展为学习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休闲中心、体验中心直至发展为文化中心。在这个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了。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用户对信息的多元化诉求完全可以实现。但需要图书馆将“人本位”作为服务核心,将馆藏资源构建一站式的数字化空间,将图书馆的空间进行分割和重组,进行物理空间上的功能区分来为用户量身打造不同的空间单元,以便用户对图书馆空间进行多元化的利用。
3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创建
3.1共享空间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服务理念,对传统布局和设置进行了改造,创建了各种各样的共享空间。①共享空间建设具有时代意义。共享空间是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产物,资源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担负起信息资源共享的职能,共享空间便是体现这一职能的产物。②共享空间建设是图书馆变革的途径。高校图书馆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实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集成自身各种设施和服务功能,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和核心竞争力。共享空间建设是重塑图书馆信息核心地位的重要标志。③共享空间建设体现了用户的需求。为全校教学科研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为实现这个核心价值,图书馆有必要升级服务体系,整合本馆和全校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一站式的用户服务平台,推出更高层次的服务。④共享空间建设有利于信息共享。近年,我国高校大多都经历了新校区建设,同时创建了大学城这一特色产物,为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提供了条件,各馆的共享空间也可成为联盟的共有空间,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各馆之长。
3.2图书馆改建的可行性
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是各个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建设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新建分馆大楼,在建设之初就规划好功能;另一种是对原有图书馆楼层进行改建,这就需要审慎的规划与论证。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实践的可行性。首先,在当前“十三五”规划之时,各个高校都在制定本校的发展计划,为图书馆建设共享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次,高校领导层的锐意进取和集纳百家之长的管理理念,无疑会给图书馆的改建提供支持和保障。再次,近年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都有了改善,馆员专业素质有了整体提升,专业化、高标准服务理念形成,有利于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创建。最后,高校学生都具有接受新事物的开放思维,为图书馆共享空间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了这些,图书馆建立开放式、人性化、多功能、智能化的共享空间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3.3共享空间的建设目标
据笔者统计,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共享空间建设大体分为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两类。两者的区别是:信息共享空间是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学习共享空间在前者的基础上整合学校所有学习资源,构建一个全方位、无缝隙服务体系。这两种共享空间仅仅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态,共享空间的最终建设目标是“文化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联盟乃至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应无缝接入智慧城市的教育平台,肩负起带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共享空间建设完成要达到面向全体用户的目标:①广泛利用共享空间的各种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②建设满足个体用户和群体用户差异化需求的开放物理空间,提供一个把创意变成现实的活动场所。③创建一个适合终身学习的环境,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指导、交流和培养用户的终身信息素养。
3.4共享空间的构建思路
3.4.1物理空间的改造
共享空间是由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二者构成的统一整体,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到一起,才能构建更高服务水平的共享空间。其物理空间的改造有:①综合服务台。是把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集成到一起的服务平台,配备检索查询机、报刊阅读机、共享空间预约系统、阅览区座位管理系统、宣传展板等设备,是一个涵盖借还、漂流、预约、咨询、管理、检索等全方位服务的平台,可向读者提供知识导航、咨询服务、信息宣传、指导研究等增值服务,是塑造图书馆服务形象的窗口。②自助服务区。放置自主借还机、自助文印机、电子报刊阅读机等自助设备及设备的使用方法,支持用户自助实现需求服务内容。有效延长服务时间的同时减少了服务成本,符合图书馆开放、自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③多媒体阅览室。在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行空间上的分隔,强调交流性和私密性。可设一台或多台计算机为一个小型多媒体阅览室,辅以一站式检索平台、各种多媒体视听资源、Au⁃toCAD等专业软件工具,提供用户利用。④用户研讨室。根据用户需求构建人数不等的研讨室,配备制图桌、投影仪、白板等不同设备,分为预约和无需预约两种管理模式,以满足用户或小团体学习交流的需求。⑤影音播放室。建设功能不同的放映厅、聆听室、单人朗读室等,配以多载体的读取设备和电视、投影等输出设备,供用户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学习之用。⑥数码工作室。图书馆提供计算机设备和专业的视频、音频编辑工具,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用户进行指导,为制作MOOC平台和微电影的用户需求服务。⑦公共阅览区。图书馆可根据本馆条件分隔出一个或多个灵活交流阅览区,构建读书沙龙、真人图书馆等功能模块,同时建立座位排队管理系统来改善阅览座位问题,以解决环境座位问题的矛盾。⑧创客空间。“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4]。创客多存在于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生中间,高校图书馆应为他们提供创造环境空间。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可以提供3D打印机、Modela、小型机床、数控印刷机等设备,让创客们把自己的创意通过创客空间得以实现。
3.4.2虚拟空间的建设
共享空间除了物理空间条件外,虚拟空间的构成至关重要,其虚拟空间的建设有:①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不仅能把图书馆各种资源数字化,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一站式检索平台,可以实现图书馆物理空间的优化整合利用。②移动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终端已经变为Pad、手机等移动设备,这就要求图书馆把自身的资源都加入到移动图书馆这个平台中去,实现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延伸。③WEB环境。图书馆的WEB环境应该是以用户为主导的,将相应的功能整合到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平台中去,主要包括用户博客、创客BBS、图书馆百科、RSS、即时咨询、创意分享等服务模块,构建有本馆特色的WEB服务。④APP建设。高校图书馆目前建设主流是建立本馆的微信平台,但微信平台是第三方的平台,不能很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服务。这样,图书馆就开始尝试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APP,它不仅仅是功能的整合,还要辅以GOOGLEMAP、HTML5等工具建立起具有资源寻址、图书馆个人化、服务个性化等功能的APP移动平台,为资源的高度共享和更深层次的服务做准备。
4 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存在的技术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已经受到新媒体带来的极大挑战与冲击。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认清时代特点,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发展目标,稳健应对时代的挑战,创新消解现代化带来的冲击。绸缪构建一个集阅读、学习、讨论、创意、实现、共享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空间,为辅助高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景,等.国外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现状对国家标准馆技术标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启示[J].标准科学,2012(2):71-77.
[2]魏利伟,潘薇,李景.国内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现状对国家标准馆技术标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启示[J].标准科学,2013(5):18-22.
[3]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信息共享空间[EB/OL].[2015-08-12].http://ic.zju.edu.cn/ClientWeb/xcus/zd/index.aspx.
[4]百度百科.创客[EB/OL].[2015-08-12].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xKYMo_urlW24NC- qxLbnMA-O3rDqOxN W-FDIgYC40dnEAWFRE3ULI91Ul-UZoP8jMWjLRnAxj R1cdX0Hu2MlFFk3tUX3cvyRxONE3OklX3e.
刘哲男,1981年生。本科学历,馆员,资源建设部主任。
·信息组织·
收稿日期:(2015-10-16;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