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君子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
2016-02-12任云丽
任云丽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 030006)
儒家的君子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
任云丽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儒家君子人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仁爱”的道德品质、“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进取有为的入世精神等,其对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合理继承儒家君子人格中的精华,弘扬儒家君子的博爱情怀,培养现代公民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弘扬儒家君子“义以为上”的取利思想,培养现代公民扬义又不贬利的新型义利观;弘扬儒家君子进取有为的入世精神,培养现代公民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道德品质;强化儒家君子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培养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儒家思想;君子人格;公民道德
理想人格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它对人们产生着无法抗拒的精神感召力和积极的影响力。如何塑造理想人格,是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不断探求的重大人生课题之一,其中,儒家创立的理想人格,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格基调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道德教化是儒家最基本的治民方略,君子作为道德修身的典范,是教化百姓的理想榜样。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可见,君子能够笃行礼义,以身作则,老百姓就会弃恶向善,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得到普遍提升。儒家把君子教化百姓看作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所以孟子说:“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君子更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格楷模。
一、君子人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这种君子人格既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所具有的现实性品格,同时又具有对理想无限追求的超越精神,君子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仁爱”的道德品质
儒家强调的“仁”是君子人格的品质表现,“仁”的实质就是“爱人”,其基本内涵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论语·雍也》)其要求我们在自身有能力的前提下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就是要求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对他人要抱有一颗理解、宽容之心。“仁”作为君子最基本的品德,还包括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进而推广到他人和社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都是讲对待父母亲要孝顺,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教育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而且对待其他人要有博爱思想。君子人格中周济大众的仁爱思想,作为人们最基本的处世道德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它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品质之中,且代代相传,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灵魂基石。
(二)“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
重义轻利是君子的基本价值观念。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提出:“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孟子·告子下》)儒家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有德君子而不做追求自己私利的小人。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观点,就是主张贵义贱利。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在义利观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而且当义利发生冲突不可调和的时候,决不能为苟活而作出损害仁义的事,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就仁义。然而,儒家虽然把义视为高于利的价值目标,但并非完全漠视利,在反对见利忘义行为的基础上,儒家肯定了合理之利的正当性。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也承认,一般人都喜欢富贵,厌恶贫贱。他认为,只要是不违背仁义而取得的利益,可以很坦然地得到。但对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强调如果不合乎义,就是有利,也不足取,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三)进取有为的入世精神
儒家认为,君子应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以自己取得的成就去赢得大家的尊敬,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消极无为。儒家提倡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敢于直面困难、向逆境说“不”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强劲健、发奋图强的进取态度,都展现出了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蓬勃昂扬的生命张力。同时,这种自强精神需要砥砺意志和自我磨炼,要经受得起物质贫困和身体劳苦的考验,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孔子、孟子倡导进取有为的精神,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信心,增强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成为人们遵循的人生哲理,它对于塑造和培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浩然正气的气节操守
儒家非常重视人的气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认为,人要有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种独善其身、威武不屈的人格操守箴言,可使个体达到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应在顺境中不腐败,逆境中不动摇,贫困时要修好自己的善性,显达时要把这种善性扩展到天下,正如孟子所言,“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这种不畏贫贱、不屈威武、不可夺志的气节,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源泉,在人们心灵深处建立起了非常坚固的道德防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完善。
(五)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儒家理想人格都以弘道于天下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儒家思想中君子人格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凝聚和动员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众多爱国人士,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顾炎武感人至深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的情怀,文天祥闻名于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诗篇,都寄托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彰显了一种心忧天下的责任感和救世报国的爱国情怀。
儒家君子人格理论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吸引着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报效祖国,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它成为中华民族绵延发展过程中赖以汲取的精神源泉以及奉行的规范准则。
二、借鉴君子人格的合理内涵,加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
儒家提出的君子理论,揭示了人格的内外部本质以及人格修养的一般性规律,它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它所体现的伦理精华与现代社会价值导向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对于塑造当代国人品质和理想人格建设有着极大的现实价值。君子人格的合理内涵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富资源。
(一)弘扬儒家君子的博爱情怀,培养现代公民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
“仁爱”作为对君子人格的一种内在要求,提倡不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还必须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儒家君子人格的博爱意识,内含了现代公民需要友爱互助的道德要求。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群居性特点,人们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友爱,才能够和睦地生活在群体社会里。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这就需要社会成员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扶危助困、奉献爱心,不能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视国家和他人利益。为此,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和“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并将此作为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以约束和完善公民的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团结互助、互相谦让、推己及人的良好公民道德,对那些生活有困难和遭遇不幸的人,应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以及道义上的同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生活中不道德的丑恶行为,使公民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调节好人际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弘扬儒家君子“义以为上”的取利思想,培养现代公民扬义又不贬利的新型义利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主体意识得到不断提升,个体价值、个性需要、个体利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强化,于是,追逐金钱财富、个人利益至上的物质实用主义正冲击着当代公民的生活与思想理念。因此,如何纠正当代公民极度膨胀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至上的错误理念,就需要我们弘扬儒家君子人格优秀的义利观思想,挖掘并利用君子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为新型义利观的构建提供可汲取的丰富资源。儒家主张以义取利、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主张在合乎道义、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去取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把义和利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从社会功能上鼓励人们超越功利视界,追求完善的道德人格,进而构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重利而不轻义、扬义又不贬利的新型义利观。
(三)弘扬儒家君子进取有为的入世精神,培养现代公民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道德品质
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公民必须有一种勤奋进取、搏击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必须有君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激流勇进的奋斗精神。儒家君子人格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圣人之志在胜天”(《王夫之·正蒙注》卷一)等精神,都在提倡人们在失意时更应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内化为现代公民的道德品质,就会增强公民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就能在人生顺利的时候,不骄不躁,不断进取,实现更大的自身价值;在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在艰难困境中搏击奋斗,视挑战为机遇,以乐观豁达的气度面对困境。如果每一位公民都有直面人生、坚韧不拔、战胜苦难的顽强意志和优秀品格,将会促进我们的社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四)强化儒家君子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培养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君子人格都以心忧天下、弘道天下为己任,提倡为人民的安乐、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社会公德的本质是社会责任感,但目前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在各个领域时有发生,如在政治领域,某些官员把公共权力作为满足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手段,进而损害国家利益;在经济领域,有些企业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忽视消费者利益,不惜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社会领域,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忽视了对自然界的保护,且不断地向自然界扩张和无节制索取,使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这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用儒家君子忧患意识、使命意识浸润公民的心田,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人们只有有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品质具有可批判汲取的丰富资源,我们应合理地继承儒家君子人格中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结合我国公民的道德现状和现实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给予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使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杜大宁.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田由申.儒家思想与道家精髓〔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3〕崔大华.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雯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3-0104-03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简介〕任云丽(1964-),女,山西临县人,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