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2016-02-12汪燕
汪燕
·首席论衡·
县域发展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汪燕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浙江“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重要战略举措。前段时间,笔者有机会到浙江几个县(市、区)调研服务业发展情况,一个突出感受是,服务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从县级层面看,服务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数据显示,全省超过50个县(市、区)的服务业投资增速高于工业。同时也要看到,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大中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本土优势尚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部分县域的社会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医疗、教育服务与当地居民需求不相匹配。总体看来,县域发展服务业有基础,有需求,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大势所趋,而由于区域间不同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定位、文化特色,决定了县域发展服务业需要有不同的路径选择,笔者认为有三种路径较为典型:
第一种,依托工业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工业强县的服务业也较为发达,在全省20个工业强县中有18个县(市、区)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150亿元以上,此类地区发展主要面临从二产带动向三产带动转型的课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稍强一些。
比如萧山,作为典型的传统县域经济地区,工业化对区域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工业增加值位居20个工业强县前列。对萧山这一类地区而言,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为区域发展注入经济新动能,是转型升级的最大方向。这类地区要顺应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利用良好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制造业基础,着重提升发展信息、物流、会展、总部经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竞争力强、融合度高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二种,依托主城区优势发展新兴服务业。研究显示,全省11个市的市区服务业增加值之和占全省总量的57.1%,其余79个县(市)占42.9%。主城区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先发优势、总部资源优势,服务业新业态新经济势头强劲,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比如,杭州市西湖区十多年来坚持“服务业强区”方向,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战略,服务业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各设区市中心城区前茅。产业方面,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一度占据西湖区服务业的半壁江山。近年来,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越了传统服务业,成为西湖区服务业强区建设的新引擎。平台方面,“两镇两谷”(云栖小镇、龙坞茶镇、云谷、西溪谷)等36个特色产业园区以及一批特色小镇,成为打造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对于此类地区来说,商业商务、金融总部、信息经济、文创产业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是发展重点。
第三种路径,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服务业。浙江有36个国家生态市、县、区,大部分县(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二产高出5个点上,旅游、健康、文化等服务业是当地的主导或特色产业。此类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比如,淳安县作为长三角地区少有的未被工业化污染的生态净土,很多地方仍保持原生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态优势的价值日益显现,潜在的优势将真正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近年来,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淳安提出“秀水富民”战略,以旅游业引领服务业,以服务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局限于发展传统、单一的旅游产业,淳安提出要培育壮大“康美”产业、文化创意两大特色产业。此类地区要坚持贯彻实践“两山”理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度假、运动休闲、健康服务业等特色服务业,努力打造“生态型”服务业。
此外,在服务业推进过程中,要重视载体建设,强化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特色园区、服务业龙头企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等载体,明确服务业发展抓手。要重视机制创新,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投向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要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扶持力度,并在规划编制、规划执行和招商引资以及资源供给方面强化支持力度,特别是强化土地在服务业发展领域的供给,统一整合资源,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