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下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选择
2016-02-12张俐高鑫高慧静
张俐 高鑫 高慧静
“文化强国”战略下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选择
张俐 高鑫 高慧静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研究“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选择。旨在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文化个性,积极倡导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对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意义,进而更好组织当代民族体育文化生产的出发点,保障“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选择。
文化强国;文化选择;武术;现代化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项目,不仅是一种专门技能,更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巨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力。重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独具民族特色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和价值理念共同作用下,历经风雨洗礼,吸取外来体育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华夏民族体育。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沉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基因。“文化强国”的核心要义,是要我们在一个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进程中,树立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世界品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因此,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真实,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中的作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新的理念、策略和方针;从整个社会文化学视角,对武术文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并依据这些规律对武术进行继承和改造,方能使武术的发展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坚持“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秉承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筛选”原则,武术现代化发展才能步入一条快速发展的轨迹,在现代化进程中才能更加绚丽夺目。总而言之,“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1.武术现代化发展“文化选择”的窘迫现状
1.1 武术文化生产的“冷”与“热”
当代武术文化生产中,不论是教育课堂、竞技赛场、民间拳场这三大领域的具体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更多集中于技术的生产、传播、消费,而忽视技术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也使当代武术发展面临不尽如意的状况。表现为:套路竞技场,武术比赛观众寥若晨星;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沦为“教材有、课堂无”的教学内容;民间武术,被其他体育活动(尤其是外来武技)取代。
非专业生产的“热”表现为:金庸等以文学生产的“武林”,拥有百万“粉丝”;李安、王家卫等以电影生产的武术精神与形象,专业生产中,我们看到套路想象性土壤、武术发展的社会性被武侠小说和武打片占领,它们在专业生产之外生产了武术的新型文化形象和武林社会。非专业性生产提示我们,并非国人不喜欢武术,或许是专业生产的技术中心削弱了武术的文化意义及其依托的社会谱系——竞技武术成了干巴巴的技术与体能比试,武术教育成了技术方法学习,民间武术成了技术效度检验。
1.2 西方体育文化冲击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为依托,把持文化交流的主动权,控制文化交流中流量、流速、流向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性质。西方文化自身不断得到膨胀发展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形态,并不断蚕食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传统体育文化一步步从文化生态圈被剔除掉,并填充进各式各样的西方文化,传统的身影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变得越来越模糊、陌生。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压力,也有自身问题。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重新认识中国武术发展历程,深化武术文化意义认识,反省武术文化生产现状,进而更好组织当代武术文化生产的出发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已成为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体育苦苦捍卫着我们民族文化内涵,承载和延续着民族精神和情感,如果我们对它的发展现状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就再也无法实现对民族传统的体验,无法生动还原民族精神,而只能到历史中去找寻他们的背影了。
2.武术现代化发展文化选择的必然性
2.1 “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强国”目标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胡锦涛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即发展先进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强基固本之路、以人为本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因此,只有建设文化强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持续腾飞的翅膀。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进行深化:培养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2.2 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2.2.1 武术现代化发展是人文精神的积淀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样也包容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才使传统武术具有“刚健有为”、“循规守礼”、“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国正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而人既是现代化的主体,又是现代化的归宿,归根到底,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作为现代化主体的人,要有较高的素质。
提高人文素质途径很多,但对中国人来说,无疑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基本精神与传统文化无疑是共通的。
2.2.2 武术现代化发展是文化传承的途径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风俗文化之一,民俗文化传承更多通过行为性的感染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数千年祖祖辈辈的传承,反映出的更多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使广大民众在身体活动中,体验到一定程度的亲切感、归属感和欣慰感。中华武术之所以深受喜爱,长盛不衰,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重德、务实、自强、宽容的民族精神,正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强烈的文化传承功能。
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实现,是传统民族体育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多元开放的现代体育,必须大踏步走向世界体育,并与这个多元化体育文化进行对话、沟通,达到互相了解、包容、进而形成武术发展现代化意义上的改良和继承。构建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模式,应立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社会意义追求和改良,在社会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要振兴,实现其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发展,民族化与世界化、区域化与国家化、个性化与规范化、精英化与大众化等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
2.2.3 融合性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灵魂
民族传统文化一刻也没离开过交流和融合,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广泛交流,融合铸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中西文化交融而言,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可从器物层面和意识层面两方面分析,文化交流往往是从器物层面开始、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层面交流,意识伴随器物,蕴涵在器物中,意识又引导器物文化发展,二者有机融合。器物和意识有机融合为一体,在传播过程中,在意识指挥下,器物扮演先锋角色,最终以意识灌输、占据、改造、同化异质文化为目标。对中华民族传统而言,无论是器物层面还是意识层面都表现出高度融合能力,因此融合性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属性之一,也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灵魂所在。
2.3 “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选择
2.3.1 武术现代化发展坚持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现在,面对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感到迷茫,因为我们已经选择“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需要我们从文化继承视角出发,寻找文化根基;需要从文化弘扬传播路径出发,探究它的历史和未来价值及走向。需要我们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怀有一种民族情怀,将它的继承、弘扬和传播作为一种文化责任来承担,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弘扬和传播作为一种民族全力来实施。
2.3.2 武术现代化发展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文化和现在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武术现代化发展应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保持维护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对武术现代化发展而言,首先要树立它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定信念,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重要遗产这一坚定理念,坚信民族体育同样具有鲜明的普世性。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自有它的特殊功效和价值,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述“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核心”一样,民族体育也有此类价值和功效。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体育的原创民族,我们应该发挥所长,充分利用现有的民族体育资源,积极构建民族体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2.3.3 武术现代化发展坚持文化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倡导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精品力作生产,但总体上我们文化软实力仍不强,重要原因在于创造活力不够”。文化是最具创新的领域,如果不解放思想,人民的创造活力就不能迸发出来。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创新文化观念,必须把提高文化综合国力放在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同等高度来看待。第二创新文化体制。第三鼓励创新的文化政策,允许文化上标新立异,使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第四创造一个国际交流环境。
传统体育是中国人身体文化的“母语”,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根基的保护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唤醒更多人对他的认识、理解和参与。所以,找回中国武术的历史记忆,发挥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当代价值,必须有基础意识,即普及中国民族为前提,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平台锁定在面向大众的平台上。
4.总结
民族传统文化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也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住自己的位置,“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民族体育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弥漫了整个社会的存在,在中国文明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中国5000年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视作“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命题之后,党的十八大有概括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深化对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意义,使我们反省中国武术现代化文化生产现状,进而更好组织当代民族体育文化生产的出发点,保障“文化强国”战略指导下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选择。
[1]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1.
[2]王岗.郭华帅.“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M].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35卷。
[3]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M].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3期.
[4]王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29卷第7期.
[5]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6]解读十八大“关键词之文化强国篇”,中国文明网.
10.16730 /j.cnki.61-1019/g8.2016.10.035
张俐(199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高 鑫,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体育学院;
高慧静,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