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6-02-12朱桂兰
朱桂兰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朱桂兰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发育阶段,在个人思想方面与社会存在较多冲突。尤其是进入到高职教育时,学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心理方面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体育对高职学生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体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正面影响的实施途径。
高职学生;体育;心理健康
1. 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不同层面存在的各种矛盾开始慢慢激化显现,很多反面言论和反科学思潮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针对高职学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个长期坚持干预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体育锻炼还能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对控制自己情绪,提高适应能力更是有着显著作用。由此可见,将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能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2. 体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个性
高职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中能够放松身心,获得轻松快乐的情感体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与其他学生成为朋友,逐渐形成开朗、外向的性格特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处也能日益和谐融洽。当高职学生毕业后迈向工作岗位时,也能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发展人脉资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客观公正,有利于培养自身良好个性的形成。
2.2 有利于帮助学生调节思想情绪
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成长条件和封闭的成长环境容易使其性格孤僻倔强,甚至经常情绪化。在现代社会就业如此激烈的环境下,高职学生更容易产生暴躁、压抑的性格特征,有时会因为很小的琐事与同学大打出手,再加上个人感情问题的困扰,更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演愈烈。研究证明,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锻炼中,随着个人体能的慢慢小号,激烈冲动的情绪也会逐渐趋于平稳,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得以释放。
2.3 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智力水平
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愉悦学生身心,强健体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新鲜氧气,使紧张的心理情绪得到缓解。同时,体育锻炼中不需要学生付出太多的脑力,有利于大脑平稳恢复。学生只有在体育课程锻炼中获得充沛的经历,才能在理论实践课程中更加集中精力参与学习。因此,体育课程的实施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使学生在身心体验中感受到个人价值。
3. 体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正面影响的实施途径
3.1 加强教育意识,完善课程设置
3.1.1 加强高职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没有获得预期效果,并不是体育课程本身存在偏差,而是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的是学生身体状况的变化,很少从心理健康干预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变化。
3.1.2 高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教学目标。其次,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实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体育课程建设中,加强对高职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引导,建立一支能够将体育专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一体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
3.2 营造轻松气氛,给予正面评价
高职体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体育课程学习气氛,使学生长期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放松,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参与体育锻炼。一般情况下,心情低落时痛苦神经细胞会异常活跃,这时学生就会感觉到非常压抑和烦躁,如果此时参加体育课程锻炼,学生的运动细胞就会抑制痛苦细胞的活动,使人心情逐渐转好。这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缓解心里压抑的方法,有利于对学生的大脑进行科学调节。因此,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真正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乐于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心理调节的平衡。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幽默的语言和难度较大的肢体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定期变更教学地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体育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师生平等的原则,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正面评价。高职体育教师要通过亲切友善的教学态度给予学生关心和尊重,以教师自身积极的人格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发展,用真心去感染学生,不对任何一位学生存在偏见想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参与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减少心理障碍问题的产生。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能够找回真实的自己,逐渐形成开朗的性格。相反,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严格要求、严厉批判的方式对待学生,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程度的加深,进而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产生。由此可见,创建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气氛,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容忽视。
3.3 合理安排不同的体育活动
教师只有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保持良好的个人机体状态,进而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在业余时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使个人身心长期保持健康状态。由此,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原则,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锻炼时不能仅活动身体的某一部分,教师要选择能够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体育教学项目,或者以某一项目为主,其他项目作为辅助功能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体全面获得锻炼和提升,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学生不会由于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产生心理挫败感,也不会对体育锻炼失去信息,长期坚持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第二,体育锻炼的经常性原则,体育锻炼不能是短期的坚持,应该是不间断的锻炼。教师要教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原则,一蹴而就不是体育锻炼的科学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不能盲目锻炼破坏自己的身体机能。
4.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增强学生体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教学目标,利用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情感思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1] 石莉. 浅析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 当代体育科技,2015,21:86+88.
[2] 周艳杰,夏岩. 和谐体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用研究[J]. 河南农业,2015,08:41-42.
[3] 范乾辉,段欢庆. 师范类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质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科技视界,2015,25:167+276.
[4] 于健. 高校体育构建心理健康目标实现机制刍议[J]. 中国成人教育,2015,13:176-178.
[5] 祁海辉.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02:90-92.
朱桂兰(1979-),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讲师,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