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魅力彰显的实践之维
——基于毛泽东《实践论》的研究分析

2016-02-12王晓荣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践论理论政治

王晓荣

(1.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魅力彰显的实践之维
——基于毛泽东《实践论》的研究分析

王晓荣1,2

(1.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临汾041004;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信息化时代,《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具有宝贵的理论指导价值。社会实践不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物质依托,而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助推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检验标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实践论》为指导,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途径,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魅力;实践论;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为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科学解释人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彻底批判20世纪30年代初期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倾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分析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实践在改造主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对开创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魅力的彰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根基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物质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既是科学知识,又关乎人生信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意识形态,来源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治国理政的社会实践,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仅仅30余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问题层出不穷,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教育者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很难说服教育对象。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他们不曾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严峻考验,更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对众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乏切身体会。首先,大学生处在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容易被碎片化、虚无化的信息时代,当一些片段性的错误信息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大学生很容易迷茫和困惑。其次,学业、生活、就业的重压使大学生渴望理论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渴望教育者能够俯下身子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可见,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物质依托,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换、方法的调整和内容的创新提供可能、提出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助推器

思想政治素养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灵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格培养的根基。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势必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西方价值观的俘虏。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多数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及我们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在理论上有了基本把握,但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披着救世主的外衣,借助各种传播媒体,宣传西方普世价值等资本主义社会思潮,企图用“西化”、“分化”等手段颠覆我们党的领导。近年来,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加快了对我国实行“颜色革命”的步伐,如果说之前其“和平演变”的重点是分化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那么,今天荼毒的重点则是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最终确立,社会心理、政治人格还不健全,且容易伴随社会形势的发展起伏不定。因此,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磨砺大学生的坚韧意志,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其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他们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践能力,便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活动,是统治阶级为夺取、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理论教育活动。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实践等,而且还涉及法律、道德等层面,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成员灌输社会主流意识,使主流意识成为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笔者认为,主流意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否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助推剂,能否被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必须通过社会成员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来检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同时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政治”的观点,贬低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到底还能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稳定器”和经济发展的“护航员”,最终只有依靠社会实践来检验。鉴于此,我们必须依靠社会实践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用事实来打碎空言。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1〕287。可见,社会实践不仅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检验其实效的标准。

二、《实践论》:当代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理论指针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论述了人的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其中有关实践以及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具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实践论》,科学把握实践观的真谛,并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充分发挥《实践论》的当代价值。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是基于中国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对公民进行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的革命的、开放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伴随主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境界,是当今中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既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教育成效如何,有待于主客体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去检验。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存在和生活于一定阶级,并代表这一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无论先进或是落后,必然会打上所在阶级的思想烙印,即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同时,每个个体又成长于一定社会环境中,受其所处历史环境的制约,人的社会性必然带有他所生活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因此,个体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才能补齐个体思想政治素养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的短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社会成员和可靠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目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检验,进而实现自身的升华。《实践论》不仅强调了实践主体的阶级性,还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于群众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并为其参与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教育者既要利用说服、教育的途径展现理论的应用价值,又要通过引导群众参与社会生产、生活、人际互动等实际活动来完成思想洗礼、心灵涤荡和精神提振,即在生产中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在成长中教育。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1〕284“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1〕287因此,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检验途径。《实践论》不仅指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强调理论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达到对事物由现象到本质认识的飞跃,再通过理论对新实践的指导作用达到实践检验理论真理性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价值观多元多变、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强烈冲击的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面临着严峻挑战,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时难以说服教育对象,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教育方式创造性转换、教育内容创新性发展。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成效显著,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诉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广大人民群众既需要以《实践论》为指导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丰富真理,又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真理,进而提升自身素养,并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

三、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29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和合格社会成员,这样的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兼有强烈的守法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培养合格社会成员至关重要,其既取决于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技能,又取决于社会实践的检验效果。优秀的教育者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其最终目的是将社会要求被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理论知识,把静态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活化”,进而改造主客观世界才是其最终目的。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29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社会价值在于其能够指导行动并得到持续贯彻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实践性的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彰显理论魅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实践教育不仅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显著特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本质上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是资产阶级奴役人们的工具,但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方法可供我们借鉴。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教育者会借用一些场合和仪式对公民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美国公民教育除课堂灌输之外,还延伸到了校园生活、社区、公园、广场等,让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英国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组织、和平组织、各种青年政党等,以使学生对社会和国家有充分的了解;法国公民教育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参观、访问,把学校模拟成社会等途径,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总之,西方一些国家公民教育的方法可以为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提供借鉴。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强烈冲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受到消解、理论知识受到解构。笔者认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非但不能削弱,相反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在实践中回答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理论的话语权。为此,政府、社会、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明白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如在体验现代技术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人际互动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参与政治活动中,真切体会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在参观红色文化圣地、聆听英雄人物伟大事迹的过程中,懂得爱国、爱人民的真谛。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最彻底、最能说服人,正所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用先进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助推社会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实践指导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理论和环境等客观因素,还与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客体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有着极大的关系,如主客体思想政治素养高,社会实践效果往往很好。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参与者的自身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即“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1〕29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现实世界,就会造成大学生的无根感和精神漂泊感,其只有回归现实世界,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肯定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政治情感,才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社会实践教育是一种自然状态发生的、直观的感受,这种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关注同自己息息相关的就业、贫困、环保、医疗等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能够提升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与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切身感受现阶段阶级斗争的隐蔽性和艰巨性,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批判力和明辨是非力,而且能够提升他们对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坚定信仰,增强自己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通过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宣讲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宣讲能力和鼓动能力。总之,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稳固作用,又有利于克服理论教育的片面说教之不足,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任何一种理论受其创立者所处时代的客观历史发展条件及创立者的主观努力所限,都不能穷极真理,这便是真理的相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既是绝对真理,亦是相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统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作为相对真理,它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总结,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创立者的主观努力等影响,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理论,需要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完善,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实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1〕294。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发展实践的反映,但实践是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必然要随社会实践发展而转换和创新,否则,就会因面临新情况不能解决新问题而退出历史舞台。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表现在各国对精神文化制高点的争夺,而且渗透在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战争。在这种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对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举措。这些新思想、新举措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创新和丰富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创新形式中,理论创新必须先行,它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保持顽强而持续的生命力,才能在批判“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进。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论》的指导下,既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从正面灌输理论、宣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彰显中国魅力,从反面批判错误言论、抵制不良思潮、防止被荼毒,又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做到“春风化雨”,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芳晔

G416

A

1009-1203(2016)04-0121-04

2016-07-02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239)。

王晓荣(1978-),女,山西芮城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实践论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实践论(节选)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