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2016-02-12李炳毅牛青霞
李炳毅,牛青霞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李炳毅,牛青霞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晋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不仅能够作为高校开展德育教学的切入点,而且能够作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启发点和优化德育课程的辅助点。当前,高校在运用晋商文化资源开展德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应用意识薄弱、涉及范围不广、应用方式单一等困境。为此,高校要通过提升教育主体应用意识、挖掘晋商文化深层内涵、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和开设相关课程等路径,进一步促进晋商文化资源在德育课程中的深度应用。
晋商文化资源;高校;德育课程;应用意识;网络载体
晋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在高校德育课程中挖掘并应用晋商文化的丰富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还能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一、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优势和价值
晋商文化主要是指在明清时期山西商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大商业文明体系,包括晋商的经营艺术、商业与金融技术、商业伦理、商业思想、商业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社会文化等要素,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1〕。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一)高校开展德育教学的切入点
晋商文化资源包括明清时期山西商人所创造的一切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其中,晋商有形文化资源包括晋商遗址遗迹、特色建筑和民间工艺品等,如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等是晋商遗址遗迹,北京晋商博物馆、山西晋商博物馆等是特色建筑,漆器屏风、砖雕等则是民间工艺品。晋商无形文化资源包括晋商经验方法、晋商伦理和晋商精神等。事实证明,晋商有形文化资源是无形文化资源的物质承载,无形文化资源则是有形文化资源的灵魂,二者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晋商文化资源。晋商文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个性文化。高校以晋商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增强德育实效性,而且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理论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另外,以晋商有形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将认识转化为行动,进而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启发点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为中的体现、凝结〔2〕。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历从道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和环节。道德认知是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理解、认识,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关系中表现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信仰,道德意志是人们践行道德义务时克服困难的毅力,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支配下,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表现出的实践行动。当前,在高校德育课程中引入晋商文化典籍、经典文学作品和口耳相传的故事,寓理于境,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和理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另外,高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将晋商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相联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优化高校德育课程的辅助点
高校德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等。当前,我国高校虽然在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内容一成不变、德育形式单一等。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晋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能够作为优化高校德育课程的有力支撑。实践中,将晋商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德育课程中,能够充实传统理论教学的内容,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进而有效促进德育课程的发展。
二、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应用中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挖掘、利用晋商文化德育资源,并将其融入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在应用晋商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应用意识薄弱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在德育课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德育主体应用晋商文化资源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为:一是教育者应用意识欠缺。教育者作为高校德育课程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专业构成比较复杂,往往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德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晋商文化资源的德育精髓一知半解。另外,许多“两课”教师虽然接受过专业教育,但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并不完整,对晋商文化资源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全面,且缺乏文化资源应用意识,将教材视为唯一的德育资源,德育过程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简单演绎。二是受教育者主体性欠缺。受教育者是高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德育课程中发挥着主体能动作用。当前,高校教育对象多处于18岁到25岁,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3〕。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往往不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自身道德品质状况,对晋商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索,不能自主选择晋商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涉及范围不广
课程内容一般是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4〕,其从宏观上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具有抽象性;教材内容以具体的事实和素材将课程内容表现出来,是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是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演绎,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以上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高校德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内容中,蕴含丰富文化底蕴和德育价值的晋商文化资源涉及的范围却不广。在高校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将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概念混淆,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视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教材为唯一来源,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作为切入点,如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时,未能深入挖掘晋商文化资源中爱国、诚信、勤俭、奉献等方面的德育内容。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课程内容中晋商文化内容较少,是晋商文化资源在德育课程应用中亟待破解的困境之一。
(三)应用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教师在应用晋商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首先,高校德育课程实施以理论灌输为主。大部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往往采取“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等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脱离教育对象思想实际,理论性强,说教味浓,没有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德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往往不强。其次,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实践锻炼。大多数教师将德育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未依托晋商丰富的有形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另外,高校少数教师虽然开展了德育实践教学,但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实践活动,而未深入挖掘晋商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使得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时不佳。
(四)缺乏相关课程有力支撑
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往往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高校德育不仅要融入教学、管理、文化等各项工作中,而且要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践中,高校只有将德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高校在应用晋商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时,尚缺乏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撑。第一,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我国高校德育主要是围绕“两课”相关课程开展,而在理、工、农、医、法等专业课程中德育资源融入较少,致使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难以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第二,晋商文化相关课程欠缺。以山西省高校为例,仅有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部分高校开设晋商学、晋商文化、晋商经典案例等课程,其他高校均未开设晋商文化相关课程。
三、推动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在高校德育课程中应用晋商文化资源,目的是将晋商文化中的优秀德育内容与高校德育内容相融合,以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当前,要破解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应用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提高教育主体应用意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教师是高校德育课程的组织者和传授者,大学生则是这一课程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在高校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当前,高校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和学生应用晋商文化资源的意识,以实现他们之间的双向互动。
第一,提高教师的晋商文化素养和教育意识。高校德育教师是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指引者,其首先要完善自身德育知识结构,深入了解晋商文化深刻内涵,以理论武装头脑,为开展德育教学做足准备。其次,高校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应用意识,将晋商文化资源与德育相结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德育课程教学。
第二,加深大学生对晋商文化资源的认识。大学生是高校德育课程的参与者,也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传授,而且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当前,大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正确认识自身的道德状况,自觉地对各种德育资源进行认识、选择和接受,并自觉运用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
第三,构建教师与大学生双向互动模式。互动式教学理念是在交往关系思维下建立起来的,它超越了“主体—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倡导主体间的共同性。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独立而又不可或缺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向式的教育模式,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以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对话,进而促进晋商文化资源的深度应用。
(二)挖掘晋商文化深层内涵,促进与其他文化的相互融合
在高校德育课程中应用晋商文化资源,需要相关教师研究、挖掘晋商文化资源的内涵,将其转化为适时性的德育教学资源,以发挥其在德育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挖掘晋商文化资源丰富的德育价值。晋商文化资源丰富,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晋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文学价值、旅游价值等方面,而对其德育价值进行研究的学者却甚少。事实上,晋商文化的核心精神,如诚信、爱国、勤俭、敬业等,不仅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首先应设立德育理论课教研部门或相关研究机构,发挥其在晋商文化资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深入挖掘晋商文化资源的深层德育价值。其次,高校德育教师要提升科研能力,通过科学研究,深刻理解和把握晋商文化德育内涵,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社会科学知识水平,促进晋商文化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相适应,进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第二,将晋商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相融合。晋商文化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化资源相互关联的。一方面,晋商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晋商文化资源属于地域文化资源,是大传统下的个性文化资源。当前,文化资源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也要依据本地区优势,选择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促使晋商文化资源与其他优秀文化资源相融合。
(三)发挥网络载体积极作用,创新晋商文化资源应用方式
课程实施是高校德育课程的关键环节。我国高校教师在应用晋商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时,教育形式单一,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相关教师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晋商文化资源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第一,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通过多种形式,将晋商文化资源作为德育素材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德育理论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鲜活生动。此外,教育者要将德育课程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静转动,由学校延伸到校外,充分利用晋商有形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深化认识。笔者认为,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言行一致的道德品质,进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在线课程。随着我国互联网覆盖面越来越广、受众越来越多,网络在信息资源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载体。网络载体具有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捷、传播手段多样化等优势,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网络平台开设德育和晋商文化专栏,能够使大学生在获得广泛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德育和晋商文化方面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此外,在高校网络平台上推广德育精品课程和晋商文化相关课程,实现线上德育课程与线下德育课程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深度应用。
(四)开设晋商文化相关课程,促进晋商文化资源的深度应用
高校将晋商文化德育资源应用于德育课程的同时,还应开设晋商文化相关课程,以促进晋商文化资源的深度应用。
第一,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大学生德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宣传晋商文化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同时,可将晋商小说、诗歌、音乐、电视剧等作为教学素材应用于高校德育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在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学习晋商文化知识,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重视晋商文化相关课程的渗透作用。高校教师除了在德育课堂中巧妙地融入晋商文化的风土人情和人文轶事外,还应开设“晋商文物鉴赏”、“晋商歌剧欣赏”等选修课,或在“艺术赏析”、“音乐鉴赏”等必修课中融入晋商文化专题,突出展现晋商文化资源中的优秀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充分发挥晋商文化相关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作用。笔者认为,将德育主课程与晋商文化相关课程融合,既可以充实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体系,又能够以此为平台向大学生宣传晋商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优良传统,为德育提供生生不息的资料来源。
总之,晋商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在开展高校德育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优化德育课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相关教师要深入分析晋商文化资源在德育课程应用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从德育主体、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竭力破解困境,切实促进晋商文化资源深度应用,进而全面推进德育课程的建设。
〔1〕孔祥毅.晋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90.
〔2〕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98-101.
〔3〕郭毅然.高校德育困境及其超越——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30.
〔4〕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以英语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5(8):49-53.
责任编辑芳晔
G642
A
1009-1203(2016)04-0117-04
2016-06-29
李炳毅(1957-),男,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纪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牛青霞(1990-),女,山西岚县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