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2016-02-12冯亮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艺价值观核心

冯亮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冯亮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晋中030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下,以繁荣和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正在全面推进。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在文化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阻碍文化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主要因素是创新不足,因此,可以通过采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创新基层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创新文艺作品的生产方式等途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创新;文化发展;发展新战略;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打造了文化发展的新气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的新局面。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主要目标,以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和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繁荣和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正在全面推进。要想顺利实施文化发展新战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梦想,关键是要通过创新解决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的本质是事物的新变革与新发展,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于文化来说更是如此,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克服重重阻碍,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创新,文化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如果创新不到位,文化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和动力。

从文化的实践性来看,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但由于社会实践的不确定性,总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这就需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进行文化上的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进而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

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任何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其本质都是一定时期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反映,只是在不同时期反映的具体形式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其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及时有效地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使其能够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相适应。

二、创新不足是推动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的顺利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单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要不断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式。但是对于核心价值观如何深入人心,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深入广大年轻人的思想,我们往往显得办法不多,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另外,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往往过多强调理性,而忽略了如何将其与广大人民群众具体的感情、情绪、工作、生活等活动相联系,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人从内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完全认同,从而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办法不多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我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最具话语权的软实力。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涌入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年轻人崇尚西方文化,中国本身的传统节日被逐渐淡化和异化,庸俗文化充斥网络,传统文化继承出现断档等问题越发突出。因此,如何通过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使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年轻人能够领会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内涵,已成为我们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意识形态工作观念陈旧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和国家政权的安危。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对我们党来说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西方各种思潮不断进入我国,再加上以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来越激烈。意识形态斗争与我们传统的战争不同,虽然看不见硝烟,但同样你死我活。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当前我们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观念却过于陈旧,重视程度不足,无法适应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有的地方过分强调经济建设,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模糊,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和自己关系不大;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部门的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等等。意识形态工作陈旧的思想观念,带来的便是工作上手段单一、方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思维、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从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四)文艺事业创新不足

文艺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文艺工作者迷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就导致了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有的文艺作品模仿痕迹严重,甚至完全照搬照抄;有的文艺作品内容低劣,制作粗糙;还有的作品丑化歪曲历史,严重脱离实际等。文艺创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是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文艺工作始终,这样文艺工作才能适应并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并最终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不断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创新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通过不断创新解决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扎实推进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

要想在全社会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核心价值观既有理性上的认同,又有感性上的共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大众化,从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心理和文化心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民生问题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依然有一系列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凸显出来。例如住房、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并降低了对其的认可度。因此,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如何,关键取决于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更好的解决。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多采取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人们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进行宣传,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此同时,对广大年轻人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年轻人关注的热点相结合,如加大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发挥对年轻人三观影响较大的社会精英群体(如商界人物、影视界明星等)的榜样作用,让精英群体带头践行价值观,通过“名人效应”带动年轻人追求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我们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将创新精神贯穿其中,使其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一是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广大年轻人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但是对于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目前还主要是靠学校的灌输,传统文化很难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加之不少孩子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快速传播,这就导致很多人接受西方文化思想越来越多,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却不断减少,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出现了碎片化。对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改变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学校、社区和文艺工作者要共同努力,通过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多走进校园,走进生活,多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从而拉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传统文化。二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新媒体不断发展,而新媒体的受众也大多是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广大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应该更加关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担负起宣传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以青年人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多制作一些类似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适合年轻人口味的节目,既将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又便于年轻人接受。

(三)创新基层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当前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各级宣传思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但是还存在部分基层地区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工作不重视的问题。因此,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在基层。一方面要加强理念创新。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让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增强政治责任感,主动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注重方式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还是要依靠群众。以前我们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往往存在“高大上”的问题,普通群众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转变宣传方式,将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引导,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要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型的宣传手段,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在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时,政府和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澄清事实真相,确保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创新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文艺的时代性决定了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艺作品的魅力来源于创新。因此,创新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不断生产出适应时代主旋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作品是文艺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网络文艺作为一种全新的文艺作品新的生产方式将互联网与文艺相结合,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将会是文艺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网络文艺受众广,覆盖面大。当前中国网民中网络文艺的用户规模巨大。以网络文学为例,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2.85亿,也就是说近1/4的中国人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另一方面网络文艺的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从开始的网络小说到网络视频再到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以及由这些衍生出来的电影、话剧、图书、音乐等多种文艺形式,网络文艺可以说覆盖了大众文艺的方方面面。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原创文艺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策源地”〔2〕。当前,从我国的网民年龄结构来看,78.4%的人是10-39岁年龄段的年轻网民,未来当这些人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网络文艺很可能最终成为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的主流。可以想象,随着互联网的正向生长,网络文艺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手段和新阵地。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4(1).

〔2〕董阳.网络文艺:从边缘走向中心〔N〕.人民日报,2015-09-14(9).

责任编辑白慧玲

G12

A

1009-1203(2016)04-0102-03

2016-06-01

冯亮(1981-),男,山东东平人,中共晋中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学、党的思想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文艺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1942,文艺之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