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

2016-02-12蒋光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蒋光贵



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

蒋光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云南昆明650111)

摘要:深入研究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有其深远的出发点、独特的性质和范围、多维的视野,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统筹兼顾思想

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思想和方法。建国后,他在《不要四面出击》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等讲话中,都体现了这一原则,特别是在《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充分阐述了这一思想。今天,研究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和方法,对于深入理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立足点

(一)将唯物辩证法贯穿于统筹兼顾

在毛泽东看来,矛盾是客观的,而且也是普遍的。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1]因此,必须用对立统一方法观察事物,从联系、全面和运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在相同中看到不同,在不同中看到相同。统筹兼顾思想,就是对立统一方法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

(二)源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认识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原因是这些矛盾大量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2]要解决这些矛盾,没有必要通过斗争的方式来解决,而是可以用改革和统筹兼顾的方式来解决。

(三)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发展的战略考虑

1956年9月,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正是从这个主要任务出发,我们才能理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的思想。他认为,要调动一切积极性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也就是要搞好统筹兼顾。“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4]在毛泽东看来,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是过去的历代政府没有将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动员起来。要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也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思想,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革命是这样,建设更是这样。这里的积极因素是各方面的。

(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突出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严重缺陷及其僵化,例如,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的提高;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忽视发展商品经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外部世界的估量也有片面性。对此,毛泽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5]

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忽视统筹兼顾的教训,毛泽东希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提出的统筹兼顾思想,就是要避免前人的错误。从这方面看,既体现了毛泽东独立思考、英明伟大,也显示了毛泽东的非凡勇气。

二、毛泽东统筹兼顾的性质和范围

(一)统筹兼顾的性质

在毛泽东思想中,人的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早就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主要集中于解决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他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都没有离开人,都是侧重于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上说的,而且特别强调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看,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着力探索认识人、解放人、改造人的现实道路。学术界有人认为:“毛的著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特别是他的辩证法理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改变社会,改善人民的生活。”[6]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针对建国后镇压反革命运动,毛泽东主张,只杀那些老百姓非常仇恨的、血债累累的反革命分子。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真正站起来。但是,对一般的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7]

(二)统筹兼顾的目标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8]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党的行动正确与否,不是以党的领导人和领导机关主观上的感觉而定,而是由人民群众来定。“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9]党的宗旨必然要求统筹兼顾。也就是说,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就包括了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群众的利益;不同群体的利益;不同行业的利益;不同时期的利益以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既包括经济利益、政治权益,又包括文化权益等。

(三)统筹兼顾的范围

1.统筹兼顾是个战略问题。第一,必须从全国范围考虑问题。毛泽东说:“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10]毛泽东这个想法出于以下考虑:从历史看,没有解决好人们的生存问题,这也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共产党执政的形象。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一是可以有力地回击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共产党执政的污蔑和谩骂。二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事业服务。第二,统筹兼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党派、民族关系等一切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11]也就是说,统筹兼顾,既涉及各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各方面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2.注重利用国外的积极因素发展中国,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第一,提出了学习外国、对外开放等的方针原则。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毛泽东指出:“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12]在学习的方法上,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二是坚持学中有创、立足于赶超。毛泽东从来都反对机械地照搬别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13]三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反对盲目排外,又反对盲目崇外。他多次指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毛泽东在总体上是否定的,但又进行具体分析,肯定其中某些积极、合理的成分可供我们借鉴。他曾说:“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14]1956年,当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问题被揭露出来后,毛泽东就指出,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15]他还说过:美国“搞成这么一个发展的国家总有一些原因。它的政治制度是可以研究的。”“美国的州可以立法,……看起来,我们也要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16]这说明,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要求学习和借鉴别国对我国建设有益的东西,包括要用宽广的世界眼光发展自己的思想。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统筹国际国内,但是,毛泽东明确说过,任何外国,只要平等对待我们,我们是愿意与其做生意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毛泽东密切关注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及时调整对外战略。“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17]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18]毛泽东把苏联和美国并列称之为第一世界,主要是这两个国家都企图争霸世界,构成了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第二世界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毛泽东赋予第三世界以全新的规定和积极的意义。在他看来,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虽然分散,经济不够发达,但绝不是一种可以任人宰割的力量,而是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事业进步的主力军。毛泽东认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成功运用,在当时有力地团结了世界人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三、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多维视野

(一)要处理好统筹兼顾与实际政策的关系

毛泽东非常注意从政策方面考虑统筹兼顾问题。他强调:“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19]而“了解情况”,也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政策。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第一,认清中国的国情,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的基本根据。毛泽东讲的国情,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性质以及这个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了。第二,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必须考虑到当时当地群众的物质利益、意见要求、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1959年3月17日,针对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三收款”的错误,毛泽东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20]也就是说,制定和执行政策,要统筹兼顾,随时考虑群众的觉悟程度和要求;如果政策离开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很可能就是错误。

(二)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人民利益是政策策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认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1]在毛泽东看来,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这个条件,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也历来提倡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在强调必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的同时,毛泽东也强调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将来。苏联和东欧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他们的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较大地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鉴于此,毛泽东认为,发展重工业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轻视农业轻工业,另一种是重视农业和轻工业。他认为如果农业和轻工业得不到重视的话,即使重工业单方面发展了,基础也不会稳固,而且,“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22]只有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才有发展的后劲,从长远看是很划算的,而且人民生活也才会得到改善。1953年9月,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讲话中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23]也就是说,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有眼前利益兼顾长远利益,从根本上奠定国家发展的基础,才可能真正改善人民生活。因此,从统筹兼顾的视角看,必须将重点放在发展方面、放在人民政权的巩固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看到希望,才能巩固人民政权,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要处理好不同层次的利益关系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要兼顾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个人和农民的思想。建国后,他又强调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个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24]对于个人,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要提高。毛泽东对农民特别重视,他不赞成苏联的办法。在苏联,农民很苦。苏联用义务交售制等办法,从农民那里拿走了许多不该拿走的东西,给农民的回报又特别少。这种积累资金的办法,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此,毛泽东特别指出:“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25]由此可见,毛泽东深刻地看到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强调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路子。要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要特别清楚国家应该占多少,合作社应该占多少,农民应该占多少,以及实行怎样的分配办法,政府都要规定得适当。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农民“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26]

(四)要处理好体制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一,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没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这是不行的。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也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只有中央的积极性,没有地方的积极性,也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性。“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他认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情况比许多国家复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一定比只有一个积极性要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27]第二,企业要有“独立性”。他说:把什么东西统统集中在中央或县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他还指出:在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没有这样的自治权,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28]如果企业被管得过死,就会束缚企业的发展。毛泽东看到,在功能上,企业与非营利性的政府和事业单位有本质上的区别,企业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讲经济利益,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生产力,从而满足人民的需要。

(五)要处理好政府的职能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统筹兼顾不是政府包揽一切。毛泽东指出:“是不是要把一切人一切事都由政府包下来呢?当然不是。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而这也就包括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之内,我们应当指导社会团体和各地群众这样做。”[29]这里,第一,毛泽东强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他一贯的思想。第二,他开始看到,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什么都包下来。第三,政府要指导群众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情况说明,毛泽东开始考虑政府在统筹兼顾中的职能问题了。虽然思考还不具体、深入,但原则是正确的。

四、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

1.为了领导建设,党必须重新学习。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现代工业经济大约只占10%左右,90%左右的是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要把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新中国的建设任务更繁重、更艰苦。因此,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学会建设的本领。毛泽东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30]毛泽东本人非常清楚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场“赶考”,需要重新学习,他本人在不断学习(如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不断总结经验,他也多次号召全党加强学习。

2.要注重廉洁用权、慎重用权和为民用权。建国前,毛泽东就非常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建国后,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为了调动群众搞建设的积极性,在毛泽东领导下,1950年5月,在全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纠正干部、党员居功自傲以及“革命到头”的不良情绪和思想的整党运动。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条件,1951年,党中央专门制定了共产党员的八项保准。同年底,开始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三反”运动,惩治了刘青山、张子善等腐化分子。1953年,为解决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等问题,又开展了整党运动。毛泽东号召要同脱离群众现象、滥用人民权力、滥用人民对党的信任、滥用党的威信等恶劣之风作斗争。

3.要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1961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搞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实事求是,是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搞建设必须有勇气。

4.要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在思想上,毛泽东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组织上,强调民主集中制,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民主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要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挥积极性,发扬民主。要将集中与民主、纪律与自由、统一意志与个人心情舒畅结合起来;在作风建设上,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中国梦,第一,“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第二,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31]第三,学习要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既要抓住学习的重点,又要注意拓展学习的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群众学习,也要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这些思想,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

(二)必须正确认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内在关系

1.重视宪法和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1954年,毛泽东在对宪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32]他认为,第一,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本质上是不同的,我们的宪法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保护了人民的权益,必然体现统筹兼顾的特点。第二,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必需的,人民政权对人民中犯了法的人也要处罚,但这与对待敌人是不一样的,必须将二者区别开来。这些思想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毛泽东晚年尤其是“文革”时期习惯用战争年代的老方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矛盾;对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作用估计不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为进一步实施统筹兼顾指明了方向。

2.要重视民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第一,要看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一是正确政策的制定必须发扬民主。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党的政策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将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制定出政策,将政策到群众中实施,再总结群众的意见和取得的经验,这样反复进行,才会有正确的政策。没有民主,群众不敢讲真话,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二是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指出:“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没有民主,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没有群众的监督,就不可能对反动分子和坏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改造,他们就会继续捣乱,还有复辟的可能。”[33]

第二,重视民主的广泛性。毛泽东认为,民主不能仅仅从政治层面去思考,而应该体现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等各个方面。这个思想为统筹兼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从政治上看,只讲集中、纪律和统一意志,是片面的。只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才是正确的集中。在经济上,地方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性,企业应该实行民主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要实现个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参加劳动;在每一个国营企业里,个人要参加管理;过去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必须进行改革。1958 年1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提出,在企业中,干部是劳动者的普通一员,与工人是平等的关系,企业中一切束缚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都要改变。在思想文化上,1951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又提出了“百家争鸣”,并将二者作为文化建设的方针。在毛泽东看来,对于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放”,一种是“收”。收,就是不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允许发表一些错误的意见,一旦发表了,就将人家“一棍子打死”,这不是真正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扩大和激化了矛盾。就此,毛泽东主张采取“放”的办法。也就是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即使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害怕,要敢于争论,敢于批评。既要允许批评的自由,也要允许批评者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以理说服。因为,在他看来,真理是不怕争论的,真理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不怕争论,在争论中,才会真正锻炼自己和发展自己。这些思想为思想文化领域的统筹兼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要“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这是对毛泽东民主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3.要把自由、民主和纪律、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毛泽东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他讲自由,是针对纪律来说的。他说:“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从公民个人看,自由与国家法律有必然的关系。其实,“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就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34]自由离不开纪律,离开纪律的自由最终是不自由;纪律是为了自由,保障自由的,人类最终会走向自由王国,但这必须是对必然王国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改造,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遵守纪律和法律,就是在争取自由。黑格尔指出:“法就是作为理念的自由。”[35]也就是说,法律与自由不可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强调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统一的思想,这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贯彻统筹兼顾必需的社会条件。

(三)贯彻统筹兼顾要周密研究和部署

如前所述,毛泽东把辩证法作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正确的。从今天看,当时,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的深刻影响,在具体应用辩证法上还欠周密的思考。例如,在经济上,虽然有时也承认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但将商品生产和交换局限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内部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分工和个体生产、交换的存在和必要性;当时强调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但对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当时我们的认识还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在“大跃进”期间,我们抓了工业,又忽视了农业,抓了粮食,又忽视了多种经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同时,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的统一,是我们今天正确贯彻统筹兼顾的理论思维前提,是对历史与现实统筹兼顾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

(四)要妥善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应该说,毛泽东是既注意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也注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通过对1956年我国发生的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事件的研究,毛泽东发现,这些人闹事的直接原因,是有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强调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统筹安排、适当兼顾的办法,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们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指出,要用经济的方法来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事实证明,近年的多数群体性事件,主要源于部分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是避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工作。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于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既有道理、又符合政策规定并能解决的,一定要尽快解决落实;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有道理但按现行政策规定暂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对于要求过高、无法解决的,要尽量把道理讲清楚。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9—320.

[2][4][5][7][10][11][12][13][17][21][22][24][25][26][29][32][3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8、720、720—721、738、782、783、748、751、721、563、722——723、729、728、728—729、783、711、824.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09—810.

[6]吕星斗.毛泽东和他的事业(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113.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

[9][1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802.

[14][2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7、105.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3.

[1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8.

[18]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

[20][2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138.

[27][3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309.

[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1.

[34]〔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79.

[35]〔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6.

责任编辑:马树勋

中图分类号:D61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1-0020-06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蒋光贵(1963-),男,重庆梁平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