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及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2016-02-12田烨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马克思主义

田烨



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及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田烨

(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民族交往有着诸多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思想和措施,对强化我国各民族间交往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民族发展;民族融合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行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民族交往有着许多论述。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论证了人类社会将由民族交往发展到世界交往的观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论述了部落交往是形成单一民族的先决条件;列宁在阐述资本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时,提出了民族交往将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国际统一的形成;斯大林在阐述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也强调了交往的意义,提出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交往,才能形成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入我国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的理论与我国的民族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相关意见,对于正确分析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等。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史观阐述了民族交往的理论。

(一)扩大民族交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通过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往来,可以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从而提高本民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工场手工业的初次繁荣(先是在意大利,然后是在法兰德斯)的历史前提,乃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1]广泛的民族交往,不仅为工厂手工业的初次繁荣创造了条件,并促进了工厂手工业生产模式的传播与发展,从而带动了相关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2]

(二)扩大民族交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交往可以打破狭隘的民族内部交往关系,实现人类更大范围内的交往。通过交往,相互学习,从而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例如,马克思曾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谈到民族交往时提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3]马克思认为,即便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至于民族交往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将德国人与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进行对比,提出民族交往能促进人的发展的观点。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各个民族——德国人和美国人——的个人能力,已经通过种族杂交而产生的能力,——因此德国人是白痴式的;在法、英等国是异族人移居于已经发达的土地上,在美国是异族人移居于一块全新的土地上,而在德国,土著居民安居不动。”[4]说明种族通婚作为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促进了人的发展。

(三)扩大民族交往有利于推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作为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必须把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作为旗帜,而民族交往就是从民族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世界上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保持完全封闭的状态,每个民族最终都将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从阶级消亡走向国家消亡,最终走向民族消亡,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通过广泛的民族交往,能打破地域的局限,使人类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这本身是符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

(四)民族交往程度对民族关系发展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民族交往愈加频繁;民族交往程度越高,彼此之间的依赖性越强,民族关系也将因此而得到改善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6]因此,我国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政策措施,不仅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往。在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

(五)扩大民族交往可以为民族融合创造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一般会融合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不论哪一方在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取胜,其结果都是如此,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7]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比较常见。例如,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语言文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民族大迁移后的时期中到处都可见到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学会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接受了他们的教育和风俗。”[8]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之中,民族交往有助于消除民族差别,从而为民族融合创造条件,充分说明扩大民族交往是推动民族交流,实现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二、列宁斯大林的民族交往理论

列宁和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同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

(一)列宁的民族交往理论

1.提出了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两种历史趋势。1913年,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提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种历史趋势。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这是其二。这两种趋势都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规律。第一种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占主导地位的,第二种趋势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化。”[9]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将日益频繁,这为民族隔阂的消除创造了条件。

2.阐述了民族交往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消除民族隔阂,而是为民族融合创造条件。1916年,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人类分为许多小国家的现象和各民族间的任何隔离状态,不只是要使各民族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10]列宁认为,民族终将消亡,实现民族消亡的途径是民族融合;实现民族融合的途径,则是消除民族差别和民族隔阂;只有促进民族交往,才能为消除民族差别和民族隔阂创造条件。因此,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应该“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11]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批评了阻碍民族交往的乌克兰民族社会党人列夫·尤尔凯维奇,“列夫·尤尔凯维奇先生的所作所为,活像是一个十足的资产者,而且是一个狭隘愚蠢、鼠目寸光的资产者即市侩,他为了乌克兰的民族事业的一时成就而将两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彼此交往、联合、同化的利益置之脑后。”[12]

3.重视民族平等,努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列宁充分认识到扩大民族交往在消除民族隔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民族政策的制定上,他特别重视民族平等,认为只有实现充分的民族平等,才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才能为消除民族隔阂创造条件。例如,针对国内的民族问题,列宁反对斯大林用行政压制的方式解决民族问题,他强调少数民族要在自愿的原则上建立新的联盟。列宁主张:“我们承认自己同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其他共和国是平等的,将同它们一起平等地加入新的联盟,新的联邦。”[13]

4.主张实施民族区域自治,通过建立自治州等民族自治地方,促进民族交往。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提出:“毫无疑义,建立拥有清一色的、统一的民族成分的自治州,哪怕是最小的自治州,对于消灭一切民族压迫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散居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这个民族的成员都会‘倾向’这些州,同它们交往,同它们组成各种自由联盟。”[14]可以看出,列宁提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也有着从扩大民族交往这一角度考虑的因素。

(二)斯大林的民族交往理论

斯大林作为列宁事业的继承者,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关于民族交往的理论的政策,并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

1.交往是民族形成的先决条件。针对交往与民族形成的关系,斯大林继承了恩格斯的相关观点。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但在个别地方,最初本是亲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新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就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15]恩格斯认为,交往是民族形成的先决条件。部落间的交往,促进了部落联盟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民族。“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不久,各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分开的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整个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16]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首先因为他们不是生活在一起,而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交往,经过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生活,民族才能形成起来。”[17]

2.过早地断言苏联解决了民族问题,强行推行民族融合。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延续了列宁的民族交往理论,认为民族平等是开展民族合作,进行民族交往的前提。斯大林提出:“没有这种帮助,就不可能建立为社会主义最终胜利所十分必需的不同民族和部族的劳动者在统一的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和睦共处和兄弟合作。”[18]斯大林在民族政策方面的最大失误是,过早地断言苏联解决了民族问题。1936年,斯大林提出:“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即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的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不存在”,“苏联各民族和种族,在全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根本谈不到民族权利会受到损害。”[19]之后,斯大林开始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域、经济发展、社会风俗、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强制干预。为加快民族融合进程,弱化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斯大林迫使许多少数民族迁移出传统的居住地区,例如,1943年,从高加索迁走了卡拉恰伊人、卡尔梅克人。1944年,又将印古什人、车臣人、巴尔喀人、鞑靼人、希腊人、梅斯赫特突厥人、赫姆辛人等从聚居地迁移出去。[20]1937—1944年间,总共有20多个少数民族,约440万人被强制迁移。[21]斯大林的这种人为地强行推行民族融合的做法,违背了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交往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根据不同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交往理论,并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交往理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从民族关系的角度阐释了民族平等在民族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例如,1955年,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论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指出:“首先要反对的是大汉族主义。只要汉族同志态度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确实公道,在民族政策上、民族关系的立场上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是资产阶级的观点,就是说,没有大汉族主义,那末,少数民族中间的狭隘民族主义观点是比较容易克服的。”[2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强调:“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2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特别提出:“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24]

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使得他们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对涉及他们民族的问题十分敏感,经常表现出对于汉族的戒备和怀疑,这一点并没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自然消除,而汉族同志如果对此不警惕、不谨慎,往往就会在不自觉中犯大汉族主义的错误。[25]因此,1957年,周恩来在《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中提出:“汉族一定要自觉,遇事应多责备自己,要严于责己,宽以待人。这样少数民族也就会跟着汉族的样子做,各个民族就会真正自愿地合起来。”[26]此外,针对民族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1957年,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也曾提出:“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就是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特别要注意反对大汉族主义。这两种民族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27]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交往理论

1.民族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时期实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了民族间的阻隔,从而使民族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民族间的共同性也不断增多,这为各民族的大团结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在分析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后,就此强调:“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28]

2.民族平等是促进民族交往的前提。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仍将长期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也时常发生。针对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民族平等的角度阐述了民族交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979年,邓小平在《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中提出:“民族工作确有很多问题要提起注意。当前是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有些少数民族中也有大民族主义。”[29]1981年,邓小平在与新疆领导同志谈话时,说大汉族主义要不得,地方民族主义也要不得,两个都要不得。他还对当时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形成的纪要中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观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个观点很正确、很好,大家都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就好了。[30]

3.推动少数民族发展是促进民族交往的重要动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问题,提出通过各种政策和帮扶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发展,促进民族交往。1987年,邓小平在《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中提出:“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3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将带来民族交往的扩大,产生民族人口迁移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指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一点,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32](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交往理论

面对新的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观察和处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交往理论。

1.民族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我国各民族通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形成了彼此间相互依存的关系。1993年,江泽民在《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交融的过程,各族人民在彼此交往特别是近百年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33]江泽民将这种民族关系总结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34]对于维系这种民族关系的纽带,江泽民提出:“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35]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民族交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打破了民族地区长期封闭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合作,扩大了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正如江泽民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中提出:“民族差别、民族问题将存在很长很长时间。民族消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民族未消亡以前,忽视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是错误的。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间共同性的东西在逐渐增多,这是历史趋势。我们坚决反对人为地去消灭民族差别,同时欢迎和提供民族间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大力促进和加强相互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情谊。”[36]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族交往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宏观趋势,对民族交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体系。

1.首次提出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2010年1月,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7]第一次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肯定了促进民族交往的重要作用。

2.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联系起来。2010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导向,从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发,完善和落实招生、就业等政策,依法保护各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劳动权、婚姻自由权等权利,促进各族群众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谐相处。要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问题。”[38]

3.从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发做好相关工作,促进各族群众互相交流。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也提出了增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观点,2010年,他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文章,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推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责任越是重大,越需要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深厚根基。”[39]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族交往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当前我国的民族工作结合起来,对现阶段我国的民族交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观点。

1.进一步强调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针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2014年5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贯穿到新疆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0]“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观点,是对胡锦涛提出的“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观点继承和发展,从“有利于”到“促进”,意味着更为主动地去推动民族交往。

2.提出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措施。2014年5月29日,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41]习近平不仅提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且提出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措施。例如,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居住等等,这些措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交往。

3.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民族交往。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战略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推动民族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一带一路”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个大利好,要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42]“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使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且将进一步推动东北、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中原腹地、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交往。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民族交往理论,符合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交往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民族的形成和民族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形成与部落之间的交往有关,民族的发展也需要通过民族间的交往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同时,民族交往也是消除民族隔阂,减少民族差别,走向民族融合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差别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但我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扩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在交往中实现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应该“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创造条件,促进民族交往,就是这种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1-62、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47.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82、83.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8-89、68.

[7]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80.

[9][10][12][1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64、345、362.

[11]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38.

[1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3.

[1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164.

[17]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18]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47.

[19]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6.

[20]张利军,赖海榕,孙召鹏.苏联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制造仇恨加速解体[N].学习时报,2013-06-17.

[21]杨玲.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错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02).

[2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13.

[23][2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3、227.

[25]王希恩.论周恩来的民族平等观.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8.

[26][27]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338、362.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29]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161.

[30]龚学增,李贽.邓小平民族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民族研究.2004(4).

[31][3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46、246—247.

[33]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88—1998). [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160—161.

[34][36]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80、181—182..

[35]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93.

[37]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0-01-23.

[38]龚学增.正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提出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2-05-04.

[39]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J].求是,2010(24).

[4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N].人民日报,2014-05-27.

[41]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42]王正伟.民族地区要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大局中大有作为[J].求是,2015(14).

责任编辑:刘建文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1-0005-06

收稿日期:2015-12-09

作者简介:田烨(1981-),男,湖北荆门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及其影响研究》(15BMZ08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