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思考——以西部省份为例

2016-02-12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业

雷 军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54)



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思考——以西部省份为例

雷军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快农产品营销模式升级、推动涉农服务转型影响巨大。近年来以西部省份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未来“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增强民众主动融入互联网意识、加快涉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业”;涉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目前“互联网+农业”正在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力推“互联网+农业”落地生根。但是,在万众对此热情高涨的背后,以西部省份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互联网+农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前制约“互联网+农业”推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实现其良好开局?笔者拟结合实际对此进行理性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农业”正当其时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业态。按照中央部署,“互联网+”战略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农业作为最传统的基础产业,一旦找到与互联网之间实现有效结合的模式路径,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至于有媒体惊呼:农业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是一个蕴藏着万亿财富的“盛宴”。我国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和中东部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为落后,农业比重依然较大,并且受制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体制机制,农业生产力长期低水平徘徊,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效益低下,产业化水平不高,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弱化。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对西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农业安全形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农业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西部乃至全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互联网+农业”,就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农业发展的各领域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这将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营销、服务等各环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重塑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1.促进生产方式变革。“互联网+农业”通过将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农产品生产方式,这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作物抗击自然风险能力,而且将使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其最终目的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尽快实现[1]。

2.加快营销模式升级。与其他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营销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环节少等明显优势。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将各类农产品线上销售,一方面,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各种弊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达到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可大幅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吸引和聚集互联网时代那些更加关注生态环保、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新型消费者,从而扩大消费市场,这是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难以企及的。

3.推动涉农服务转型。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对传统的土地流转、农资销售、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流动管理、涉农金融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必将有利于推动涉农领域的转型发展。以涉农金融为例,近年来各地成功经验已经表明,互联网金融在农业领域优势明显、大有可为。从融资环节来看,互联网金融能够利用其在筹集社会小额闲置资金方面的优势,拓展农村金融发展的资金来源,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用评估,提高了信用审核的效率,简化了贷款审批的手续,更加贴近农户贷款的需求;从支付环节来看,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具有高效、低成本、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服务于我国农业生产营销全过程,并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在小额信贷领域表现突出。

总之,“互联网+农业”对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以西部省份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家赋予的机遇,把发展适合本区域的“互联网+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予以谋划。

二、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民支农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为迎接“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目前西部地区已经建成一批农业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网上交易咨询、各种产销信息咨询等综合性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唯一的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早在1998年就开始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试点。该示范区最初只是通过实行会员制为有需求的农民或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2002年正式建成“杨凌兴农网”,标志着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的真正开始,从而为其他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西部地区很多企业、专业合作社、甚至一些农业专业户目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及电商平台,为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进行宣传与推广。大量的西部特色农产品经此渠道被销往全国,但西部地区仍存在很多制约未来推进“互联网+农业”的不利因素。

1.政府缺位现象明显。近年来中央政府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由于体制观念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发挥出对“互联网+农业”应有的规划引导、统筹协调等功能,缺位现象明显。具体表现为:没有统一规划,致使各地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出现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互联网很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率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多重浪费;法律法规缺失,如面对快速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相关部门的反应明显滞后,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以致出现监管空白,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以乡镇为代表的西部农村山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也成为影响西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

2.农民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意识薄弱。据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城镇已达62.8%,而农村仅为28.8%。西部地区农民主动融入互联网意识薄弱。尽管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已经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西部这块地域较封闭的众多农民而言,长期以来由于收入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不时出现的网络负面新闻,使他们对互联网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甚至一定程度上对其存在着抗拒、排斥心理。这就是有些地方虽然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早已铺设到位,但最终入户率偏低,出现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某些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没有完全意识到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对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依然沉浸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之中,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持怀疑态度,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3.涉农网络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涉农网络平台建设是近年来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未来发展“互联网+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托,然而西部地区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一是数量偏少。目前我国涉农网站总数约2万家,大多集中分布在东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对农业依存度较低的地区,而对农业依赖程度更高的西部12个省区地域内涉农网站总数占比不到15%。涉农网站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不合理,客观上制约了西部地区农民对有效信息的及时获取。二是网站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多数涉农网站的内容局限于一般性的农业政策宣传和简单的供求信息介绍,缺乏农民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和针对性较强的特色信息,因此,多数涉农网站对农民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不够,农村网民的访问量不高。三是品牌影响力较弱。西部现有涉农网站多数规模小、实力弱、更新慢、效益差,能让访客耳熟能详的网站不多,未能形成网站品牌效应[2]。

4.高素质人才缺乏。一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政府相关培训和指导不到位,致使多数农民不能独立运用网络从事相关农业活动。以陕西省为例,在陕西现有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77.0%,高中(含中专)次之,占比为13.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仅为3.4%[3]。二是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多为一专一能,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老化问题突出。三是人才供给和储备形势堪忧。西部很多地方高校在相关专业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不符合实际需求。

三、欠发达地区推进“互联网+农业”应多管齐下

“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以互联网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以西部省份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在推进“互联网+农业”的过程中,必须多措并举,为“互联网+农业”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农业是典型的弱势产业,离不开国家的强有力扶持,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农业”,在其孕育初期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强烈支持。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规划引导、统筹协调等各项功能,为“互联网+农业”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一是做好统筹规划。各地政府要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传统农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准确把握“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利用系统思维对全领域、全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科学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制定突出区域特色的发展规划。二是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西部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以确保“互联网+农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三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通达率。按照近年来实施的农村“六小工程”模式,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各项支农资金中,设立“互联网+农业”建设专项资金,从制度上保障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同时可通过政策激励,按照市场化原则,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其中,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弥补单一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

2.增强农民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意识。农民是“互联网+农业”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因此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大典型宣传。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国内外利用互联网致富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消除广大农民对互联网的陌生感、神秘感,使农民对互联网产生好感,使农民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能够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有效工具。二是鼓励、指导有条件的农民和涉农企业利用已有网络平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营销活动。发生在本乡本土、农民自己身边的成功案例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民主动融入互联网。三是鼓励电信企业通过适当减免资费提高互联网最终入户率,消除目前广大农户受收入限制而出现的所谓“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推动农民主动融入互联网所应采取的必要手段。四是进一步加大对互联网诈骗以及其他网络虚假信息的防范宣传,使农民对互联网保持应有的防备,尽可能避免问题发生。

3.加快涉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针对目前西部地区涉农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原则,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果。借鉴“互联网+”发展较早地区的成熟经验,未来西部地区的涉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格局可以定为“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其中“一个中心”是指农业大数据中心,“三个系统”是指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以及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此需要各部门适时抓住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重点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农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分步骤、分阶段有序地推进[4]。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勇于突破部门、行业界限,对现有各类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的最终目标。

4.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了,具体对“互联网+农业”而言,急需一大批既通晓网络信息技术,又熟悉相关农业知识的高素质农民及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为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程度、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奠定基础。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广大农民中普及互联网基本知识,增强农民对互联网的感性认识,提高农民独立使用互联网的本领;加强对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尽快实现知识更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水平高、技术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投身于西部地区的“互联网+农业”。四是加快对现有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实验室等各种资源的整合,通过专业调整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浅析“互联网+农业”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特征[J].智富时代,2015,(9).

[2]张涛,吴红.涉农网站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侯倩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大学,2014.

[4]缑苏霞.西部地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李孝敏]

作者简介:雷军(1972—),男,贵州黎平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6)01-0042-04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