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
——“论据确切”专题辩论活动设计及教学感评
2016-02-11蔡瑞琛
蔡瑞琛
(浙江省瑞安中学,浙江瑞安 325200)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
——“论据确切”专题辩论活动设计及教学感评
蔡瑞琛
(浙江省瑞安中学,浙江瑞安 325200)
【活动目标】
1.通过辩论实践,学会从“实证”“理证”角度辨析“论据确切”,进一步认识“论据确切”对论述的重要意义,增强在论述中运用“实证”“理证”的意识和能力。
2.树立客观公正地看待时事的态度,能够有主见、有辨别、较深刻地理解时事。
【活动设想】
1.先学习优秀辩论,观看其对“论据”的使用,再进行辩论活动;辩论活动至少要在课外准备一周时间。
2.采取辩手+后排议员的方式,突出主辩学生的作用,也要动员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共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论据确切”的辩论
教师用PPT展示:
1917年3月,已经成为“拉车屁股向后”的康有为,通电全国建议在祭孔的时候恢复跪拜礼。理由是:“万国礼教无不跪。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因此,他要求北洋政府“立饬各省祀孔子仍行跪拜礼,以免大教随人反复同于儿戏,中国幸甚”。
你觉得康有为用来支持论点的理由(论据)充分吗?针对康有为的“理由”,你会作怎样的反驳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PPT展示:
鲁迅先生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杂文《忽然想到》,对这种主张讽刺地写道:“康圣人主张跪拜,认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腿的动作,固然不易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间脖颈最细,古人则于此斫之,臀肉最肥,人则于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圣人精到,后人之爱不忍释,实非无因。所以僻县尚打小板子,去年北京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之奇事之三也。”
鲁迅在这段话里用事实驳斥了康有为的论据,指出人的膝盖是为方便坐和行的,并不是为下跪用的。
教师播放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片段(约20分钟),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记录双方的重要论据,再整理概括。
教师根据观看视频后整理的论据记录,紧扣“论据”进行分析点评。
教师课后整理学生的评论如下:
1.出示辩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说明辩论规则。
教师解说:“借鉴《奇葩说》中前排议员主辩、后排议员辅辩的方式。其中,前排议员中1人立论陈词,其余为‘奇袭手’。为突出本专题的训练要点,采用‘奇袭式’辩论,即一方发言结束,另一方可针对对方论据上的问题进行反驳或提问。重点是要指出对方论据使用的错误,并以此削弱对方的立论。‘奇袭’可以是针对某位辩手的‘点对点’式对辩,也可以是无具体对象的‘群辩’。”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第一环节:正方立论3分钟,反方立论3分钟。
第二环节:双方‘奇袭手’分别就对方立论进行(论据)反驳,时间为4分钟。
第三环节:后排议员可针对立论及奇袭环节进行再奇袭再反驳,时间为6分钟。
第四环节:主辩代表进行陈词小结,时间为2分钟。
人员设置:主席1人,双方各设1名计时员,双方各确定4名前排主辩议员,其余同学根据立场选择做后排议员。
3.选择辩手,明确任务。
选出辩手“4+4”名,其他同学自选立场作为“后排议员”,教师可作调整,使双方人数大致平衡。
要求辩手及“后排”寻找资料,写出辩稿,先行“演习”。
一周之后进行辩论。
第二课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辩论活动
(反袭)请问对方辩友,社会老龄化与老人摔倒应该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有因果联系吗?
(正袭)如果事实确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今天你们倡导老人摔倒不该扶是在抑制我们的恶咯?
(正袭)请问对方辩友,彭宇案发生至今,我们的道德水平真的退步了30年了吗?你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有事实依据吗?
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上交资料,计有:讨论记录本、辩稿、反思小结。
教师根据上交资料进行等级评定,评出最佳辩手、最佳“奇袭手”、最佳合作辩队,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教学感评】
论据是论述的基石,但学生在阅读、写作时,辨别、分析论据的意识不强,能力也有欠缺,这使学生容易轻信文章观点,失去应有的判别能力。学生在写作时,常见的缺陷是以主观臆断代替事实依据,用未必可靠的道理支持自己的观点。用辩论这种“尖锐”而“高密度”的实践活动来加强“论据确切”的意识,无疑是比较好的方式。当学生在观看、学习优秀辩论时,被告知要关注“论据”时,确实能够找出并辨析其确切性。有学生在辩论后感叹说:我们本以为“老人跌倒应该扶”肯定能胜利,但没有想到“不该扶”也这么有道理……
开展辩论活动的困难在于比较耗时,需要学生较多时间、精力的投入,但总体上很受学生欢迎。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