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
2016-02-11韩巧霞
韩巧霞
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
韩巧霞
摘要:文化资本理论的最初形成深受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影响,从资本角度对文化概念进行的重新审视给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在文化资本积累中相对薄弱,“身体化”文化资本方面存在能力上的欠缺,“客观化”文化资本方面存在文化消费的匮乏,“制度化”文化资本方面规范与制衡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三种形态的文化资本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思考。
关键词:文化资本;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资本的界定及划分
“文化资本”的概念最初提出者是社会学之父法国学者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他在著作《社会政体体制》里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融合,提出当人类的产出高于消费时会使一部分资本通过代代累积的方式最终转换为耐用性资本,[1]在孔德的研究中没有对“文化资本”概念进行界定,但却是“文化资本”观念的最初萌芽。之后也有学者提及“文化资本”,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1954年)一书用文化资本意指一个社会知识积累的基本情况,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系统提出文化资本理论的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①在其分类资本及构建文化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布迪厄深受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主要是以社会关系为中心进行研究的,虽然以这样的认识思路展开对于资本的深入分析,但其并不否认资本依附于一定载体的认识,货币、生产资料及商品都是资本的存在形成或载体。马克思构筑了科学完整的资本理论体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形态由传统的单一的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多种资本形态,布迪厄没有拘泥于简单的经济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资本,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进行了非经济学的解读,其扩大了资本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和影响所形成的文化资本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单单从“经济资本”这一概念出发,马克思主义就提出了关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动力学以及现代社会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图表,与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不同,布迪厄指出了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在这一方面,他赋予了该因素以相同的认识论意义——即“文化资本”。[2]布迪厄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了马克思定义的术语:“资本”指的是每个场域所特有的“资源”,人们所拥有的更多呈现出一种“符号资本”。布迪厄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场域都有自己关于优秀的标准,这种标准内在于其自身的理性,而且规定了某个特殊的“资本”。布迪厄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的规律的原则”。[3]进而布迪厄把资本归结为三种基本的形式: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②布迪厄资本理论里提出了“场域”(field)的概念,“只有在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文化资本可以三种形式存在:(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再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4]
二、辩证看待: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
在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中,教育是资本再生产和社会阶层再复制的重要手段,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家庭教育(言传身教、代际传承)和正规教育(价值观念、文化知识、意识形态),关于学校教育部分,布迪厄在《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中,论证了教育与文化资本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指出现代学校教育在对于获得文化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资本理论是在与马克思理论的非经济学对话中完善起来的,在教育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人的发展与教育的深刻关联,在其撰写《资本论》期间,对教育如何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做了具体论述。[5]因此,对于文化资本理论应该结合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进行辩证的思考,当文化发展的成果指向人时,即文化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时,文化资本就能够转化为一种文化生产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文化资本的正面取向;另一方面,文化资本扩张带来的负面问题集中体现为文化资本泛化,这种泛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异化。当文化资本过度扩张时,直接体现了人的一种异化的存在状态,片面追求商品化的文化发展,使人与自然、人与人间生态和生存圈内的关系失衡,表明了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资本的逻辑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进入了人们的社会交往领域,影响着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寻,因此需要把文化资本问题置入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反思文化资本对社会结构、文化选择、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三、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资本弱势分析
(一)“身体化”的文化资本缺失:能力欠缺
费孝通先生曾做过这样的经典阐述,“我们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波纹所推及的联系包括亲缘和有限的地缘熟悉关系,但是向外扩散是“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6]在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极其有限,导致其发展缺乏必要的内外部资源支持,在受到贫困社会关系和贫困文化的双重制约下,使能力发展和提升更为欠缺。目前,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长期特有的内倾型的人际交往方式(存在感较低、交往意识不强烈、参与意识不高)、语言习惯(包括地方方言、口音等)、价值理念(如竞争意识、独立观念不强等)都是“身体化状态”文化资本的具体内容。另外,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来自于农村,现实生活中城乡分割的外显或隐蔽的分界标志的“文化屏障”也成为他们文化资本积累的屏障。处于中国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体制下的农村家庭,仍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他们接受教育的条件差异、渠道阻塞和机会不均等极大地制约着其文化资本的正常获得。
(二)“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缺失:文化消费匮乏
对缺乏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弱势群体来说,要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只有也只能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这条途径。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产品消费匮乏的原因多样,主要有:家庭的经济收入条件,消费的信息不对称和消费平台不完善,文化消费的选择能力欠缺。例如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考证热”现象,表面理性中透露着冲动,很多选择都是盲目的“随大流”,在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正规的资格证书成为值得信赖并得以体制保证的文化资本,与个人未来的货币收益存在正相关性,给个人带来许多非市场收益(如技术资格、福利、健康、职业阶梯等),但事实上,证书只是真正专业知识技能的衍生物。尤其是面临大学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职业选择的临近,大学生开始用比较现实的态度来看待即将步入的社会,衡量究竟哪种资格证书有利于体现能力、帮助求职,尤其是文科大学生群体,如商务英语证书、雅思或托福成绩证书、托业(TOEIC)成绩证书、人力资源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书等考试的人数众多,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很少长远考虑这样的投资是否适合自身的兴趣、知识结构和成才发展,这意味着为了获得证书而在教材购买、考试报名、来往路费等方面投入的大量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对于经济相对拮据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还要在勤工俭学和专注考证两者间面临两难选择。
(三)“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缺失:规范与制衡
任何一种文化制度建设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改写与创新,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中对此表述如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7]在现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知识与文化成为一种权利,所以也就成为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有研究认为,中国的教育中存在着文化再生产现象,它使大多数农村孩子被教育淘汰而返回农村,并最终形成两个封闭的循环圈(城市优势文化圈和农村劣势文化圈),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最终形成社会再生产,强化了中国城乡教育中存在的二元结构。由此,身处农村和身处城市的不同视野决定了文化能力培养的选择方面也有不同的决策视野。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家庭教育是其累积文化资本的主要渠道,家庭背景的不同差别使得家庭教育的场域也各有不同,使得学生代际从父辈传递下来的文化资本也各有不同,进入高校以后,对于尤其是贫寒子弟的文化资本与主流文化有一定差距,其学业压力较之其他学生无形中会提升,人们在教育的合法形式下,并不会把学业成就高低归因于文化资本积累的起始不平等,而是归因于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否。
四、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文化资本积累
(一)“身体化”文化资本积累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投资分为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技能投资三个主要部分,这与“身体化”文化资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更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出现了跨越组织界限的无边界职业生涯趋势。③人才培养在强调以往的知识技能和学历文凭外,[8]更为注重人格品质、环境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自信、畏惧社会交往的心理困顿往往加剧了成长困境,造成困境的深层原因是源于惯习与他们身处的实践场域间无意识的契合关系,并深刻的寄居在社会化的身体内部。在“身体化”文化资本积累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品质,要加强其技能转移和提高,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场域融合和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实践中调适惯习,对接已有的文化资本,进而通过知识迁移积累出新的“身体化”文化资本。
(二)“客观化”文化资本积累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文化产品的比重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向更高生活品质和需要维度扩展,人不仅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还有高级的审美、娱乐、益智、归属、情感、自我实现等多层级的精神性需要。客观化文化资本是作为“历史、符号的物质载体”围绕于被教育者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其观念。在客观化文化资本积累中要注意信息化时代中网络场域的作用,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网络场域是更为复杂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加快了信息的传递,这其中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的,另一方面网络的频繁使用对学生科技手段的掌握、科技产品的更新、网络文化的甄别和融合都提出了新要求,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多样化、复杂化。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在信息化时代,或多或少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在高校中应注意实效性和长效性的结合以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将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实用技术有针对性地纳入显性课程教育之中,与此同时,将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三)“制度化”文化资本积累
大学生终归是要走进社会的,“制度化”文化资本通常是社会筛选的重要标准,也是个人未来职业和收入的重要决定因素。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顿压力的同时,往往也面临学业困顿和心理困扰,在面临重要选择如专业选择、未来方向(就业还是考研)、就业方向等方面考虑更多的往往不仅仅是个人成长,而是综合了家庭、个人多方面考量,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家庭面临选择往往倾向于请教村里的“明白人”以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文化信号。因此,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其面临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具有更多的个体化特点,与学生所根植的家庭环境、村庄文化、社会资本有很大的关联,职业生涯理论强调人与外界环境、他人、就业组织、社会流动之间的互动调整,是期望获取最大效益的最优选择集,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最优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基于个体能力发挥、所获专业知识、家庭文化环境、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构造一种动态的优化,在实现教育场域公正的同时,需要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早期的家庭文化资本积累基础,建立学校教育、学生个体、家庭教育之间必要的关联,帮助弱势群体获得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学者布迪厄是M•福柯之后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另外两人是英国的A•吉登斯和德国的J•哈贝马斯。
②出自《教育社会学研究与理论手册》(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格林伍德出版社,1988年)中布迪厄所写“资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1986)一章。
③1994年Arthur在组织行为杂志(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特刊上首先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1996年进一步进行了修正和丰富,在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广泛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9.
[2]【法】雅克•比岱.当代马克思辞典[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45-446.
[3]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3.
[4]【法】布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0-12.
[5]苑洁.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0卷)——《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81-282.
[6]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11.12.
[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74.603-604.
[8]卢保娣.场域与惯习:大学生学习的生成性动力机制分析[J].高教探索,2014(5):137-141.
(责任编辑 马晓黎)
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文化资本视野下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模式研究”(SDYSA150314)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基金项目“企业的社会性别认知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YB2014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6)01-0099-03
作者简介:韩巧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讲师(邮政编码 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