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流行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影响

2016-02-11付云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文化

付云雷

高校流行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影响

付云雷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广泛地进入大学校园中,成为校园流行文化的方向标。校园流行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深入探究校园流行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对于高校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流行文化;内涵;生成机制;特质

高校流行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中被学生群体普遍认同和盛行的语言、交往媒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体系的总和。它是社会流行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同时又体现特定地域、特定学生群体和大学类型的个性化差异,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校园流行文化的接受者、倡导者、传播者和缔造者,这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受到学生群体偏颇的道德导向和价值判断的诱导,形成亟待纠治的“亚文化”现象。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

高校流行文化的生存有其固定的场域、固定的对象,是与当前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形成有着独特的机制。

(一)全球化是催化剂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开阔思维,认识到只有“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成果, 往往是本民族文化加速发展的催化剂。”[1]在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即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中,往往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形式被当代人推崇为一种新的流行时尚。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同民族文化有着一种空间距离感, 而流行文化却是不同代际之间的时间差异感。它在不断地演替和回归中, 用时间的流逝抹平了地域的和民族的文化差异。”[2]大学生是极易受社会流行文化感染和侵蚀的,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自觉的将其带入校园文化中。中西交融成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不可规避的内容和形式。

(二)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是强化剂

大学生处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阶段,他们个性奔放,思维活跃,急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寻求属于他们的话语圈、落脚点和精神皈依。在文化层面,“则需要借助一种非权威拟定的表现方式来呈现自我,以彰显自我实现的价值, 而流行文化的适时出现, 成为了一种极具张力的代言工具。它是轻松的而非刻板的, 是流动的而非静止的, 在歌颂时尚与前卫的同时放弃世俗的偏见。”[3]校园流行文化是大学生追求自我解放的必然产物,这种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是校园流行文化产生的强化剂。

(三)新媒体的兴起是加速剂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手机、QQ、微信、微博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而这些新兴媒体的兴起也使得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逐渐退出大学生的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资源成几何式发散传播,使人感受着信息大爆炸的快感。在高校校园中,新媒体的追捧和使用尤其普遍,逐渐成为校园流行文化最便捷的传播载体,成为校园流行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的平台,并引导着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特质

校园流行文化以其独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愈发明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下社会的主流思想,“但这一主导的意识形态已不再具有惟一性,而是与涌入国门的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并且产生彼此对话的可能和竞争的局面。”[4]这种兼容并蓄的形态折射到校园流行文化中,使校园流行文化趋于多元化而非单一元素。在大学校园中,媒体文化、流行语文化、创客文化、网游文化,等等,交叉和谐发展,这些都是校园流行文化的种种表现。

(二)庸俗化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一切商业活动的标准,文化逐渐商业化成一种商品,注入迎合大众趣味的意图,崇尚感官体验,忽略精神的升华,不再是单纯的高雅艺术。在文化异化的情境下,导致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大学生深受其影响,他们往往更多追求的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而非精神层面的修炼,这使得校园流行文化陷入了物质化的庸俗。

(三)虚拟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的便捷、高效和强大的功能性,使现代人深陷其中成为宅男宅女。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极易对一种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并沉溺其中,对于盛行的网络亦如此。他们有的选择网络世界消磨时间,寻找精神寄托;有的难以承受学业、就业压力,选择网络减压宣泄。久而久之,很难再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学业和自身发展上来。网络的虚拟性,也为校园流行文化蒙上了虚拟化的色彩。

(四)娱乐化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生的思想有时还不成熟,有时甚至是感性的,他们过多的关注感官享受,很少做理性主义的思考。流行文化中带有某些娱乐性,使大学生极易接受。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一些浮夸、媚俗的“网红”流行起来,成为大学生课下谈论、调侃的对象。网络流行语也已经离开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在大学生语言表达中风靡与惯用。对于这些娱乐化的文化现象,大学生缺乏一种理性的反思,这对校园流行文化也是一种冲击。

(五)模仿化

从法律上来讲,大学生已满18周岁,属于完全行为能力人,但由于仍处在校园中,受到家长、老师、学校的监护,处在由校园逐步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仍需通过学习、效仿习得一些实用技能,模仿是大学生共有的特性。恰恰是这种特性,使大学生模仿和从众,致使流行文化迁移到校园。

三、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具体的,具体影响包括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层面。应该注重发挥流行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有效抑制其消极影响。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分析和研究高校流行文化的影响时,应该看其主流,着重发挥其积极作用。主要包括:

1.开阔学生视野。相对于社会而言,大学校园相对封闭,信息传播速度较社会传播慢。学生在“象牙塔”中,大多集中精力“只读圣贤书”,很少“闻窗外事”。校园流行文化的兴起,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流行文化承载着庞大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加全面、快捷的认识自己身处的世界,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更有利于塑造全球视野。同时,校园流行文化也为学生学习、学术、研讨等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拓展教育资源。校园流行文化,是以微信、微博等为重要载体传播的,微课堂、微讲座等形式激发了大学生的浓厚兴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一部分精力由课堂转移到鲜活的微教育载体上。新媒体的加入,在不断拓展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教育本身提供了一种媒体思维,即一种“用户体验”思维。在这种思维引领下,积极搭建媒体平台,使线上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整合,使线上和线下教育相得益彰,使教育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3.繁荣校园文化。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根源于这个时代,同时又会作用于这个时代。流行文化流行到校园文化中,并不是全部照搬,而是结合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再创造,往往经学生演绎出更加生动的形式,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消极影响

然而,高校流行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应当引起高校师生的高度重视,要着力避免和消除。主要包括:

1.校园流行文化的娱乐倾向极易使学生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超强压力和负荷,急于在大学中寻求压力的释放和个性的解放。恰逢其时,校园流行文化以其娱乐性、轻松化的内容和新奇、独特的形式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然而,如果迷恋一时的流行时尚和娱乐,缺乏对大学生涯的规划和设计,缺乏对不良校园流行文化清醒的认识,加之惰性的驱使,长期沉溺于这种不良流行文化,会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

2.校园流行文化中良莠不齐的内容极易诱发大学生价值认同危机和道德问题。“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人来说,文化是一种维持认同的连续过程,它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这种认同。”[5]校园流行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其中不良因素汇聚成“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往往导致价值认同的偏差,使学生放弃思考和无节制的盲从,导致他们的各种行为表达趋于情绪化,造成校园不稳定因素。同时,受到“亚文化”的诱导,其道德认知也逐渐异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

[1]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78.

[2]张荣翼.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征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1(5):18.

[3]荣荣.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0.

[4]张玲玲,傅新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流行文化关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64.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

(责任编辑 胡爱敏)

付云雷,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邮政编码 136000)

G122:G64

A

1672-6359(2016)06-0105-03

2015年吉林省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平高校流行文化趋势及其教育引领机制研究”(2015117)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