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6-02-11刘晓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精准

刘晓明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刘晓明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社会大扶贫格局下的认知提升,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技术呼唤,是突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瓶颈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开展力度、广度空前,但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矛盾。针对一些普遍性的突出问题,要转变扶贫观念,健全制度体系,创新扶贫方式,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等对策建议,争取助力打赢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战,早日实现中国梦。

创新;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2016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代表团座谈时表示:“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青海代表团强调:“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实现全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十八届五中全会习总书记又提出了“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这是全部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决战决胜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贫的措施和办法要精准。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他同时强调说: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就是要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考核。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农村民情、民意和民心,摸清人民群众最急、最缺、最盼的事情,使国家投入的综合扶贫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切实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一)精准扶贫是社会大扶贫格局下的认知提升。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是我国扶贫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我国社会力量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力度均有所加强,不断拓展扶贫济困活动的参与范围,全力帮扶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社会力量参与下的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精准是更高层次聚焦贫困问题,更大范围聚集扶贫资源,更宽领域构建“大扶贫”格局。

(二) 精准扶贫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技术呼唤。“互联网+”时代,为传统行业带来无限机遇。“互联网+”的数据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支撑。贫困地区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扶贫方式,可以推动“互联网+”与扶贫开发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电商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等,加快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实施精细管理、精确瞄准、动态监测,推动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投向更精准、扶贫管理更精准,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将互联网思维转化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不竭动力,不断开辟扶贫新路子、提高扶贫精准度、开创扶贫新局面,确保让“精准扶贫”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三)精准扶贫是突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瓶颈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与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讲话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见,精准扶贫就是认清并抓住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就是要通过精准扶贫将所有的贫困成员一个不落地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带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带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万人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成绩斐然。问题在于,在先易后难的原则下,容易脱贫的扶贫对象已基本脱贫,脱贫难、返贫易、常规扶贫手段难奏效的贫困群体仍处于贫困状态,精准扶贫工作真正的挑战正在浮出水面。还要看到,扶贫攻坚工作日趋紧迫的外部环境。去年以来,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过剩产能面临调整,县域经济社会受到冲击。受这一冲击影响,通过原有扶贫方式手段脱贫的部分人口极有可能进入重新返贫的困境,扶贫工作也因而可能会面临一个脱贫与返贫交织的局面。此外,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返贫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脱贫者的信心,十分不利于脱贫致富工作的长远发展。

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当前扶贫工作开展力度、广度空前,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选派了年富力强的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亲抓实干,在政策扶持和资金配备上较之从前都有较大突破。以济南市为例,2016年,政府精准识别了贫困村955个,从中选定特困村100个,贫困人口21401人;这100个特困村由市、县两级进行示范帮扶,100个帮扶工作组、300名帮扶工作人员与这些特困村进行对接,建立起联系户机制,任务细划落实到户到人,可谓精准。但在各地的扶贫实践中,操作性难题依然存在,且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矛盾,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精准扶贫未建立起良好的整体格局。我国贫困人口多、分布广,扶贫工程是一盘大棋。党中央对精准扶贫高度重视,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和最艰巨的任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赴扶贫一线开展工作,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但单一依靠政府扶贫不足以完成当前艰巨的扶贫任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鼓励企业、民团、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才能形成更大合力。笔者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的主导力和引导力还不够,未能对社会扶贫力量进行有效的协调调动;民间扶贫仍处于自发状态,既没有组织保障,也没有长久打算,属于救火式的扶贫;社会扶贫信息不透明、资金使用混乱,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浪费,引发了负面的社会反响,从而导致扶贫的社会参与效果不佳、积极性不高。

(二)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扶贫做到精准,首先自身工作机制要精准。在政策层面,我们对精准扶贫工程确实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上升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方面的高度。但在实践中,落实政策精神需要有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需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当前,很多地方的精准扶贫工作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开展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任务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往往更依靠的是干部的能力水平。马向阳式的干部毕竟是少数,不健全的机制和制度体系使得扶贫工作整体缺乏科学性和程序性,地方部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时有发生。相应的考核监管缺失,对工作绩效无法形成有效评估,在资金统筹、资源配置、人员配置等方面出现了违规、甚至违法的现象。

(三)贫困人员个体差异性较大。应当认识到“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要求,不能单以数据为惟一标准,贫困人口的个体差异性,很多时候还体现在其个人素质、身体状况、受教育状况等多个方面。通过走访,笔者发现,有些贫困人员思想封闭、固守陈规,习惯“沉睡”等待,“看老天脸色吃饭”;有的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发展的眼光,盲目模仿,找不到致富门路;有的基本素质不高,劳动能力欠缺,学习能力不足,现有的扶贫手段不能满足其脱贫要求;还有的甚至把扶贫当救济,只关注给多少钱来解决眼前困难,根本没有穷则思变的信心和想法。这种对象多样性和差异性,给精准扶贫提出了更细实的要求,也导致了一些匆匆而来、大范围一刀切的扶贫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贫困人员内生动力不足。精准扶贫针对的对象是当前自身无力摆脱贫困现状的家庭和个人,是一种外在的辅助行为。参加精准扶贫工作的人员本身并不在贫困人口这一群体当中,其中大部分党员干部并非本地人,是“外来的和尚”。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将带来高返贫率,更严重的会造成贫困家庭的世代延续性,使个别贫困户的“脱贫难”变成几代人长期的问题。笔者看到的情况是,贫困地区的空巢率正在逐步增加,常住人口结构以老年人与未成年人为主;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虽有改善却仍有差距;有一定文化知识或资金储备的年轻人回家乡创业的热情不高;在当地发展的群众缺乏专业的扶持帮助,发展的理念落后、模式单一固化等问题。

三、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不是短时间内搞慈善,直接给予经济扶贫解决不了根本,应从转变传统扶贫思维,利用扶持对象自身优势,从产业入手,培育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点。如此一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迈向共同富裕。

(一)转变扶贫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扶贫是全党的事,全社会的责任,不能把扶贫只当做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转变贫困群众观念是关键,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思想观念就是“授人以渔”的动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逐步实施“思想扶贫”工程。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所以,要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动各方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政府进行积极的引导,舆论加大正面的宣传来推动、引导贫困居民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精准脱贫的坚实思想基础。

(二)健全制度体系,精准扶贫管理。“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确保措施执行的关键是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帮扶到位。精准扶贫要把帮扶领导、帮扶部门与扶贫对象“捆绑”起来,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一村一个脱贫计划,一包扶贫到户、二包产业发展,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并确保透明管理,实行扶贫对象公示制度。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此外,交通、水利、国土、农业等行业部门也在贫困地区安排了大量项目,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最终必定能取得扶贫工作的最后胜利。

(三)创新扶贫方式,加快产业化致富。由于贫困村、贫困户情况千差万别,扶贫开发工作就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确保精准扶贫到位见效。各地将坚持用“N+扶贫”的办法,通过产业扶持+扶贫、电商+扶贫、社会慈善+扶贫等多种方式,助力完成扶贫任务。“就业创业+扶贫”是免费进行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特色产业+扶贫”是实施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行动,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稳定就业岗位或从业项目;“金融+扶贫”是通过与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对接给贫困户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带动贫困人口加快致富;“百企帮百村+扶贫”是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到贫困村帮扶共建,与贫困家庭对接,使贫困户得到企业帮扶。

(四)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为全面脱贫“兜底保驾”。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因病、因灾、因学、因老致贫返贫的现象,加强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为贫困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精神自足提供必要的保障。要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为核心,重点完善大病医疗统筹制度,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参与门槛。重点提升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户”等特困人员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丧失劳动能力和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保障体系,有效地实施政策兜底扶贫。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通过精准帮扶,能实现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让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有尊严,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刘晓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讲师 (邮政编码 250100)

F323.8

A

1672-6359(2016)06-0073-03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精准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