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常态化机制的实现路径
2016-02-11杨新欣
杨新欣
“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常态化机制的实现路径
杨新欣
“互联网+”在逐步缔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态的同时,也在塑造新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态,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要顺应“网络协商”蓬勃发展的新形势,通过实现互联网思维、技术与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融合,建立多方合作和支持机制,提升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网络协商能力,来打造“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的常态化机制,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常态化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这是我国历次党代会对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最具有高度的一次论述。2015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强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1]近年来各地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取得了诸多进步,更加广泛化和深入化,有力推动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但是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例如协商内容、过程、结果不够透明,协商过程缺乏广泛的民众参与,政协民主监督不够充分等等。[2]而“互联网+”在逐步缔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态的同时,也在塑造新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态,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和有利机遇。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随后,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确立“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明确了11个重点领域的具体行动。至此,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势不可挡。“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基因。[3]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有利契机,打造“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的常态化机制,实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资源与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融合,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当前政协工作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一、促进互联网思维与政协协商民主理念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时代是一切原有社会结构中的个体与行为都因为互联网的影响和结合而产生新的改变和发展,形成传统社会与网络社会密切结合的共生性社会形态。由马化腾和于扬等人创作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用最简洁的八个字概括了“互联网+”的特质,即“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具体体现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六大特质。“协商民主理论以公民参与决策作为民主的核心价值,把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群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作为实现民主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或环节”。[4]政协协商民主倡导的是平等、自由、包容、共赢等民主理念,这与互联网思维即平等、开放、互动、协作、共享等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质正相契合。打造“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的常态机制,必须理念和思维先行,坚持创新理念,打破拘泥于老经验、困扰于老框子、守成于老套路之类的问题,在各级政协组织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人文环境,形成互联网思维习惯,适应“互联网+”时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新要求,打造“互联网+协商民主”的思维模式。
1.树立“网络民主”的理念
“网络民主”(Cyber Democracy)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事物。1995年,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首次提出“网络民主”的概念,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 即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而实现的“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等新渠道、新形式,这也是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与“开放”理念的新要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占78.5%,成为新闻浏览、网络购物及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网民低学历、低年龄的总体特点仍然突出。互联网作为网民的公共社会生活空间,思想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突出,网民参与意识增强,利益诉求表达强烈,成为民主的“新舞台”。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要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的工作主题,倡导畅所欲言、体谅包容、平等议事、互动交流的协商议政氛围,以更加平等、开放和尊重的心态对待各界别的网络民意,广泛搜集并及时反映利益诉求,与社会各界开展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网络民主”氛围。
2.树立“网络监督”的理念
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等发表意见、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并且不存在某种绝对性支配力量的平台,促使网民的民主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网络监督倡导的是合作、协商、互动的治理理念。协商即协调性商议,协调就要协商,协商才能协调。做好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协调理念,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形成社会最大公约数,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必须接受全社会的监督。网络监督是“互联网+”时代社会监督的创新形式,它以特有的优势条件充分调动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特殊群体(农民工、失地农民、下岗工人)以及新生代群体(80、90后)等社会各界参与政协民主监督的热情,我国网络监督的大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呈现良性运行状态。所以,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要适应网络监督的新理念,广泛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政协民主监督,将原生态的网络监督纳入民主监督渠道,放大网络舆情的建设性,消除其破坏性和片面性,同时也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使政协民主监督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而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多元化。
3.树立“客观理性”的理念
“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实践,对于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也不能忽视互联网平台对协商民主可能带来的冲击与破坏,必须树立客观理性的理念,客观认识并稳妥推进“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首先是数字鸿沟问题。我国目前仍有大量群众无法做到通过网络问政、参政、议政,网络协商民主不能忽视对这些民众的关注与服务,不能剥夺他们的诉求表达权利与机会,否则网络协商民主就会变成少数人的民主,表现出某种精英主义的倾向等,从而违背“民主”和“协商”的本质要求。其次是“沉默的螺旋”问题。网络协商的言论自由程度较高,非常容易出现极端化、“一边倒”的倾向,从而产生“沉默的螺旋”现象,即广受欢迎的观点更易得到大胆地表达和扩散,而对于无人理会的观点即使赞同也保持沉默,最终将消解协商民主的公平公正性,陷入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危险。
二、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政协协商民主工作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的广泛使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刻改变了协商民主的技术环境及条件,成为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最重要、最有力的推手。做好“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必须从基础上实现互联网新技术、现代传播手段与政协协商民主工作的深度融合,打造网络协商民主的新平台,提升政协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1.打造调查研究的新平台
调查研究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基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为政协强化调查研究的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政协调研研究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利用“互联网+”做好科学选题,始终紧扣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相关问题,把选题重点放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研判上,放在对改革发展稳定深层次矛盾的分析上,放在党政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上。[5]可以通过完善政协门户网站,增加信息公开、调研视察、建言献策、滚动信息以及与群众互动等新板块,广泛收集网络民意和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调研方向。还要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互联网上的文字、视频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深挖网上问题,开展网下研究。并在传统的深入基层和一线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积极凝聚线上线下的智慧力量,尝试吸纳具备一定网络支持率和代表性的网民成为相关界别的政协委员,使政协委员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同时也可以让公众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关注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增强政协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打造联系群众的新平台
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搭建与群众打交道、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平台。首先,可以尝试创建与群众互动的网络协商议政论坛,例如建立“委员之家”、“界别圆桌汇”等网络平台,引导群众通过网络进入规范有序的协商民主政治体系。其次,要适应当前“两微一端”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现状,积极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泛收集民意;开发推广政协手机客户端,进行政协工作信息发布和推送,设置写信和留言的板块。通过“两微一端”平台,积极开展各党派、团体、界别、政协委员以及热心群众的在线协商,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反映社会诉求,接受网络监督,扩大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公众参与渠道。
3.打造“网络统战”的新平台
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作为重点团结对象。其中,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是被新纳入统战工作范围的,且已经被明确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既包括新媒体平台的经营者,也包括网络“意见领袖”。 这些新群体具有知识层次高、流动性强、思维活跃、影响面广等特点,同时都热衷使用“两微一端”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提到“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为了广泛团结和凝聚这些新社会群体的力量,全国统战工作要适时向网络统战延伸,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作用,在中央统战新政策指导下,与各方面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社会群体,建立经常性的网络联系渠道和工作平台,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和民生问题,积极开展统战性联谊、宣传、培训、交流和服务等活动,特别注重发挥网络名人、微博大v等“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政协协商民主发展凝聚新力量,形成舆论共识,找到互联网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三、建立适应“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的多方支持与合作机制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技术平台,实现互联网与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有益的社会动员力量,实现网络协商与现实协商的有机结合,不能仅仅依靠政协组织的作用,必须发动政府、公众、新媒体、专家学者等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力量,构建多方合作推进的有效机制。
1.实现政协协商与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
推动“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建立与网络协商民主有效衔接的协商民主制度。党委政府部门要重视网络协商民主,完善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大数据信息安全监管、互联网监管立法、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监督等相关制度环境,形成政府、政协、社会组织、网民、新媒体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为“互联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2.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参政议政能力
网民在网络空间的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直接关系到网络协商民主的有效性。2016年初,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对于网络信息批判性理解的能力偏低,影响了网民整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网民整体媒介素养处于中等水平。[6]而公众面对网络信息时的批判质疑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缺乏批判能力的公众如果受到误导将产生对现实的错误认知,进而弱化网络参政议政能力。所以要提供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专门机构的教育,促进网民网络素养和网络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网民个人也要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网络信息,掌握有效使用新媒体的技能,并认真遵守网络公共安全相关规定,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学会合理地运用新媒体平台更好的问政、参政和议政。
3. 加强网络媒体的舆情引导和行业自律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协商民主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媒体特别是“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于网络空间的舆情引导,积极引导网民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理性、客观参政议政的网络空间,逐步化解网络群体极化和“沉默螺旋”现象。网络媒体还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互联网服务,并强化行业自律,严格遵守党的领导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法律法规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积极发挥塑造网络文明的正能量,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非法有害信息,切实提高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10.
[2]王朋朋.推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探析——基于互联网视角[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
[3]陈灿.互联网+跨界与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53.
[4]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39.
[5]王荣.提高四种能力 推进协商民主[EB/OL].http:// www.rmzxb.com.cn/c/2015-11-18/625422.shtml.
[6]李永杰.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在广州发布[EB/OL].http://ex.cssn.cn/zx/bwyc/201512/ t20151220_2790076.shtml.
(责任编辑 马晓黎)
杨新欣,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公共管理硕士(邮政编码 250100)
D627
A
1672-6359(2016)06-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