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是最大的新动能

2016-02-11郑新立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能城乡改革

□郑新立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017)

郑新立: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城乡一体化是最大的新动能

□郑新立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100017)

就发展新动能问题,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以下观点:

一、结构转换是形成新发展动能的源泉

改革开放38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从而不断释放出新的增长动能。可以说,经济增长动能已经经历过三次大的转换。

第一次注入新动能,是改革初期农村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崛起,带动了上世纪80年代经济的起飞。

第二次动能转换,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四大支柱产业的振兴,铸造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腾飞。四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在“九五”计划之前,这四大产业占GDP的比例只有8%左右,现在已上升到20%以上。

第三次动能转换,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通过发行长期债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高达两位数的黄金增长期。

现在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下行已经持续了5年多,特别是今年6月份,有几个数字应当引起特别重视。一是民间投资6月份负增长0.1%;二是制造业投资负增长0.3%;三是M1和M2的增长速度6月份相差了12.8个百分点,7月份相差了15.2个百分点。M1增长20%几,M2增长只有10%多一点,说明货币政策失灵,企业拿到银行贷款之后没有好的投资项目,钱用不出去,只好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又存入银行,造成M1的增长速度比M2的增长速度快了10几个百分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要通过结构的调整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二、城乡一体化将释放出新的巨大发展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至少有四个:第一个是用PPP的模式搞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发展环保产业,要继续进行。但是,基础设施和环保产业不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新动能。因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已经搞了十几年了。

第二个新动能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最近几年发展最好的产业。随着全面推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第三产业还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较快增长,但是它毕竟不是实体经济,其拉动作用是有限的。而且第三产业发展过快,有时会产生其它副作用。因此,第三产业发展也不能充当经济增长的主要新动能。

第三个新动能,是创新驱动新经济的发展。这是持久不衰的动力,但是,它需要历史的积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的发展;科技对经济拉动需要大的技术突破。现在我们用新技术带动的新产业、新经济的比重在GDP里不过10%多一点。即使新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如果传统产业处于低迷状态,也不足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创新驱动不能急于求成。要使我们的产业结构由过去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上升到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需要十到二十年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技术创新目前还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新动能。

我认为近期主要的新动能就是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和发展,包括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这三件事通过体制改革把它做好了,农业现代化可以释放出大量投资需求潜力,拉动农用工业和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可以拉动建筑业和服务业的需求。农民工市民化可以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带动消费增长。

所以,做好这三件事,可以对整个经济增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可以起到一箭三雕之效果:一是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二是能够启动巨大的需求潜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庆的实践经验就是充分证明。重庆之所以去年地区生产总值以11%的增长速度领跑全国,今年上半年重庆农民人均收入又在全国各省区市增长最快,主要得益于连续7年实施了城乡一体化的改革。重庆以地票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其意义不亚于小岗的改革。

三、城乡一体化改革需要厘清四个认识误区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决定》有关改革部署,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学习,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

一是破除农村土地两权分离是搞私有制的认识误区。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分离,赋予农户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不仅不是搞土地的私有化,恰恰相反,是找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有效实现方式。

二是破除城市资本下乡会掠夺农村资源的认识误区。恰恰相反,只有确立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商品化属性,才能够使农民分享到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的财产性收入。

三是破除小生产是中国农业固有特色的认识误区。恰恰相反,中国农业只有走集约化、合作制的道路,才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四是破除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靠财政投入的认识误区。现在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支出已经超过5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上,财政已经尽了很大的力了,亟待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只有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全要素市场,吸引大批社会资金进入,才能迅速改变农业农村的落后面貌。目前在城市资本市场和农村资本市场之间,由于存在着政策壁垒,形成一个堰塞湖,城市的资本严重过剩,农村则极度短缺。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炸开这个堰塞湖,必然会出现一个瀑布效应。也就是说,以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权为抵押,在“十三五”时期撬动20万亿元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支持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发展差距就会迅速缩小,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可以得到大的改变。

89年前,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理论。经过22年的奋斗,我们夺取了政权。改革开放已经历了38年,城市经济已有了很大发展,已经到了回报农民的时候了。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三产业,决定了农民收入低于城镇居民。只有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全要素市场,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才能使农村有一个迅速的发展。目前城市所有的要素都是市场化的,农村的要素半市场化,所以农村的要素可以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而城市的要素对农村却流不进来,这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打开城乡市场的政策壁垒和行政壁垒,让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习总书记最近讲,“改革要精准对接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群众所想”,提出了城乡新“五化”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个新的“五化”应当成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力求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动能城乡改革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改革之路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城乡涌动创业潮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