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战略决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2-11李春耕
□李春耕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战略决策”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春耕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战略决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发展新理论、决胜全面小康、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的认识。同时,与会代表还较为系统地交流了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理念;全面小康;党的建设
第三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战略决策”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8月18日至21日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全国的50多名代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战略决策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研讨主要集中在发展新理论、决胜全面小康、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几个方面,并较为系统地交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
一、发展新理念拨开了人们认识中国的迷雾
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新理念不仅为编制规划纲要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而且向世人表达了中国的战略、中国的自信、中国的决心。其中,最让人振奋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拨开了妨碍人们认识中国的迷雾,展示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和攻坚克难的大思路、大战略、大趋势。
(一)在发展中必须形成符合各个阶段发展实际的发展理念
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而且始终不渝地从变动的发展实践出发,提出了与各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比如,邓小平从当时要“抢时间”的要求着眼,提出发展要有比较快的速度,同时也要有质量有效益没有水分。江泽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胡锦涛从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新情况出发,把“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强调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各个阶段的发展理念,都是从新的实际出发确立的。
同样,发展新理念也是依据这一历史逻辑提出来的。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个国家都被殃及,至今复苏乏力,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进入了大调整大变动的新阶段。依据国际经济发展大势和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正是依据这一大逻辑,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不仅坚持了理念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要求,而且恪守了理念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坚持了这样的世界观、认识论和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时候也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在论述“共享”发展的理念时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里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正确理解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新常态新阶段的方法论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成为在新形势新阶段下面对经济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如何确保“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完胜,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了谋篇布局。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解决经济新常态的指挥棒。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经济新常态而提出,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指向性。今年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调研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四)做好理论转化工作,在实践中全面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
理论本身是抽象的,只有融入到实践中去,成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后,才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理论是服务于实践的,只有反作用于实践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最根本的就是用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大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1]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学习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就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书本上,最重要的就是将其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实践中,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指挥棒、红绿灯”,“要抓住能够带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统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对每个发展理念,也要抓住重点,以抓重点推动每个理念在实践中取得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提出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而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完善的制度,将五大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各地的“十三五”规划中,贯穿于各自的工作过程中,将其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转化为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真正使五大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引领“十三五”时期新发展的强大力量。
(五)提高领导干部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领导干部自然就成为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学以致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纵观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从经济实力竞争发展到科技实力竞争、国防实力竞争,已经深入到国家制度竞争,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现在我国高效率的领导制度、有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要赢得综合国力竞争,还是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二、决胜全面小康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
小康是数千年来中华先贤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憧憬与梦想。全面小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筑基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这个“全面”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因此,全面小康应该实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奋斗目标,努力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民主政治的扩大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实现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应该使不同阶层、领域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整体性提高,缩小地区发展与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小康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面”的真正体现以及衡量小康社会建设是否“全面”的重要尺度。
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围绕发展问题展开的。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开放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始终不渝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发展理念的系列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中国开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凸显了其所具有的执政智慧和实践创新,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提升与飞跃。坚持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它进一步拓展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提升。
(二)决胜全面小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把握住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机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从内部环境看,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部署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国力迅速提高。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0.4%,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跃升全球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续10年增产,突破了6亿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从外部环境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各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梦”。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这是思考和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参照体系。
(三)决胜全面小康的路径探析
决胜全面小康一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发展蓝图和发展战略。共享发展理念事关发展落脚点问题,推进共享发展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的重要实践基础。共享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是现阶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坚持贯彻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的现实需要,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探讨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内在要求和具体路径,有助于深入把握共享发展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共享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二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都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由此可见,2016年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年,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助推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步一步向中国梦的目标迈进。
三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目标,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水平都将得到质的飞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艰难的奋斗历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国,任何形式的拿来主义都是靠不住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中国办法。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关键所在,也是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指导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发展民主的决心,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十三大前后,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几十年来,我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过些许挫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要继续前进,也一定能够获得巨大的进步。
四要构建中国特色利益冲突防范机制。防范利益冲突制度的核心是预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建设相比,我国社会建设仍显滞后,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建设存在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高、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治理压力大,社会矛盾出现易发、多发、群发的态势,而且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甚至出现“不点自燃,一点就着”的复杂情况,群体性事件、非利益相关性社会冲突等明显增多。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当前,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人民最广泛、最普遍的共识。此外,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与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叠加,使得各种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的情况居高不下。可以说,没有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无以持续。要增强改革发展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把社会建设这块“短板”补齐,加快提高社会治理“软实力”,切实避免社会“软环境”复杂化。
五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时期。全面小康,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要义是全面,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短板,“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典型短板,人民群众关于一般性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升的同时,对清新空气、青山绿水的需求非常急迫。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这五大发展理念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真正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摆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之间两张皮的问题。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资本观是联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的逻辑要点,是打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之间两张皮的重要抓手,应该成为全面小康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观的核心内容。
六要加强文化自信。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力量。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治国理政要善于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今年5月17日,他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到“文化自信”时再次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自信”问题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自信的自我认知,回应了种种相关争论,而且也增强了对文化的确定性认识,并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意图。无疑,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
三、党的自身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的自身建设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关系着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能否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最终关系着全面小康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能否实现。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建设
在中国历经曲折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并且逐步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的时候,在小部分群众中,对于党和国家的一些权力机关,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乃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往往溢于言表,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和私人空间里,这种不信任还有一定市场。此类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也必须在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加以解决。
公信力需要宣传造舆论,但根本的还要靠事实的教育,靠群众对党真心真情的了解。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党领导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在建设公信力上,已经有了客观的基础。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条十分艰巨的道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与权力的负面效应的叠加,加剧了对我们党公信力的考验。要能经受这样的考验必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道德,化理论为制度”。
(二)群众路线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命脉和根本路径
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共同构成了领导干部必备的为人做事的主要链条,体现着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明确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践行“三严三实”的应有之义和根本目标,在于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扎根于群众、立足于群众并最终服务群众。群众路线作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纽带,不仅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命脉与根本路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中,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为践行“三严三实”提供最坚实、最可靠的保障,使“三严三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要求“以百姓心为心”,践行严以修身;以群众利益为重,践行严以用权;一心为民、两袖清风,践行严于律己;为人民谋福祉,践行谋事要实;带领群众务实干事,践行创业要实;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践行做人要实。
(三)全面小康决胜阶段也是反腐败夺取“压倒性胜利”的阶段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同时强调“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十三五期间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笼子”,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由此可见,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的战略决心和目标自信,是到二○二○年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构建起“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科学权力结构”,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四)借鉴国外政党执政经验严明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维系政党组织存续的关键要素,是从严治党的重器,是维护政党团结统一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坚定、组织严密、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决定党规党纪必须严于国家法律。“要认真总结我们党90多年、无产阶级政党100多年、世界政党几百年来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探索适合自己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途径。”中国共产党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政党严明党纪的有益经验,把严明党纪作为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完善党内问责上的做法有其科学性与创新性,值得学习借鉴。如以问责推进反腐,对腐败分子进行严肃问责;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对其权责进行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党内问责机构来负责党内质询、问责工作的展开;严肃问责违反党纪的行为以及完善党内问责的配套制度建设等。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2016-01-31.
(责任编辑:朱文鸿)
A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in the Decisive Stage for Comprehensively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LI Chun-ge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and Research,CELAJ,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In the Symposium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in the Decisive Stage for Comprehensively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scholars bring forward a lot of new opinions focusing on new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the decisive stage for comprehensively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strengthening party building and so forth,having deepened the cognition on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ly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Meanwhile,the attendees also systematically exchanged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ly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in the current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clearly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ly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development ideas;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ely;party building
2016-10-16
李春耕(1966—),男,山东莘县人,博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建教研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61
A
1674-0599(2016)06-01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