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投射”技术在领导干部心理测验中的有效性

2016-02-11□王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陈式测验干部

□王 东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培训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论“投射”技术在领导干部心理测验中的有效性

□王 东1,2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培训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基于人事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心理测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干部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中,但实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涉及态度、动机等要素的测验,其信度、效度均与预期相去甚远。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心理测验多采用自陈式测验工具,而自陈式测验较易诱发被试者的心理防御并在测验中“作假”,相较之下,心理投射技术在揭示深层心理结构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领导干部;自陈式测验;投射技术

为了克服主观因素对领导干部选拔考核工作的消极影响,纠正“选人用人”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使用、培养以及日常管理中,越来越重视量化评价手段的使用,以期提升干部考评管理体系的科学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水平。在这些评价手段中,“除用到传统笔试、面试外,还引进心理测评技术。不但有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不少地区和单位还采用了人格测试。……同时,中央有关部门还将对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作为干部选拔考核的一项指标,反映了组织人事工作的与时俱进。”[1]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考录共有四种基本考试形式,其中之一就是“能力倾向测试”;澳门的行政部门选拔公务员,也明确规定心理测验是法定的测评方法。[2]就内地而言,心理测验手段首先运用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中。2005年11月,四川省高级别领导干部(副厅级)公选中也引入了心理测验(以“人机对话”的形式在2小时内完成230道单项选择题)作为考试项目。有调查显示,“在被试者所参加的这些心理测验中绝大部分(88%)都是由组织部门或上级机关安排的。这说明心理测验在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中实际得到官方的认可与应用。”[3]

一、自陈式心理测验在领导干部群体中的应用现状

受制于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落后、理论体系单薄等因素,目前应用于领导干部群体的心理测验工具相对粗糙、单一,以自陈式测验居多。然而,对领导干部群体开展自陈式测验的结果往往形同鸡肋,据之,心有不安;弃之,心有不甘,导致用人组织、干部自身及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三方陷入尴尬。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领导干部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自陈式测验的内在缺陷。

(一)领导干部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般而言,只要对其面临的测验有所觉察,被试都会不同程度地组织警戒:“无论那(哪)一个病人,总设法将自己思想的某一部分隐藏起来,以防分析者的进攻”。[4]P227尤其当测试结果会对自己的某些利益产生影响时,被试者会更加警惕,作答也更为谨慎。这种心理上的警惕和反应上的谨慎是出自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人皆然。比如,为了获得某个职位,“在面试情境中,面试者为了展现自己的良好印象,会有意表现出不诚实行为,刻意进行印象管理(Weiss & Feldman,2006)。”[5]

相对而言,领导干部在应对测验或考评时,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掩饰性和防御性,这是由领导干部的职业角色性质决定的。“公众对于领导干部的社会角色持有某种近乎偏见的期望——坚强、稳重、威严、冷静、不容置疑,而领导干部也确因其职业形态而大都具有或养成了严肃、谨慎的性格特征”。[6]这种角色特征既是群体构成的要素,又是群体熏染的结果,“当我们处于某一群体时,我们为什么因此而总是屈服于这种感染?我们只好再次说,迫使我们服从于这种倾向的东西是模仿,在我们身上诱发这种情绪的东西是群体的暗示性影响。”[7]P64这种“暗示性的影响”就是组织文化力量,对组织成员来说,这种力量几乎是不可抗拒的,个人主观意愿也为之屈服。

此外,由于传播领域已呈现明显“自媒体化”特征,领导干部群体时刻处于“放大镜”和“聚光灯”之下,其角色行为与角色外行为之间的界线模糊,角色外行为甚至会对角色形象造成冲击,因而陷入了“角色扮演的离场困难”,他们不得不更加谨小慎微,在(自认为)必要的时候,通过某种“欺骗”的方式,主动地对测验结果进行修正,也就是“作假(faking)”。“作假是指个体为了表现出一个有利的自我表征,而故意对人格测验歪曲反应的趋势。”[8]有研究者将作假分为社会称许性反应、掩饰性反应、恶作剧式反应、随机反应、规律性选择和拒绝反应六种基本表现形式。[9]

当然,较低水平的“作假”并不会对测验结果产生根本性影响,经验丰富的主试通常能够对它“过滤”。因而,“理智的抗拒不是最坏的一种;我们常常能战胜它。然而病人却知道如何在分析本身范围内力加抗拒;所以征服这些抗拒乃是分析法上最艰苦的工作。”[4]P229

(二)自陈式测验的内在缺陷

自陈式测验通常由结构化的选择题组成,每一个题目都经设计并被认为与某一人格特质相关。自陈式测验的理论假设是:被试对自身人格、心理等方面的认知水平高于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并且能够(愿意)按照他所认知的那样进行描述。通常,那些被试无法在其中“作假”的测验(如,智力测验、行政能力测验)或无需“作假”的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能够表现出较好效度;而那些被试“能够并需要”在其中“作假”的测验(如,对“从政动机”、“两性观念”等方面的测验),却不令人信服。从操作的结果来看,“现有的工具难以有效地测量出候选人的相关特征,难以有效地为选拔决策服务”并因而被认为是“最不准确测验类型”。[3]这应归咎于三个方面:

首先,自陈式测验的提问方式具有较强暗示性。暗示,就是向被试传递关于测验及测验结果的信息,引导被试作答。简而言之,就是“让被试知道自己是被试”,这也是自陈式测验最为人所诟病之处。

一方面,当被试知道自己是被试时,就会启动“印象管理”机制。自陈式问卷的提问方式多带有“社会称许(谴责)”的倾向(如:“有人认为,在现实社会中,领导干部不可能在勤政善为的同时保持清廉,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被试对这种暗示较为敏感,并且会依据自身所判断的、对自己形象及利益最为有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当主试的职业角色与被试的职业角色之间存在重要相关时(如,主试是被试所属或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或纪律监察机关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被试应答的倾向性就会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当被试知道自己是被试时,就会尝试“操控”主试。临床实践表明,在心理测验的过程中,主试并不总是——像其头衔所宣称的那样——主导方向和掌控进度,主试和被试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并相互影响。“正因为我们对于相互影响的信念。所以,我们不相信心理医生是‘超然的’、‘中立的’或者‘客观的’观察者”。[10]P16实际上,“被试不是被动的,主试也可能不自觉地为被试所控。”[11]因为职业训练的关系,领导干部或许比心理测验专业人员更善于观察、引导和操控,甚至在开展测验之前,主试就已经变成了“被试”。

其次,自陈式测验较易受到主试个体因素的影响。“所有的临床咨询会谈都建立在一种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即塑造我们所做的临床咨询工作的一整套价值观和信念体系”[10]P15,这是因为,任何个别的思想(及其倾向)其实都是某种前提条件的结果,而思想前提具有普遍性、隐匿性和强制性,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终极关怀等等,都以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方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内容和行为内容。[12]P175所以,主试自身的主观因素及倾向性也会不同程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测验设计和施测导向。因而,“主试(实验)人员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可以明显干扰和降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1]正是这种“期望效应的污染”的存在,测验结论先行于测验过程,主试或许会对不能满足“预定结论”的测验结果进行“过滤”。

再次,自陈式测验较易受到题目设计因素的影响。所有形式的测验都基于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被试能够(符合主试期望地)理解测验题目的意义”。以文字类测验为例,如果被试不能理解或者错误理解主试给予的问题,测验自然无效。被试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问题的原因很多,或是因为问题表述含有歧义,或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又或是因为文化差异。此外,题目设计水平也会影响被试的作答积极性,如果问题过多、粗糙且单调,被试可能会消极作答,“而这是经常被忽略的方面,……乏味的测验影响被试的作答态度,由此影响结果的信效度。……心理测验不应仅具有好的统计性质,而且应巧妙而深邃。”[13]

由是,自陈式心理测验在领导干部群体中应用及其表现既不能满足组织(人事)部门的实际需要,也未能满足心理测验的业界期望。但它似乎又是领导干部心理绘图聚会上不能缺席的嘉宾,在这个意义上,心理测验的价值只在于为干部工作提供形式上的科学性。无论是在研究中,还是实践中,要摆脱这种尴尬,就要改进领导干部心理测量手段,尤其应重视“投射”技术的运用。

二、“投射”的概念

一般认为,“投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在其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中使用。投射作用,就是将自己欲念中不为社会认可者加诸他人,藉以减少自己因此缺点而产生的焦虑。[14]P455荣格认为,“投射是一种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行为的独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倾向性,我们自己同样表现出这些独特性和行为方式,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它是把我们自身的某些潜意识的东西不自觉地转移到一个外部物体上去。”[15]P72

“投射”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中关于人格结构的假设。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是最狂野的部分,蕴含着巨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就像是“在地下奔突的地火”;“自我”是最清晰的部分,是自身在生活世界中感受、判断和管理的“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理想的部分,本质上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律令的集合。弗洛伊德曾经将“本我”比作马,而“自我”就是骑马者。马提供动力,骑马者掌控马的行进方向。但是,马并不总是屈服于骑马者,当骑马者不能顺利实现对马的控制时,就会出现压抑(restrain)。

压抑,与钩(hook)、靶(target)一起,构成了“投射”发生的条件。压抑(或抑制)是个体自我管理,是“超我”和“本我”之间的斗争与妥协,基本机制是“冲动(欲念)→压抑(释放)→对压抑(或释放)的抗拒”。“抗力或者起于我们力求消除的压抑,或者起于更早活动过的压抑;都是为了抵抗不适意的冲动。”[4]P352释放是普遍存在的,与之伴生的是对这些释放的抗拒(个体心理上的“懊悔”,以及继发的“悔过”行为);同样地,压抑也是普遍存在的:“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存,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16]P3与之伴生的是对这些压抑的抗拒(来自“本我”的“呐喊”,以及继发的“慰偿”行为)。

但是,无论是“悔过”行为,还是“慰偿”行为,都依然必须服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斗争与妥协的规则,都依然接受社会赞许(惩罚)的节制。于是,当个体自觉到自己的某些意愿不仅不能实现,甚至也不能公开地、直接地表达时,只能寻求其他途径宣泄,而借由他人的“自我”进行表达则可以获得较高的“慰偿”效率,这就是“投射”的发生。所以,投射的本质就是“替代性的满足”。在实用主义视角下,“投射”机制的价值在于,它是个体“自我认同”过程的一个线索,正所谓,“有压抑才有投射,有投射才有认同,有认同才有自我认同。”[17]P92

“投射”是一种心理机制,基于这种机制开发的心理测验手段即是“投射技术”。在测验中,主试(施测者)首先要设计一个刺激物(hook),这个刺激物就是“投射”得以“自然”发生的情境或场景。对于被试而言,这个场景本身看上去并无特殊意义,甚至是模糊不清、暧昧不明的,不会令人感受社会赞许或谴责的压力。在这种无关自身利害的场景中,被试作出反应就是“投射”被诱发,投射结果就是测量对象。

三、投射测验的类型

从刺激物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假设区分,投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联想技术、构造技术、图画分析技术、意向对话技术、笔迹分析技术、完成技术。运用了“投射技术”的心理测验被称作“投射测验”,与“问卷测验”、“情境测验”并称心理学三大测验。但实际上,任何一个投射测验的设计原理,并不仅限于某个单一的投射技术,而投射技术也经常被运用到其他测验形式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尝试,投射测验发展出了多种稳定性较高、运用比较广泛的类型,如“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 Test)、“语句完成”测验(Sentence Completion Test)等。

1.“罗夏墨迹”测验。该测验技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Hermann Rorschach)于1921首先创试,通过按一定顺序向被试呈现10张标准化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墨迹图(5张黑白色图片,2张黑白色图形缀以彩色斑点,3张彩色图片),让被试对每一张图片进行描述(“你看到了什么?”),并记录被试的反应。该测验被用以测量被试的不同人格、诊断神经症候、精神症候以及器质性病变等。现在已经成为最著名的人格测验之一。

2.“主题统觉”测验。该测验技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enry Murray)于1935年首先创试,通过向被试呈现内容为人物或景物的图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被试,呈现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图片),要求被试想象并叙述图片中蕴含的故事、尤其是图片中人物的感受、情绪等。该测验被用以分析被试的欲望、动机、情绪、态度等,“后来为了避免‘测验’二字给被试带来压力,人们有时称之为PSE(Picture Story Exercise),即图片故事练习。”[18]

3.“房-树-人”测验。该测验技术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Buck于1948年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进行阐释,起初是要求被试分别在三张白纸上绘画房屋、树木、人物,后经不断修正和改进,目前通行方案是要求被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房屋、树木、人物。这种改进不仅减轻了被试的应试疲劳,提高了测验效率,更重要的是,绘制在同一空间内的三个要素之间产生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描述了被试的人格特征,甚至能够揭示被试的潜意识内容。

4.“语句完成”测验。该测验在形式上非常接近于自陈式问卷测验,施测灵活简便。测验语句可分为“限制选择型”和“无限制填写型”两类,前者提供可使语句意义完整的若干选项,让被试从中选择填入,后者不提供任何选项,被试自由填写可使语句意义完整的内容。该测验还有一种更为复杂和巧妙的形式——“故事完成”测验(Story Completion Test):向被试提供三个故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要求被试补充另外2个要素(过程、结果)以使故事完整。如“晚上10点钟,下起了小雨,李静走在昏暗的巷子里。……”

本质上,每一个投射测验的结果都可被视作一件艺术作品——或是图画,或是文字;被试就是构绘作品的画家或作家,其作品就是被试的心理叙事。通常,“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截然分成好人或坏人,根本无视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人类性格的多样性。‘好人’都是本我的助手,而‘坏人’则是本我的敌人和对手,而这个本我就是故事的主人公。”[19]P85投射测验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将隐藏在小说和绘画中的主人公呈现出来,而“精神分析学能做的工作,就是找出艺术家的生活印记及意外经历与其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这种联系来解释其精神素质,以及活动于其中的本能冲动——也就是艺术家和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那部分东西”。[19]P6-7

四、“投射”技术在领导干部心理测验中的应用

相较于自陈式测验,投射测验具有形式上的非结构性、测量对象的隐蔽性、分析结果的整体性三个优点。首先,投射测验更像是一种游戏或实验,测量目标较为隐蔽,施测氛围较为轻松,能够较好地降低被试的防御性。其次,投射测验结果分析具有多重性和层进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被试是否“诚实作答”对测验结果的影响。再次,投射测验能够揭示被试的被抑制的欲望、冲动、态度等深层心理活动。H.Galton认为,投射测验能够“异常清晰地揭示一个人思想的基础,而其展现个体精神内容的生动与真实性可能超出了个人意愿。”[20]此外,投射测验能够较好克服被试的文化背景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测验结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治吏”实践中的投射测验

就严格的学科体系建设而言,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落后于西方,但就思想遗存而言,几乎现代心理学的所有分支都能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感受先行者薪火的灰堆,有些尚存余温。同样地,中国传统“治吏”实践中也包含了时下流行的心理测验的远古形式,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并具有测验内容丰富、技巧精妙、施测灵活、切近生活、精于定性的特点。[21]从思想价值上看,“中国古代对于心理测验的贡献,不在于施行步骤、计算、结果或结论方面,而在择题与方法上。择题与方法是测验中较为重要的部分,须用思想,……中国自始即认情绪及品性测验为可能,且最需要,故再三论及。”[22]P215故孟子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23]P10之论。

纵览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思想精粹,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重视环境对个人的“熏染”作用,这正是投射测验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孔子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欲处着焉。”[24]P184因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与之化”效应,一旦处于相应环境中,其心理活动将会不自觉地被诱发而难以掩藏和伪装,态度和动机同样如此,故“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中国古代政权更迭频繁,但历朝历代都积淀了关于官吏选用及考核的智慧,其中不乏心理投射测验的基础形态。如庄子“九征”之论:“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25]P844)刘劭“八观”之法:“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26]P147以及魏征“六观”之术:“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27]P119,纷繁浩瀚,不一而足。

(二)投射测验的适用方向

1.对动机的测量。人们经常通过某一(些)事件对他人的动机进行分析,也会在某些时候对自己的动机进行反思,结果往往自己感到惊讶。这是因为,某些动机因受“超我”的抑制而比较隐蔽。投射测验可以营造一种“反正是在说别人,与我无关”的气氛,有效消解被试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防御机制,让其坦露心迹。以关于“从政动机”的测量为例:如果直接提出“你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为什么要从政?”“为什么要向组织申请更高一级的职位?”之类的问题,可以想见,多会得到“我希望奉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希望为更多的人服务”之类“冠冕堂皇”的回答;如果将问题转换为“李静今年毕业,是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她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两个单位的录用,一个是市委组织部的文字综合岗位,另一个是市工信委的专业技术岗位,您认为她会如何选择?”被试为“李静”提供的参考意见,实际上是其内心从政动机的投射结果。

2.对态度的测量。为阐释其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列举了大量“口误”的例子,并指出“口误”之“误”不在“用词不当”,而在于“脱口而出”,也就是“本我”脱离了“超我”的“管制”。他给出的理由是:“譬如我说错了一个字,我可以用无数种方式来说错它,我可以用一千多个旁的字代替那个对的,或对的也可有许多变式。在许多可能的错误之中,唯独发生这个特殊的错误,究竟是有没有原因呢?”[4]P16基于此,投射的任何结果(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诞)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关键是要通过可靠分析得出结论,尤其是被试在投射态度时的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往往极具价值。

试举一例:1995年,央视《焦点访谈》揭露了一起法院违法办案的事件,当时山东省莒南县法院院长口出狂言,说自己这个法院院长可以“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2003年,安徽省某法院正副两位院长重复了这个论调:该副院长认为,山东莒南县那个法院院长“只不过说了实话,狂一些,是实话”,该院长也认为“实际上我们听了觉得,这个法院院长说话太狂了,但实际上他错并没有错,他错在哪里了?”[28]P632从技术层面看,安徽两院长对于莒南县法院院长言论的“声援”,其实就是态度的“投射”。当然,当事三人的话语要置于其最初语境中才能避免误解,尤其是对于“管”的解读:如果其本意是用“管”字表明所在法院“业务范围覆盖”,则是言过其实,有越俎代庖之虞;如果其本意是用“管”字表明他(或法院)“权力极大,生杀予取,一凭我愿”,则过于狂妄,恐有跋扈妄为之罪。

3.对角色关系(及其冲突)的测量。与任何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一样,领导干部的职业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这些冲突部分地由个体动机引起,部分地由角色互动诱发,但都将导致某种程度的焦虑,而“焦虑性神经症的最普通的起因,是那种发泄不了的兴奋”。[29]P52投射测验(如“房-树-人”测验)在角色关系(及其冲突)测量中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较好地揭示焦虑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焦虑经过投射而衰减。在这个意义上,投射测验不仅可以揭示被试的深层心理活动,还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犯罪心理矫治等方面。[30]

五、投射测验应用中需解决的困难

不可否认,在实际操作中,投射测验也时常遭遇应用困难。首先,部分测验形式(如“罗夏墨迹”测验)评分机制复杂,对结果的分析解释相对繁琐,专业性要求较高,这就导致投射测验的操作成本较高,施测困难。其次,被试的个体特征在测验中表现明显,测得结果差异性较大,主试(分析者)临床经验的个体差异性对结果分析影响较大,难以建立常规模型。此外,“我们的时代崇尚精确和客观指标,在这方面,投射技术并非所长。”[13]这既是投射测验复测困难的症结所在,也是其最受质疑和招致争议之处。最后,投射测验对主试与被试之间的互动关系较为敏感,施测过程对测验结果影响较大。

[1]郑日昌.干部选拔与心理测评问题解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曾庆彬.心理测验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招聘公务员的应用[Z].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7年.

[3]肖鸣政,饶伟国.心理测验在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7期.

[4]〔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

[5]刘茜,徐建平,许诺.人事选拔中作假的内涵及测量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2期.

[6]王东.新型社会环境下领导干部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对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7]〔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与本我[M].车文博主编,熊哲宏,匡春英译.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

[8]骆方,张厚粲.人格测验中作假的控制方法[J].心理学探新,2007年第4期.

[9]曹雪亮.自陈式人格测验反应定势识别与控制技术探微[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0]〔美〕墨菲(Murphy,B.C.),迪伦(Dillon,C.).互动中的咨询会谈:关系、过程与转变[M].高申春,郑雨明,王东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王晓田.有关行为研究方法学的六点思考[J].心理学报,2010年第1期.

[1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陈祉妍.人格评估中的投射技术[J].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4期.

[1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杨韶刚.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7]〔瑞士〕方迪.精神分析学与微精神分析学实用词典[M].尚衡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18]杜建政,李明.内隐动机测量的新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3期.

[19]〔奥〕弗洛伊德.论美[M].邵迎生,张恒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0]Semeanoff B.Projective Techniques.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6 1-57.转引自陈祉妍.人格评估中的投射技术[J].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4期.

[21]燕良轼.中国古代心理测验及其特色与价值[J].心理科学,1999年第2期.

[22]张耀翔.心理学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3]王常则译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4]〔西汉〕孔安国著,王盛元通解.孔子家语通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

[26]〔魏〕刘劭著,〔西凉〕刘昞注,杨新平,张锴生注译.人物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7]〔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8]燕国材,刘振中.领导干部新心理健康讲座(下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29]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5):精神分析新论[M].车文博主编,汪凤炎,郭本禹译.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

[30]王富,乔占泽.投射测验及其应用评述[J].科教导刊,2014年10月(上).

(责任编辑:胡硕兵)

The Applicability of Proj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Psychological Tests for Leading Cadres

WANG Dong1,2

(1.School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00;2.Department of Training,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As a response to the scientific and normalized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work,psychological tests have been applied into the selec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cadres more and more widely.However,the practical effect i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in particular,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ests on attitudes and motives are far from expectation.The main cause of this dilemma lies in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lf-report testing tools that are usually adopted in psychological tests for leading cadres:self-report tests are likely to induce the testees’ psychological defense and cheat in the tests.Compare to self-report tests,the psychological projection technology has a higher applicability in disclosing the in-depth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leading cadres;self-report test;projection technology

2016-10-16

王东(1982-),男,江苏徐州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综合管理处副处长,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哲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

B841

A

1674-0599(2016)06-0106-07

猜你喜欢

陈式测验干部
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构建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你知道吗?
陈式太极拳大师——杨文笏
陈式太极拳研究述评
干部任免
你知道吗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