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论析

2016-02-11潘新喆成书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山西省文化产业山西

潘新喆,成书星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论析

潘新喆,成书星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自《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在文化体制、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文化产业、文学艺术等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山西省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尚需提升、统筹协调有待完善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多措并举,采取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文化民主建设、整合人才资源等手段,推进山西省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发展

当前,在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指引下,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正式提出了“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导、大会展集聚”文艺发展五大战略,并制定了“起点高、影响大、效果好”文化产业发展三个标准。当前正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山西省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繁荣的决胜阶段,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贯彻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实现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山西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成就

随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山西省在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诸多成就,实现了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为、文化自强的根本性转变。

(一)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基本完成

山西文化体制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劲头足、势头猛、速度快、效果好。目前,全省11个地市已全部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各地均已成立了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机构;各市、县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实行了合并重组,县市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三局也进行了合并,全省488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实现了转企改制;各市县电影院、文艺院团及电影公司转企改制的任务已全部完成。与此同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关于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指示精神,全省各级党报均已实施“两分开”策略,重组新建了企业型公司,将广告、发行、印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了剥离。

(二)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逐步健全

山西省城乡区域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等体系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省图书馆、省体育中心、山西大剧院等几个省级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已投入使用;“优质放映、服务三农”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已持续开展33.9万场,受益群众多达1 500多万人;乡、镇综合文化活动站新建有700余座;新建农家书屋14 092个,耗资2.8亿元,已完全达到“五个全面覆盖”的基本标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已

实现全覆盖。2012年,全省共有28 000多个行政村基本建成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体系及拓展型村级基层站点,实现城乡全覆盖;同时,在文化传输技术、文化资源总量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三)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增长较快、文化产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和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等目标。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68.65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增速快1.1个百分点,比全省GDP增速高9.0个百分点,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43.00亿元,同比增长26.3%,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较快发展。此外,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886.7元,同比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83.7元,同比增长18.5%,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拉动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较快发展。

(四)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山西省始终遵循“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会展集聚”的文艺发展战略,各类文艺佳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创作出了一批既具影响力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大片、大戏、大作,获得了全国文艺文化界多项荣誉。如在电视剧创作上,《走西口》《喜耕田的故事》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在戏曲文艺创作方面,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荣获首届中国歌剧节集体演出奖等七项大奖,为山西省文艺创作争得了荣誉;在小说创作上,《前面就是麦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在电影创作上,《高君宇与石评梅》《红军东征》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片。此外,山西省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还有其他作品获得奖项,像晋剧《傅山进京》、电视剧《走西口》、电影《夜袭》以及文艺类图书《流动的花朵》等还摘取了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

二、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尚需提升,统筹协调有待完善

目前,全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但是山西省不是国家试点地区,享受不当相关优惠政策。同时,虽然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全省的试点单位,但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导致全省文化产业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滞后,导致山西文化产业单位的市场化程度不够、自主性不强,不利于行业间和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二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障碍多、门槛高;三是文化单位的国有资产不能作为资产入股、不能投资、不能抵押贷款。

(二)行政驱动性明显,文化企业内生力缺乏

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参与其中,既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同时也存在着行政命令式的干预,形成了明显的行政强制性模式。一方面,政府的强力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制度真空的弊端、缓解文化体制转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文化体制改革的无序性,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强力介入造成了行政强制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政府是改革的核心动力,掌握改革的主动权,如果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就会削弱市场的调节作用,由此将导致新的路径依赖,特别在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将形成新部门和资源垄断,一定程度上阻碍后续改革的进程,将使目前垄断性文化行业诸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在进行深层次改革时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三)主体性质定位不清,职能发挥受影响

山西省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形成既拥有事业法人又拥有企业法人双重身份的新型单位,即“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单位。由于经济效益的驱动,新改制单位往往把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相交叉、公共性与非公共性相混淆,致使机构的发展目标和功能模糊,造成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混乱。在文化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政策尚未完善和多种配套设施混杂的问题,这种兼具新旧体制特点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体制的顺利改革和发展。此外,非国有企业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和公司制度改革定位不明确、改革模式不完善,造成这些单位对本单位的性质模糊不清、市场意识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单位职能的充分发挥。

(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新驱动明显不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财政工资、现有编制等“铁饭碗”才是稳定工作的保障,这一观念

已根深蒂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与具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特别是某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必然牵涉到财政保障、现有编制等与单位和个人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职工从所谓“铁饭碗”的稳定工作中猛然走向市场,角色的转换会使他们顾虑重重,这种传统观念必然导致“不想改”和“不敢改”的行为发生。前些年,部分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既保留了事业单位的福利和待遇,又享有企业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逐渐形成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体制,目前仍有不少事业单位沉迷在这种“刚性”利益格局之中不愿转企。

(五)综合型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山西省文化建设长期缺乏创新性人才,人才匮乏已逐渐成为影响和制约全省文化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不断完善,文化领域虽然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使从事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队伍不断扩展壮大,但“高、精、尖”的高端人才和专业人员却相当缺乏,特别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中,全省的人才队伍面临着复合型人才数量少、人员分配不够合理、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从文化产业上看,山西省中青年优秀复合型文化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既掌握企业管理能力又富有较高文化造诣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更为匮乏。相关数据显示,全省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偏低,行业领军人物更是稀缺,特别是在动漫设计制作、网络出版编创及广告创意等领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创造力、创新力。

(六)改革政策有待完善,法治建设急需加强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现有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也呈现出不少问题。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所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多而复杂,因而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目前国家、省级层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但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细化。当前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尚不够细化,在现实中得不到有效执行和实施。在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制定上,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多偏重于管理和规范,忽视了对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进而产生了诸多问题。

三、推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也是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更是解决我国当今社会思想认识多元化乱象的现实需要,同时还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理论,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山西文化强省战略思想基础就显得尤为可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日渐凸显,尤其是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能否顺利完成既定目标,圆满完成改革任务,关键在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指导下,牢牢把握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发展思路、攻坚克难,取得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胜利。

(二)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进文化体制的配套改革

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较而言,山西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慢但发展快,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创新改革工程,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直接与文化体制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要充分调动各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各部门统筹协调,使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联合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舆论和互联网宣传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国有文化企业单位、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财政部门等各相关部门,全面加强组织协调,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不断增强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对各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让这些产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人才、资金和政策等全方位支持,确保全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三)加强文化民主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山西省比较重视保护民众创造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但对于人民参与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决策

等公民权利的保护存在重视程度和落实不够的问题,这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对投身山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了全省文化民主的推进,严重阻碍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目前山西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全省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就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发展公益性休闲娱乐产业和相关文化产品等,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要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山西特色文化,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鼓励各市、区、县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活动等,通过各地群众性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而保障全省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四)整合人才资源,加快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根本力量,也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决定因素。当前,只有组建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文化的复合型高精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才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为此,山西要立足现实,多管齐下,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才资源,重点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建设队伍。二是必须营造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更加宽松的条件吸纳优秀的产业人才来山西创业就业。三是必须制定有效的激励奖励机制,构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机制,制定有效的激励奖励政策,通过合理规划,充分调动文化工作人员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在山西各大高校积极创办各种特色培训班、培训文艺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有效开展各类文娱活动,选拔文艺精品、巡回演出,并采取积极措施保证文化英才充分就业,进而不仅为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鲜血液,而且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培养新的力量。

(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文化体制与科技创新同步推进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科技创新,两者相互支撑,同频共振。新形势下,只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科技创新相互结合、共同推进,才能为山西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带来蓬勃生机。山西人文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强,应充分利用这种区域优势,坚持把文化与科技密切结合,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文化科技企业,进一步推动山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力争通过文化科技创新,营造文化发展创新的行业态势,以领先的技术优势赢得产业竞争优势,以新型的文化传播手段革新文化传播影响力。总之,想要推进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就必须全力推动文化、经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山西文化的时代性和区域性,进而提升三晋特色文化的竞争力和感召力。

(六)转变政府职能,从“台前”走向“幕后”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山西省主要实行以行政推进为主的改革发展方式,这种单一的改革发展模式使政府在诸多领域形成了职能越位的弊端。这种行政主推的改革模式,使得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导致政府过多地干预了本该由社会组织和市场发挥作用的行业和领域,政府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为了有效避免这种行政推进模式带来的弊端,不断推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山西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改革政府职能,让政府从直接插手变为间接管理,从“推手”职能转变为“幕后监管”,制定文化市场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放手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营造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所有参与改革的各类文化机构都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企业化运作,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

〔1〕山西明确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EB/OL〕.(2014-08-08).http://midchina.xinhuanet.com/2014-08/08/ c_1111999681.htm.

〔2〕栽好梧桐树做好大文章——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打出组合拳〔EB/OL〕.(2014-08-08).http://news.xinhuanet.com/culture/2014-05/07/c_126471519.htm.

〔3〕周荣.山西文化改革发展:脉络、成就与推进〔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2):8-10.

〔4〕蔡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14(10):5-13.

责任编辑:白慧玲

G120

A

1009-1203(2016)06-0058-04

2016-10-10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041069-05)。

潘新喆(1965-),女,山西万荣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成书星(1990-),女,重庆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山西省文化产业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叹五更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