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的疏离与重构

2016-02-11张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党利益群众

张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天津300191)

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的疏离与重构

张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天津300191)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利益矛盾日趋尖锐,使党群关系面临着疏离的现实危险。如非法逐利行为频发致使民心流失,改革普惠程度不均衡加剧群众不满情绪,唯GDP主义的传统发展观造成民生虚位,腐败蔓延的叠加态势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需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利益问题这一核心要素,以注重民生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党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协调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以实现党群关系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

利益多元格局;党群关系;疏离;重构

利益关系是解读社会历史迷雾的一把钥匙。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新的胜利。近些年来,随着利益多元格局现象的出现,党群关系也呈现出一种双重疏离的状态,如何重构和谐的党群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现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内涵与本质:利益关系是党群关系互动的轴心

马克思曾对利益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社会主体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对社会劳动产品的占有和享有才能实现,社会主体与社会劳动产品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利益”〔1〕。因此,人们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由此,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马克思的以上表述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即利益不应被纳入实体范畴,而应被纳入社会关系范畴,利益关系已成为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石。

从政党的本质来看,政党不仅是一种政治组织,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它既是人们用来控制公共权力的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众多方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4〕。就现代政党来说,它总是代表着某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以达成最终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政党政治的诸关系中,党群关系居于核心地位,这就对政党所提出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必须服务于群众并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政党的自身利益也只有在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因此,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看这个政党能否满足其所代表的群众的利益,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否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党群关系之间就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关系,党群关系问题就是政党与群众的利益能否保持一致性的问题。从政党的角度来看,只有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才能赢得他们的真心拥护,以更好地实现政党奋斗的目标;从群众的角度来看,只有紧紧依靠政

党,才能使自身的各种利益更好地得以实现。这种互动关系表明,利益关系构成了维系党群关系的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内容,利益一致性越高,党群关系的密切度也就越高;利益一致性越低,党群关系的疏离度也就越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态度上最为革命、利益诉求上最无私、战略视野上最宏远,阐释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他们眼中,“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5〕282,而共产党人作为这个真正革命的阶级的代表,则“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5〕285;特别是“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28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毛泽东曾明确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形成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邓小平始终把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他明确指出:“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强调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既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脉相承,又与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崇高理想高度一致,即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自由人联合体。

二、问题与挑战:党群关系疏离的现实性危险

党群关系问题是实现政党功能的基本理论问题,执政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和谐稳定,都与此直接相关,因而它是我们党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随着利益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利益矛盾更加尖锐,从而使党群关系的疏离成为当前面临的更加现实的危险。

(一)非法逐利行为频发致使民心流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经历了从过去的管理型政府向现在的服务型政府转型,从保姆式的无限政府向裁判式的有限政府转型,从独断专行的人治政府向公民参与治理的法治政府转型。毋庸讳言,政府转型不彻底,极易造成从“为民谋利”异化为“与民争利”的公共权力异化现象。比如,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庖,扭曲资源配置,替代企业去谋利、创利;一些地方政府设租寻租,乱设审批事项,束缚市场的手脚;一些领导干部把政府等同于一个经营主体,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获取部门利益,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形成了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不正本清源,难免久病成疴、积重难返。然而遗憾的是,从相关部门的实际表现来看,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仍然是互相推诿、不敢担当、不愿作为。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既得利益、垄断利益等形形色色的利益链条,给腐败留下了空间,致使权力寻租频频出现,可以说,隐形利益、“潜规则”等已成为当今社会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的幕后推手。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极易导致政府失去公信力,民众创新、创业、创富的动力也容易受到较大影响。

(二)改革普惠程度不均衡加剧群众不满情绪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全社会的利益结构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产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原有的单一利益格局被打破,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到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开始逐年下降,在2014年下降到0.469。从世界范围来看,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主要发达国家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间。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尤其在城镇居民内部、城乡居民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比如,社会成员面对由行业垄断、非法寻租等非正常途径而产生的过大收入差距会引发强烈的不满情绪。社会失衡心理的蔓延扩散,极大地影响了劳动者参与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易导致社会不稳定。此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引发了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致使一部分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实际生活出现了困难。这种巨大的透支现象虽然表现在消费领域,但必然会使一部分群众的生产性投入和分配性收益大为减少,幸福感和安定感指数明显降低。尤其是近些年来,以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利益、发泄不满情绪等为代表的群体性事件在某些地方频频上演,极大地危害了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唯GDP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易造成民生虚位

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要想后来居上,必然要经历一个奋起直追的加速过程。正是基于这一具体国情,由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条件促进GDP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发展模式主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及经济发展规模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数字增长,相对忽视质量和效率的“硬发展观”,掩盖了社会协调发展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实践中逐渐蜕变为激进的“GDP中心主义”。不少领导干部热衷于追逐与政绩考核密切相关的数字攀升,将注意力聚集在短期的经济增长上,而忽略了民生问题的解决,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难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与党群关系应有的价值逻辑背道而驰。执政党合法地位的产生来自于群众的支持和认同,这就决定了政党必须代表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群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前些年,由于发展观念以及发展手段未能及时地予以转变,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未能较好地关注民生问题,在民生投入方面未能有效地与经济发展同步递增,引发了物价涨、环境差、治安乱、公平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实践证明,当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定感指数处于下降通道时,对于执政党统治合法性的质疑就会与日俱增,不仅不利于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腐败蔓延的叠加态势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只是让渡出一部分权力交给执政者,因而执政者的权力必须要按照人民的意愿来行使。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是以政治代理制来治国理政,掌控了处于社会之上的力量的公共权力,加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理应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但也要看到,由于现今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尚处于完善阶段,制度的不完备极易导致公共权力因缺少有效的监督而被滥用,因管控力度偏软而呈现出侵犯性,致使一些掌权者不时出现设租、招租等牟取私利的行为。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利益的烙印,部分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利益诱惑,呈现出强烈的利益化、功利化导向,层出不穷的“寻租”、“腐败”等行为对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造成了严重损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公检法等机关的协作配合下,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的立案件数、处分人数和审查中管干部人数,均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峰值。从近年来曝光的一些重大腐败案件来看,来自党内、国企、社会等领域的腐败行为交织渗透,凸显出不断叠加的态势,犹如白蚁食木一般啃噬着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如果党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或者适度容忍,必然会积小腐成大腐、积小贪成大贪,使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程度日渐加剧。

三、反思与展望:重构利益多元格局中和谐党群关系的路径

利益多元格局既是党群关系得以展开的现代性境遇,又在展开中遭遇着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在党群关系亟待改善的现实境况下,要想保持党群之间的密切联系,就要从现实角度出发,紧紧抓住利益问题这一核心要素,以注重民生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党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

(一)发挥利益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现代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益整合功能。一方面,政党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急需协调处理好“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关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政党还必须切实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真正代表民意,体现公平正义,构筑中等收入者比重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比重小的稳固社会结构,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具体表现为:要坚持绝大多数人受益原则,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和税收调节制度,促使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收入分配趋于合理,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限定在可控的适度范围内;要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底线公平为导向,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原则,逐渐扩大并增加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和支付力度,进一步革除医疗、养老、优抚等各方面的弊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机制,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必须使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保持平衡协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所强调的那样,各级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阐述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受益。首先,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与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其次,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我们党向人民郑重承诺,确保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要兑现好这个承诺,就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使收入分配格局趋向共享发展的方向。再次,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持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齐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短板,使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努力实现全国各个地区的均等化,让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忠实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对清官廉吏敬仰有加,称之为“青天”,对贪官污吏则恨之入骨。可见,党群关系密切与否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直接相关。党的作风风清气正,群众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党,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自然与日俱增;反之,贪污腐化横行,群众自然怨声载道,党群关系也就会日趋紧张。因此,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整顿党风、严肃党纪、加强监督,着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作风建设问题,尤其要紧抓关键少数,促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更大的决心、必胜的信念、超强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党员干部做到讲实话、办实事,从而获得群众的信任。二要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要持续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做到党纪国法面前一律平等。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关键就在于让群众看管住“笼子”,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体系,切实提升预防腐败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党群关系的动态平衡

在当今我国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分层化现象日益突出。应当看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存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减少和化解的。这就需要我们党从根本上建立健全同十几亿人民群众的民生息息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谅民苦,真正了解群众的诉求,做到知民意、解民难,永葆党群之间的密切联系。首先,要健全利益引导机制。要充分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加强正确利益观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起合法获利的理念,使自己的利益诉求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根本上化解利益冲突。其次,要健全利益约束机制。要通过健全法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利益主体的约束,有效减少权钱交易等非法获利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大力加强道德约束的作用,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再次,要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和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科学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为各利益主体参与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7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4〕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责任编辑:冯耀明

D26

A

1009-1203(2016)06-0034-04

2016-10-28

张哲(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政党利益群众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