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胜全面小康与着力防控风险相辅相成

2016-02-11颜晓峰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防控国家发展

□颜晓峰

决胜全面小康与着力防控风险相辅相成

□颜晓峰

把决胜全面小康这一奋斗目标与着力防控风险这一底线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色。其主要表现在准确判断民族复兴前景与风险并存的大趋势;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确保总体国家安全;用治国理政总方略作为防控风险总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化解矛盾风险;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牢牢把握化危为机的主动权;掌握风险辩证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决胜全面小康 防控风险 四个全面 总体国家安全观 风险辩证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进入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治国理政新实践新局面新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一个基本方略就是把决胜全面小康这一奋斗目标与着力防控风险这一底线布局紧密结合起来,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从根本上遏制各种风险隐患,用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来保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一、准确判断民族复兴前景与风险并存的大趋势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艰辛前行、不屈不挠、接力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进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崭新时期。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民族复兴构筑了制度基础和道路保证,中华民族走上了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代代继往开来,一段段筑梦不止,一步步接近目标,谱写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篇章。当前,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具有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强大能力和充分信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丰厚积累,我国的物质基础扎实、制度基础坚强、国家能力强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和提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特别是经过十八大以来的励精图治、重整行装,党治国理政能力水平大大提高,党心民心更加凝聚振奋,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奋斗目标的把握更大。

同时,我国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诸多矛盾凸显,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财产和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社会分化显著,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支持不足,这些都构成了前进道路上的隐患。社会运行速度越快,失衡的风险越大;社会联系程度越紧,风险的震荡越大;社会复杂性质越强,风险的诱因越多。现代化的进程机遇和挑战并存、动力和风险共生、成功和失败都有可能。1986年,德国的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1](P15)在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历程,包含的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维护12个领域的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以及海外利益安全,实质上也是现实的国家安全风险。

因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决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外有阻力和压力,内有困难和风险,必须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民族复兴的前景既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也不是布满陷阱的绝境,而是重大机遇期与高风险期相互交织,是用伟大斗争赢得伟大胜利,破除重大障碍、战胜严峻挑战。风险是现代化进程之常态。面对风险,不是畏惧退缩、消极应对,而是敢于斗争、战胜风险、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是靠正义凛然、坚毅果敢,主动出击、善于斗争得来的。例如,在国际关系领域,正确把握开放发展与国际斗争的关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战略;同时坚定“三个自信”,坚决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划出红线、敢于亮剑。在意识形态领域,正确把握文化繁荣与开展斗争的关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弘扬美好、引导道德;同时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在大是大非、政治原则问题上勇于举旗亮剑,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

二、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确保总体国家安全

安全是生存与发展之基,保证国家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决胜全面小康,国家安全托底,必须首先构筑坚固的国家安全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2]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发展进入由大向强的新跨越,国家安全呈现拓展深化的新需求,安全态势呼唤掌控全局的新观念,国家治理构建安全中国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治理这一重大战略课题,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营造更加稳固的国家安全环境、形成更加有力的国家安全保障。

保障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安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实现中国梦对国家安全的全面、强劲、迫切需求,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求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被打断的危险。这就意味着高度警惕、有效防范总体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冲击的危险,从而把强国梦、强军梦、安全梦高度统一起来,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安全保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在清醒认识国家安全环境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家安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是综合国家安全需求与国家安全形势于一体,谋划夯实国家安全基石的战略决策。谋求总体国家安全,一是把握国家安全在世界大势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国家安全的国际视野。二是把握国家安全在民族复兴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国家安全的大局意识。三是把握国家安全在各个领域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国家安全的整体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紧密相关、相互依存的系统,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总体国家安全的效果,又通过总体国家安全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

确定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促进发展大局的国家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彰显国家安全本质。我们的国家安全坚持人民主体,是为了人民、保护人民、支持人民的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全,人民安全强化国家安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守护国家安全命脉。政治安全包括制度安全、政权稳固、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教训十分深刻。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夯实国家安全根基。经济安全是在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通过主动作为、积极调控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大逻辑。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完善国家安全布局。军事安全以武装力量为手段,为国家安全提供军事保障。文化安全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态势,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较量中,始终保持强大感召力的文化格局。维护文化安全,就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特别是要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晴雨表”。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改善国家安全环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

统筹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国家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处理好五对关系,实际上也是掌握好国家安全体系的五组支架。五对关系的内部关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的总体框架。一是实现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的良性互动。建设和谐世界营造外部安全,建设平安中国筑牢内部安全。二是实现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的共同巩固。国土是国民的家园,国民是国土的儿女,二者密不可分。捍卫领土主权就是保卫国民安全,保卫国民安全就要誓守国土安全。三是实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统筹治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只有产生先后、形式不同的区分,并没有孰大孰小、孰重孰轻的区分。既不能因传统安全历史长、影响深而忽视非传统安全,也不能因非传统安全现实性强、威胁大而忘却传统安全。四是实现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有机统一。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我们既不能走历史上有些朝代文盛武衰、国富兵弱的老路,也不能走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穷兵黩武、搞军备竞赛最终拖垮国家的邪路。五是实现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相辅相成。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而行。

构建捍卫总体国家安全利益的国家安全力量。构建捍卫总体国家安全利益的国家安全力量,依靠富国强兵保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的军事安全态势,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大视野大格局中的国防安全观。习近平统筹总体国家安全,着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军队的力量支撑和巩固国防的安全保证,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化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拓展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视野。甲午战争前夕,国家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却迷恋于歌舞升平、热衷于为慈禧祝寿,留下百年国耻和军耻,不能不引为镜鉴。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军事手段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纵横捭阖,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军队与国家安全关系最为紧密,军人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最重。我军长期处在相对和平时期,一些官兵不同程度地存在当和平兵、做和平官的想法,危机意识淡薄,思想和精神懈怠,甚至产生了仗打不起来、打仗也轮不上我的心态。习近平强调,我军要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精神,自觉担当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一旦发生战事,如果打不赢,那是要负历史责任的。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战时,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问题上,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上得去、打得赢,以坚决有力的军事斗争有效维护我国战略利益。

三、用治国理政总方略作为防控风险总战略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发展,是以积极性的建设和发展来防控各种风险,而不是单纯地、消极地进行风险防控。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四个全面”把防控风险纳入治国理政体系之中,用治国理政总方略作为防控风险总战略,是一种积极主动、进取有为的防控风险总战略,是党勇于担当责任、敢于直面矛盾,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的新法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发展进程的主要矛盾,营造向新向好向上的全面发展态势,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固本之道、破障之道、兴旺之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防控风险奠定雄厚基础。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确保决胜全面小康,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首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积极主动防控风险的努力,是在建设中遏制、化解风险。全面小康覆盖全面,不是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全面小康,而是覆盖所有人口、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物质、精神、环境层面的目标要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要求,都是防控风险的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为防控风险奠定制度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体制机制弊端痼疾仍然根深蒂固,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完全触及,利益固化问题形成前进道路上的难题障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之坡、克难之坎,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重要关口。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P3)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特色鲜明、富有效率,同时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赋予新的主要历史任务,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更完备要求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强,增大制度的覆盖面,减少制度的盲区和漏洞,提高制度体系的衔接性和自洽性,克服某些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更稳定要求随着社会运行的有序程度增强,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延续性,让制度内化于社会机体之中,常态化运转、稳态化运作,在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更管用要求随着社会管理的法治程度增强,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协调、控制功能,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效能,减少制度疲软、制度失效现象。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啃硬骨头,向积存多年的顽瘴固疾开刀,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某些上层建筑,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全面依法治国为防控风险奠定法治基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依靠完善巩固的制度基础、良好有序的治理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完善、成形、成熟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特别是从人治传统很深的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任务艰巨,确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民族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石。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习近平指出:“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4](P12)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包括治理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法治能够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习近平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5](P1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化与拓展,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关键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国家依法治理,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重大转变;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格执法司法,实现国家治理机制的整体转型;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依法约束权力,实现国家治理监督的有效强化;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全民崇尚法治,实现国家治理文化的现代更新;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党模范守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为防控风险奠定领导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老党、大党、长期执政的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长期执政对党的考验是严峻的、全方位的,党面临的各种危险是现实的、紧迫的。治国必先治党,党的自身建设存在的种种消极腐败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根治,党将不党、国将不国,遑论民族复兴。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国家要富强、人民有希望的政治前提。面对迅速变化、愈加复杂的形势环境,党的战略视野、战略思维、战略定力需要更加增强;面对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治理实践,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必须切实加强;面对“四风”盛行、腐败蔓延,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刻不容缓。习近平强调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6](P13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这是由于腐败背离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党心民心所怨;腐败毁损党和国家形象,必然导致党心民心所痛;腐败伤害绝大多数党员和最广大人民利益,必然导致党心民心所怒;腐败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然导致党心民心所耻;腐败偏离改革发展正确导向,必然导致党心民心所弃。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战斗力号召力领导力,就能够修复党内腐败和“四风”对党的形象和威信造成的伤害。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化解矛盾风险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要求和任务。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快速增长成效显著,同时“木桶”效应愈加显现;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面临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重压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任务,发挥先发优势与全力补齐短板的双重指向,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社会改革的双重攻坚,时空压缩、矛盾叠加,只能是在转变中跨越发展、在发展中推进转型,艰巨性复杂性风险性前所未有。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诸多矛盾叠加要求我们统筹化解,风险隐患增多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是对党把握规律水平、领导发展能力的检验。新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了的有力思想武器。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在影响当代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抓住最为紧要和关键之点,这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引领发展的枢纽;是在已有的多种发展理念基础上,经过精心比较筛选、科学排列组合,将五大要点提升出来组成新发展理念体系,形成系统发展理念,作为推动发展的总纲;是在系统发展、整体发展,防止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要求下,构建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集合体,作为统领发展的大逻辑。新发展理念扭住发展关键、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重在也难在克服发展瓶颈、摆脱路径依赖。新发展理念着重解决制约发展跃升的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不够强、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形成了发展的强有力引擎。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全局、规避发展陷阱。由大向强是一个跨越,也是一道难关,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为数不少。新发展理念全面把握发展的动力、结构、环境、空间、利益等关联性耦合性很强的要素,防止这些要素掣肘导致发展的停滞、衰败以至失败。新发展理念集成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基于中国新发展的制度优势、主体力量、改革支持、法治框架、政治保证,以新的发展战略塑造当代中国,促进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是对我国发展资源的深度开掘、发展潜力的极大释放、发展空间的多维拓展,必将转化为发展实践质的变化和提升。

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发展理念提出来并且构成一个整体,抓住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之点,也是防控发展风险的关键之点。一是依靠创新发展,转变发展动力,防控停滞风险。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动力类型呈现衰势、难以为继,必须实现动力转化,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赋予发展新的内涵,这就是重质量讲效益的发展。

二是依靠协调发展,解决发展矛盾,防控失衡风险。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不平衡属于发展结构的不协调,不可持续属于发展阶段的不协调,都可依据协调发展的规律来解决。协调发展就是追求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空间、发展要素、发展进程的协调性,防止和遏制孤立发展、片面发展、畸形发展、隐患发展。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赋予发展新的秩序,这就是整体性平衡性的发展。

三是依靠绿色发展,保证发展永续,防控透支风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要告别以严重污染为标志的黄色、白色、灰色、褐色、黑色发展。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赋予发展新的面貌,这就是低碳化环境美的发展。美丽中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并驾齐驱,不仅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要避免落入“环境透支陷阱”。

四是依靠开放发展,拓展发展格局,防控封闭风险。封闭是停滞、僵化、衰败之道,开放是活力、进化、兴旺之道。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潮流中,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开放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必然选择。开放发展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赋予发展新的格局,这就是互利型合作式的发展。

五是依靠共享发展,分配发展成果,防控冲突风险。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共享发展才能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公正感、主体感,从而增强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团结,在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层面上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共享发展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赋予发展新的高度,这就是能获得保公正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防范脱离群众最大风险的根本理念。人民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发展的成果不能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更大程度、更高质量、更广范围上享有享用,人民的获得感不足、失落感加重,我们的发展就会逐步缺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酿成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形成社会风险。这也是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意所在。

五、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牢牢把握化危为机的主动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就能保证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稳健过渡,就能在美好前景和风险危机两种趋势、两种可能中,通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奋斗,驱使发展前景向着最希望最有利的方向演化,将风险危机降至最低程度、最小可能。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防控经济风险。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一些矛盾和风险。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使得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要解决我国经济深层次问题,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防控政治风险。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要把坚定政治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选举时满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党争纷沓、相互倾轧,民族隔阂、民族冲突,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

培育核心价值观这一国家重要稳定器,防控文化风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归。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

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防控社会风险。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较多,而社会治理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必须深入研究人口大规模流动、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形势下的社会治理规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在具体工作中,不能简单依靠打压管控、硬性维稳,还要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要从制度、机制、政策、工作上积极推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预防和减少利益冲突,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防控生态风险。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例如,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很难实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所以,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六、掌握风险辩证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7]

在全面掌握风险成因中防控风险。任何风险如同其他社会现象,有其发生的原因,是有踪可寻、有迹可觅的。风险是关于未来的某种可能,它的发生有一定概率,需要一定条件,而这也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得以预见的。即使某些风险如自然界的地震、社会的突发性事件,存在着不可预料的性质,但也不是不可知的。现代社会,风险在增加,而认识风险的能力也在增强,如大数据技术,使得防控风险是可能的。我们对风险成因的认识越为全面准确,防控风险就越为自觉主动。

在有效化解风险振荡中防控风险。风起于青萍之末,风险具有非线性机制,从萌芽到爆发,需要经过一定环节酝酿,经过一个过程演化。防控风险,不仅要求平息大的动荡,而且要求遏制于萌芽状态。中医经典《内经》曾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孙思邈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重申:“上医医未病之病。”医道与治道有某些相通之处,都要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且,对风险控制得越早,防范越为及时得力,效果就越好。

在及时中止风险演化中防控风险。风险有多种诱因,而且有多种路径。台风或龙卷风所经之处损失惨重,但也会变化登陆地点和路线。台风或龙卷风的路径,人类还难以控制,但社会风险的演化路径,却是可以通过治国理政的科学研判、主动作为,中止风险的演化,或是改变风险的路径,使其对社会危害较轻。掌握风险辩证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强大力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N].人民日报,2016-4-1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7]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责任编辑:杜洪梅)

D616

A

1243(2016)04-0013-008

作者: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建设和研究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治理道路研究”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邮编:100091

猜你喜欢

防控国家发展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