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急性脑梗死行介入动脉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2016-02-11刘晓良
刘晓良
(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 300457)
·个案护理·
一例急性脑梗死行介入动脉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刘晓良
(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 300457)
脑梗死;介入治疗;溶栓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急性脑梗死是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2]。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和医疗材料学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全脑血管造影及时间窗内动脉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我科收治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及时的动脉溶栓手术治疗和护理,患者恢复过程顺利,无脑梗死后遗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2岁,主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 h”入院。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及左顶叶多发梗死及软化灶,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房颤病史4年,未行射频消融,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无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4℃,P 78次/分,R 19次/分,BP 135/85 mmHg(1 mmHg=0.133kPa),意识不清,瞳孔左:右=2.5:2.5 mm,光反应灵敏,言语欠流利,命名性失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检查中简单合作。立即行全脑血管造影。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及M4段分支闭塞。立即通过微导管将溶栓药物(尿激酶40万U用生理盐水稀释,将药物用微量泵1 h泵完)直接泵至梗塞部位。在较高浓度的溶栓药物作用下,闭塞的脑血管再次开通,梗塞部位的脑组织缺血状况得到改善。于术后10天治愈出院。出院时,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四肢肌力5级,活动自如,无后遗症。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及家属,使患者的紧张激动情绪平静。参与患者病情的讨论,了解患者的病情,检查方式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患者对于手术方式的了解很少,所以给予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方式、过程及术前、术中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对即将面临的手术有所了解,从而降低患者对未知情况的恐惧。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疏导,平复患者紧张情绪,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2.1.2 术前行血、尿常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及传染病筛查等检查,排除溶栓禁忌证。迅速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给予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的清洁备皮,留置尿管,准备溶栓药物,建立静脉通路。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镇静剂鲁米那钠100 mg。此患者碘过敏试验呈阴性,无脑血管造影禁忌证。
2.2 术中护理
2.2.1 患者入室后护士主动介绍手术环境,不论患者有无应答均以和蔼可亲口吻与其交谈,赢得患者的信任,保证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减少或消除患者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心理。
2.2.2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并注意保暖。连接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压状况并通知医生。准备台上冲洗用的肝素生理盐水。
2.2.3 严格无菌操作、确保手术区域无菌。认真核对术中所用药品的剂量,保证加压输注装置输注正常。及时准确递送各种导管、导丝及溶栓药物。
2.2.4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活动、语言及意识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其在95%以上。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监测至关重要,急性脑梗死患者 70%均有高血压。如收缩压<21.3 kPa和/或舒张压<14.7 kPa一般不予降压。因为脑梗塞脑血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脉血压,血压水平一般维持在18.7~21.3 kPa/10.0~12.0 kPa较为适宜[3]。此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呕吐,血尿情况的发生。
2.3 术后护理
2.3.1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溶栓后须严密观察皮肤黏膜、牙龈、鼻腔、消化道、泌尿系有无出血倾向。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为凶险的并发症,患者绝对卧床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患者术后4 h给予静脉泵入镇静药物。停止药物泵入后,患者意识清醒,言语欠流利状况有所好转,12 h后言语欠流利症状消失,命名性失语症状消失。术后患者心率波动在68~98次/分,血压波动在102~130/52~70 mmHg,血氧饱和度波动在98%~100%。无皮肤黏膜、牙龈、消化道及尿道等出血情况的发生。
2.3.2 穿刺部位的护理 患者保留股动脉鞘,给予患者术侧下肢制动,保持下肢伸直状态,避免股动脉鞘的滑脱或折断。术后6 h给予拔除股动脉鞘,并立即按压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1~1.5 cm处20 min,然后使用1 kg盐袋以穿刺点为中心压迫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 h。加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术侧下肢的颜色,血运情况。患者双下肢皮肤颜色相同,皮肤温度相同,双侧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相同。撤除盐袋及弹力绷带后,及时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破溃、青紫及搏动感。患者在拔除动脉鞘12 h内,给予患者讲解术侧下肢保持伸直避免屈曲动作。拔除动脉鞘12 h后,给予穿刺点处常规消毒无菌纱布覆
盖包扎后,术侧下肢在床上适当小幅度活动,减少术侧下肢屈曲动作。重点对穿刺点处皮肤观察,出现渗血、包块、青紫及患者感觉穿刺点处发热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患者术后未出现穿刺处再出血,穿刺处皮下搏动性包块,皮下青紫。双下肢皮温相同,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相同,皮肤血运正常。
2.3.3 加强心理和生活护理 患者意识清醒后,由于肢体制动,容易出现肢体疲劳,进而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给患者讲解术后肢体制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并给予患者每2 h按摩1次术侧下肢。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又减轻患者的烦躁情绪,使患者能够配合下一步的治疗。
2.3.4 饮食指导 术后记录24 h出入量,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指导患者戒烟、忌酒,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脂肪类的摄入。患者术后4 h饮水量1 000 mL,尿量2 200 mL。术后第二日开始排大便,无便秘情况发生,避免了因排便问题所致的血压增高。
2.3.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血糖,血脂指标及其他危险因素。遵嘱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服药过程中,出现黑便,牙龈或皮下出血,立即去医院就诊。
3 小结
闭塞血管再通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脑组织血流灌注,避免脑组织缺血坏死,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致残率[4]。动脉溶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死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认识到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重要性。同时溶栓前、中、后做好护理配合,早期有预见性的防止动脉溶栓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时通知医生并及时配合医生处理。总之,充分的术前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仔细的术后观察,针对的心理护理,能及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1〕吴江.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8-166.
〔2〕Wang YJ,Zhang SM,Zhang L,et al.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2010[J].SNS Neurosci Ther,2012,18:93-101.
〔3〕吴晓萍.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 1142~1143..
〔4〕孟祥辉,周定标,李宝民,等.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2):81~83.
(2015-07-06收稿,2015-11-17修回)
R473.74
B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5.037
1006-9143(2016)05-0441-02
刘晓良(1983-),男,护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