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太再平衡”背景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问题探究
2016-02-11张安冬
张安冬
美国“亚太再平衡”背景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问题探究
张安冬
美国在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愈发注重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注重“民主输出”,试图从意识形态入手进行渐进式的渗透。在此背景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显得格外重要。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在世界政治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发挥优势,提高文化软实力,书写自己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民主输出;统一战线;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竞争特别是新兴大国对传统格局的挑战更多的是一种全维、综合的战略博弈。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也引发了思考。在此背景下,应把握时机、顺应时势,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建构,提升话语权,为世界寻求异质文明间的对话与精神资源打造更为广阔开放的理论库。
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民主输出”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经济总量上看,已处于全球第二的位置。中国的国际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处理地区经济、政治、问题上的话语权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提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框架,自主建构合作对话体系。这对于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制衡。
同时,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国之间的较量与“美苏”之间冷战时期的制衡模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之间是模糊的而不是明确的对手,全面的交叉合作渗透在经贸等各个领域,双方同一时间在不同领域存在程度不同的合作、竞争和对抗关系,并且双方关系的焦点会随时间发生迅速转移。中国目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手段开始更多的诉诸于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试图从意识形态入手进行渐进式的渗透。2011年以来,奥巴马把目光再次投向亚太,转移国家战略中心,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其目的在于,通过加强与其传统盟友的关系,以加强对中国周围的控制。在“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美国还注重强化“民主输出”,力图推动美式价值观在亚太地区传播。除此之外,美国还提出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以新的亚太地区国际贸易秩序取代原有的经济合作模式,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
美国的民主输出方式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隐秘的而不易察觉,却具有深远破坏力。一是,具有美国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通过文化和媒体等渠道来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价值观施加影响。二是,以好莱坞、迪士尼等为代表的美式文化娱乐影视作品也以美式文化、美式价值观,影响着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观念,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产生巨大的冲击。三是,美国凭借自身经济科技的领先优势,利用大众媒体固化并进一步扩张网络话语权,一方面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来传播粉饰过的美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很多网民分辨能力有限且缺乏亲身体验,简单的误认为这种虚假状态的真实存在并产生向往;另一方面通过意见领袖和所谓的网络“大V”来传播美式的价值观念,对中国的社会问题评头论足,散播美式民主理念。[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民主输出”,通过对中国周边国家地区的政治生态进行干涉危害亚太稳定,对中国内部的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中国民主政治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方的民主模式暴露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对政党制度的评价标准一直是以西方的模式为主导,以多党制、普选制和三权分立来考量政权的合法性。而在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推销“自由民主观”的实践过程中,西方政党制度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
首先,这种制度自身的弊端导致西方“民主”模式的国家深陷政治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泥沼。比如持续发酵的英国“脱欧”公投,其结果无疑是民粹主义的横行。实际上,民粹主义本身就是西方民主模式的一个分支。让52%的人决定48%的人的命运,让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决定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人的命运,绝非民主的真谛。
其次,非西方国家照搬美国“民主”模式也鲜有成果,强行移植往往带来的是政治的纷争和政局的动荡。印度自独立后实施理论上的多党民主体制,其党派之多居世界之冠,第11次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党派多达443个。但实际上,印度深受封建家族观念影响,形成了一党独大和家族长期把持政坛的格局,[2]腐败盛行。
面对“民主陷阱”,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指出,民主是特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本国文化传统和国情密切相关,只有内生型的民主才有生命力,外部强加的民主往往“水土不服”。真正的民主绝不是形式上的,也不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与制度设计同样重要的是所选择的制度形式是否具有使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本土条件。
(二)中国政治制度有自身特色
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一文明古国与现代国家相交叠的独特之处,决定了我们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传统政治文明转型时期的历史选择,是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长期历史实践中,这一政党制度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建构。同时,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也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开创了新型的政党监督和政党沟通社会的新机制,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一制度为民主党派、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和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到政治体制内,广开言路,广求良方,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政党协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保持着关系的长期和谐。正是在这种和谐政党关系下,共产党才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和媒体也无法继续无视中国政治30多年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从研究方法上看,海外学者不再仅仅把中国西方或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横向的比较,而是也对中国政治进行从历史到现状的纵向比较,试图把当代中国政治纳入到历史的视野中,找出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逻辑。[3]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约翰·桑顿认为,在选举、法治和监督等三个方面,中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舒耕德从信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保障整个体系的稳定性而获得了充足的合法性和创造信任的能力。
只有中国人自己最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因此,最了解中国的中国人,在全面构建世界新格局和经济对话新规则的同时,也应大力加强软实力的提升,书写自己的话语体系,向全世界讲好自己的故事。以此为依托,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才能最终打破西方主流学术话语体系的垄断地位,最终掌握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学术话语体系的国际话语权,真正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发挥统战优势,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最初建立就是在爱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实现的,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亦是参与多党合作的主体,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也在促进多党合作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统一战线在构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中应该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加强统战智库建设
当今世界,思想和智慧为主导的竞争愈演愈烈,作为“思想生产者”的智库在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些重大国家战略决策、地区和国际环境调整、重要国际思潮变化的背后,往往都有智库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智库可以凭借国际影响力设置议程,设计和引领国际议题的走势,利用话语权影响国际公众对特定议题的认知理解方式,进而服务本国政治。目前,中国智库尤其是党政军智库在引领国际议程和国际话语权方面急需大幅提升。
作为既属于党政军智库又有自身独特特点的统战智库,具有统战对象的民意基础,有联系社会与政府“顶天立地”的沟通渠道,有人才和学科优势,是真正了解中国国情和特点的中国特色咨询机构。应大力发挥统战智库的作用,努力创造这一领域的中国话语、中国标准和中国体系。
(二)注重与青年一代的沟通交流
在全球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思想活跃,国际参与和联络沟通渠道资源丰富。同时,从经历上来讲,他们没有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切身经历,缺少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也是西方价值观渗透的主要对象。针对想法特点与过去不同的新一代统战对象,应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切实了解他们的想法,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需求。把年轻一代纳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组织的工作视野,为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供机会,引导他们了解多党合作的光荣历史,继承发扬老一代爱国爱党、艰苦创业等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继续加强网络声音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话语权争夺的最重要场所。通过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优势,美国控制着互联网,对互联网信息输入输出进行控制,掌握了国际舆论主导权。我国要想赢得国际话语权就必须更多地提升国际互联网信息输入和输出总量,才能改变强弱不平衡的局面。一方面要以新媒体代表人士和新媒体从业人员为重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网民力量。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日常话语中汲取养分,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运用日常话语增强理论话语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凝聚中国话语力量。每个人要切身参与到创造中国、宣传中国的行列当中。另一方面,统战部门要积极联合网信办、外交部、中宣部等部门,发挥大统战格局的优势,通过语言的转化,巧妙运用西方文化概念,制定适当的对外宣传口径,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1]刘长江,周忠丽.民主与腐败:以印度为个案的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吕增奎.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李玮颖,何一立. 浅析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制度[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张安冬,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教师,硕士(邮政编码 300202)
D613
A
1672-6359(2016)05-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