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6-02-11张晓敏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张晓敏

试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张晓敏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97年了,凭着其与时俱进的特质始终在我国主流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着困境,要通过有效方式找到新的原动力。

马克思主义;传播;困境;对策

20世纪末期,苏联的解体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更是极大地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停止,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既不能循规蹈矩、本本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研究与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及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

自传入中国90余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加深入,更重要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和发展下逐渐地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当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于它的研究和解读”。[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者写文章及翻译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推广。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解读。通过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翻译及通俗的改写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其次,共产党人的推广宣传培养和教育。中共成立以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始终以践行和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终身。同时,共产党人还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以及党的基层负责人进入工人阶级,进入农民阶级等等各个不同阶级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宣传和教育,注重接地气,走群众路线,同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培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人才骨干,更加有效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之,五四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了马克思主义的“集结号”。[2]历史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成功的,并且使我们党同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过去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思想传播的道路永不停止,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特别是西方价值观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工具的影响日渐加深,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学习历史上有益的经验,也要在新时期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时代需要,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和主线”。[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包含着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利于我党适应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当今的社会是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社会的不确定因素也依然存在,加强和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有利于我们党去适应这样的时代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问题”。[4]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它的传播从来没有停止过,既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关,也与其自身先进的思想特点有关,正是由于我们党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的宣传,才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加入我党,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科学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新时期下,借助先进的传播工具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地位。“自古以来封建思想始终在主导着人们,并且影响着社会的发展”。[5]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后,人们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破除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帮助,但是依然会产生影响,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密切,各种思想交错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也随之涌入中国,社会充满着变数,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冲击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借助先进的工具,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得到他们内心上的支持,对于我们的群众基础是有力的帮助,有利于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拓宽其受众范围,不仅可以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地融入到每一个人心中,更可以让人们深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内心里支持国家,支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解放全人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人人都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推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进一步大放异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再一次生根发芽,促进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也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仅是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实践的,对于我们每个个人而言,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都会有利于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国家才能更加安定和谐的发展”。[6]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世界格局逐渐多元化、经济领域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思维模式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各国之间的文化、意识形态、信仰价值也在相互交错中发展与传播”。[7]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代环境、语言特点、传播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而言,极具挑战。

(一)时代环境错综复杂

近代的中国在列强的入侵下,逐渐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们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救国道路,渴望得到科学实用的理论的指导。于是各种理论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传播。那时候,中国年轻人最为关注的就是国家的兴亡,他们最渴望获得优秀的理论。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便逐渐在中国传播,一开始就立刻获得了许多青年人的热捧,之后马克思理论并被付诸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当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富强,人民安定,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年代,人们的危机意识并不像过去那么强烈,因此对于理论的追求也不再迫切。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经历了一个低潮期,并且国际敌对势力又在不遗余力地诋毁马克思主义。再则,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上甚至发生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现象,而且传播的渠道也太过于学术化,逐渐成为一个小众研究的学术课题,逐步远离大众的视线。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运用,信息化大众化时代到来。

(二)语言表达过于陈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20世纪初,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那时候精英们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时,往往是充满热情的讴歌,同时还怀着严谨的、郑重的、敬仰的心态来介绍的,因此沿用至今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比较规范,以书面语句为主,理论性比较强,不够通俗,过于深奥。

当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手段的各样,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网络用语频出,每年都会有热词。而这些热词,正是青年人青睐的交流词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面向的首要的是青年人。青年人是社会中最活跃、最能创造新事物,也最喜欢新事物的群体。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书籍更新速度却严重滞后于当下语言的发展速度。因此,用青年人喜欢的、听得懂的话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传播方式传统单调

过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的,有课堂式的教育,或者是形式上的讲座,在载体上则主要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刊物,但是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变化,并且接触的新事物也越来越多,感受到的思想也是纷繁错乱。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纸质书阅读的人逐渐减少,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人则增加很多,电子书日渐增多,同时更加方便人们的思想交流。如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十分迅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载体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不断地加以创新化高效化,而且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这种技术手段上的变化更会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形成新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策研究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当今的社会主流思想也主要在青年人中传播,同时青年人是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及受到不良信息的群体。因此要让青年人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纯粹的理论更加通俗地融入这个群体,同时富有感染力地有效地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改进传播的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内容方面要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实际生活,结合现实的真实案例,不应当揪着昨天的理论不放。同时,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让青年人从内心上接受和信服,不能只讲理论,要将理论和时代的实践特色、时代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通过对当今时代特点下的党建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问题、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社会中的热点的探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思考和寻求答案,最终形成新的思想理论。

在高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务必要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紧密结合高校学生思想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推广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从上到下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对相关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的二次创新。青年学生因为对理论的学习缺乏耐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具备自下而上的迫切渴求动力,也不具备自下而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自上而下、紧扣时代的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应该善于讲道理和剖析社会热点;善于讲故事,用相关的事例去感染学生。

(二) 更新传播的语言表达方式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语境习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成平实易懂的语句、同时传播中注重诙谐幽默的表达,这可以使深邃、深刻,严谨、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化,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让人们更愿意去学习去理解。

同时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对文化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更加理性和深刻、甚至更加专业。对于普通人,特别是青年人,其语言就应该更具时代风格,更具中国风格,可以更加符合中华民族的语言特点。

(三) 创新丰富传播的手段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必须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这个信息工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跟上互联网节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主要就是三大途径:一是由教师负责的教学活动; 二是由学校组织的讲座、党团课教育、专题视频等,或者外出参观德育基地、组建马列社团等;三是媒体等宣传部门传播”。[8]

这些途径相对都属于传统方式,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手段,但是从效果上看并不尽如人意。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信息。随着智能手机普遍使用,人们之间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改变了以往面对面地交流思想方法,逐渐演变到论坛跟帖、发微博、刷朋友圈等等新的方式。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由发表言论,并且在这些平台上快速获得关注和回复,这种交互性,可以说充分地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热情。但是,这些平台上也有许多负能量的东西,传播的速度也很快。既然是平台,人人都可以利用,因此要让正能量的内容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些平台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马列主义公共课的老师要利用好这些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这些平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众化推进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必须加以重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是科学的,它指导着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足于世界的法宝,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也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不懈怠,不教条。在新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我们也要适时地抓住机遇,充分运用现代化工具,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地传播和发展,特别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王宜胜.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2).

[2]朱美荣.五四时期吹响社会主义集结号[D].北京: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014.

[3]郝立新.时代问题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N].光明日报,2015-07-08.

[4]李海春.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周子东,傅绍昌.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1898-1949)[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李富江,李超,娄平.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经验启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2).

[8]林代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介绍到传播[J].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85(1).

(责任编辑 马树颜)

张晓敏,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430022)

B27

A

1672-6359(2016)05-0026-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