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探析
2016-02-11王喜红
王喜红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探析
王喜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国际国内背景。他围绕人与自然关系及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两大问题,阐述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厘清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和举措。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传统的生态文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秉持了建国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环保实践。其思想与内容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理论的源头,都有实践的基础,都有历史的背景,都有时代的主题。”[1]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离不开他所处的这个时代,离不开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诉求。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资源环境问题政治化背景
资源环境问题本是一个普通的科学问题。然而,伴随国际竞争及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它逐步演变成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一方面,它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对外交往的敏感问题。另一方面,也成为影响国内稳定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有关中国资源威胁论和中国环境论的声音从没有停止过。国际舆论一度一边倒地诋毁中国,甚至一度将中国的发展看成世界资源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造成了我国外交和政治上的种种被动。与此同时,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带来人民收入持续高增长的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遭到加速度地破坏。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并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乃至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极大压迫和最大瓶颈。[2]资源环境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政治问题。因此,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敦促转变发展模式、寻求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平衡点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经济发展趋势绿色化背景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的倡议。2008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实施美国版的绿色新政。欧洲始终是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头羊。2009年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低碳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绿色新政、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的国家战略。伴随低碳绿色发展大趋势的到来,绿色发展成为各国产业布局的重点,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重大国家战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必须顺应潮流、顺应趋势。顺应潮流才可能抢占发展的主动,获得竞争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引领国际发展趋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国际担当背景
伴随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森林大面积破坏、沙漠化扩大、湿地减少、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伴随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无论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是从综合国力等方面看,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作为一个排放大国,中国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减少排放。中国成为经济大国之后,还要谋求做政治上的大国。作为大国,不仅要敢于担当,积极承担责任,而且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拿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基于中国国情的重要选择,也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和积极应对气候变暖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研究习近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可发现其思考问题的脉络及重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是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逻辑的起点与出发点,从这两大问题出发,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三个重点。
(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学习研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文明的兴起,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五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良好的地方。导致文明的衰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等很多方面,但生态环境变差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华文明延续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中心不断转移。从黄河流域到了长江流域,从关中平原到了长三角。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生态变化是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从人类文明兴衰史中获得启示,他鲜明地提出“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也正是因为深刻地认识到生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反复告诫全党,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中华民族的存续,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后代的事情”。
(二)厘清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甚至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似乎成为一条铁律。现代化是否一定要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为代价,有没有一条道路,让人类能实现现代化与生态良好的统一?
长期的探索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喻成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在他看来,人们在实践中对“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种的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他的“两山”论,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绝对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把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实践上,破解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兼得的发展难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空间,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三)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是一种较高的发展境界。以现阶段中国实际情况看,达到这个境界,“知之非艰,行之为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了一系列的任务和举措。
1.改革指挥棒。他反复强调,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在视察河北省工作时,他明确提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2.强化责任追究。明确提出环境损害的终身追究责任制。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
3.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2]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让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渊源
(一)马恩生态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但他们始终关注环境问题,关注人与自然关系。梳理马恩生态思想,有四个重要观点:人离不开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也是生产力;资本及资本主义是生态危机、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改变社会生产关系,改变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这些思想成了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第一,自然对人类很重要;第二,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两手抓。
(二)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是其重要的思想渊源
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问题。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古人睿智的生态观,总书记说“至今仍给人深刻的警示与启迪”。总书记的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本质上就是古人天人和谐、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思想的当代应用。总书记反复教育当代共产党人要有“山鸟山花好兄弟,一松一竹真朋友”的境界,告诫当代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这些思想其实就是儒家仁民爱物思想、佛家众生平等思想的当代应用。
(三)建国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环保思想与举措是其重要的实践基础
建国后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处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还吃不饱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非常时期,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使全国人民吃得饱,就需要向大自然伸手,向大自然挑战,以利于新中国的发展。”尽管如此,但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有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自然界有抵抗力,这是一条科学。你不承认,它就要把你整死。”[3]因此,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1955年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 《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上世纪60年代末期,周总理从国外的有关书报杂志上了解到环境保护的意义、污染形成的原因及污染的危害之后,提出:“不能等待污染成灾再去治理,必须及时治理,抓紧治理,变废为宝。不仅要治理,而且要防止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在周总理的主持下,1972年6月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4年5月正式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式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环境问题还没有充分显露情况下,就预见到了环境保护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作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构建起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律框架及相关的体制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视和指导下, 1979年9月《环境保护法》开始试行,奠定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的雏形。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立足于我国国情,注重汲取国际上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理论成果,果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新阶段新特征,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探索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开启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航程。
秉持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总之,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理论探索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承继与借鉴,更是四代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秉持与创新。他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进行顶层设计。他为中国也为世界设计出了一条新的绿色现代化道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中国推向了世界前台,引领着世界文明与发展的趋势。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
[2]中央经济会议首次系统阐述“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EB/OL].http://money.163. com/14/1211/19/AD76AF3000252G50.html.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晓明)
王喜红,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邮政编码 264003)
D2-0
A
1672-6359(2016)05-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