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
2016-02-11冯晓阳李桂荣
冯晓阳,李桂荣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军营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
冯晓阳,李桂荣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065000)
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是坚定官兵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必然要求。结合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实际,对以军营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旨在为进一步做好军队政治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军营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1]贯彻强军目标,推进强军实践,要求官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不容置疑的政治问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进而成为军人自觉遵循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必须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建设问题,这是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军营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军队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军营文化是军队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营文化的作用在于提高官兵文化素质,活跃部队文化生活,陶冶官兵情操。为广大官兵所喜爱的军事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网络文化等都属于军营文化的范畴。由于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引导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主体的内在规定性,自发影响主体的生活行为和存在方式,所以,以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统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军人和其他社会群体最大的区别是军人的政治身份,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大众化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军队政治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塑造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军队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但是,无论是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关系还是传播过程,都是一种理性传播[2],传统的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在教育形式上,传统的政治教育强调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弱化了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规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亲和力;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马克思主义要与受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大众化的内容既要有政治性,还要生活化,而生活化这部分内容,则是传统政治教育中所经常被忽视的;三是政治理论教育存在语言概念化、抽象化和说理空洞化的弱点,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现实矛盾和困难采取了回避或模糊的态度。而程式化的论证最大的弊端在于难以提高论证的可信性,也就难以实现受众对理论的认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效果;四是传播方式单一,通常采取集体传达文件、宣读报刊或学习有关政治文件等单位传播方式,官兵在这种传播方式中接受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名词概念和逻辑化的理论,这一传播方式已成为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惯用方式。这种传播关系和传播过程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转变中效果欠佳,与当今社会发展和军队政治思想教育需求还存在差距。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模式在军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由以传播者为主导的方式向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的方向和方式转变,需要把理性传播与感性认识有机融合,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军营文化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它能够在对社会生活的导向中落实价值教育的基本内容,使价值观教育能够与受众生活实际有机融合,引导主体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实现主体教育的过程中,把军营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结合,引导主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以军营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成为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第二,新形势下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深化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马克思主义要得到最迅速、最广泛的传播,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得到受众的认可,影响受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可的因素固然较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即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军队领域历来就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党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美国等西方国家鼓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严重影响和冲击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引发了由利益关系调整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军营文化的熏陶可以有效干预军人主体的心理接受规律,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中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使其自觉了解、理解、认同,从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了解、理解、认同即是一种自觉接受、自我追求和自觉践行的文化行为,是官兵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需要相契合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在某个特定时空中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由于文化的影响力主要是由人们头脑中的现实观念所决定的。因此,一个具体的文化环境,其特征主要是由特定时空中社会成员的普遍观念指向性决定的,或者说是社会成员针对某一问题表现出来的比较一致的态度,比如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3]。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其最大程度的大众化,必须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契合,而且契合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最大程度的大众化,一个重要的外在条件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能够契合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文化环境,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化环境是人们对社会的普遍不满和对变革的期盼,人们迫切期望采取武装斗争形式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集中在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从而呈现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环境的高度契合。对于军人群体而言,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原则,要确立军人核心价值观,深化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知,坚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就需要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军人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环境。军营文化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它用高尚的精神和情操武装和引领官兵,这种主旋律、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军营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衍接
第一,军营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从党的指导思想向社会成员普及,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覆盖范围;从抽象理论向通俗和具体转变,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的过程[4],即从以上层建筑维系马克思主义到群众自觉认同,壮大马克思主义的维系力量。这个过程内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和宣传形式的通俗化。军营文化植根于军队之中,从军营生活中取材,来源于广大官兵,服务于广大官兵,通过艺术加工,以文学、音乐、电影等实践和产品形式,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军营文化不仅满足了广大官兵的文化消费需求,更重要的,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意义的建构和解释,使马克思主义不再仅仅是理性化、逻辑化的思想观念,而是按照主体接受方式、存在空间和内在结构的特征,用形象化和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恰当的解释,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更简捷、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生活哲学。以生活的方式为马克思主义融入人脑提供了良好平台,使马克思主义在军人群体的大众化过程更具有亲和力、感染性和号召力。官兵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吸取人生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实践自觉化的转变,理论走出书斋,真正融入受众。
第二,军营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现实性。在人类历史上起过或正在起着重大作用的文化,只有当它揭示的本质和体现的价值能够具体体现特定时代社会成员的普遍精神和心态时,才能找到与社会现实的直接契合点,否则它只能作为纯粹的知识而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就在于其发展进程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发展相同步,能够回答人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因此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在军队中的传播与推广面临的新的机遇与考验。根据不断变化的军事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军事理论既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又是对新情况的研究,成为军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回答了当前实现强军梦、中国梦过程中广大官兵所需要的军事指导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强军、兴军目标的回答。而且军营文化作为军人精神的体现与物化形态,在当前承担的时代重任是筑牢官兵的思想防线、树立官兵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时代重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于特定群体和特定问题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所要回答的重要课堂。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军营文化这种载体的对话、借鉴、交融和再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时代课题的回答,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军队的大众化进程。
第三,军营文化为军人践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化自觉。文化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产物,但是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行为形成外在的规范性,促使个体在选择文化内容和思想体系时具有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使生活在特定文化情景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觉的认同,明白影响他们生活的文化的渊源和形成过程,并认可文化的发展趋势,而这个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对文化的自主掌控能力,取得选择文化的自主地位。军营中形成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思想条件。它通过自身提供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条件,包括示范、心理干预、舆论、传媒等手段把系统的行为规范体系加之于军人身上,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接受军营模式进而塑造自我。这既是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坚定政治信仰的前提条件,又是把内在的思想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习惯所需要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要素的调节和保证。从这种意义上讲,军营文化正是通过它的教化性,使官兵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了军营文化的渗透功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相融合、军营文化的熏陶功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相协调的新局面。
三、以军营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军营文化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代表着一定文化的基本旨趣,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终极价值的思考,关注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主义、一种先进文化的价值所在。以军营文化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推进军营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的对接,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军营文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育人价值。从价值观的塑造角度来讲,军营文化的建构要适应全球化复杂思想文化形势的需要,在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军营文化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对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进行回应和融合,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方面对官兵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引导,以树立官兵完善的人格体系。那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融入到军营文化之中呢?这就要求军营文化要接地气,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关注军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体现军营文化对于官兵生活的人文关怀,并成为官兵的精神食粮。使官兵在文化的滋养中启发主体自觉性,自觉用军营文化的内核——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和困惑。
第二,军营文化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以军营文化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考虑军营文化如何做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体现军营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内核的军营文化,在内容上要能够凝聚军心,适应强军目标,有利于树立官兵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原则、提高战斗力标准和树立政治工作威信,以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武装、引导和激励官兵,以其高格调、高品位、有深度、立体化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来引领官兵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位,以消除当前的快餐文化对官兵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要端正官兵的价值取向。军队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要积极借鉴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首先是作为精英文化形态而存在,然后成为主流文化,大众是其上升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力量,实现转化的途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与群众精神需要相结合的大众文化。这就要求军营文化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并存,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融入到灵活丰富的表现形式中,把各种体现军人核心价值观、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标语、口号制成宣传画、标牌,广泛张贴于办公楼、训练场、宿舍和餐厅,实现军营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的衔接,通过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整合与共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力,用军营文化的中介和转化作用,助推马克思主义在军营的大众化。这种把主流思想融入大众文化的形式,更容易贴近接受主体心理,符合官兵接受规律。
第三,军营文化要增强对话性。军营文化要与时代前沿对话。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军营文化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对现实问题的回答,要在文化中凸显时代特征。与时代问题对接,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文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中,回答主体关注的社会现实,增强文化和主体在问题意识上的对话,避免抽象性地以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增强军营文化的对话性,让文化与主体的需要相契合,让主体在情感上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再上升为理性,从而实现主体性与客体性的高度统一。军营文化要与传播媒介对话。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越来越丰富,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影像化、符号化的视觉文化时代,这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军营文化要充分发挥其传送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就必须增强军营文化与传播媒介的对话,使文化的传播由抽象文本向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声像、影视作品以及电子媒体形式的转化。以新的文化传递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的平面化传递,实现文化本体的更新发展和创新。在军营文化对传播媒介的对话、被传播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地把政治观念灌输到受众中,而是用平面化的价值沟通与信念传播在军人群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32.
[2]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中央编译局,2012:254.
[3]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41.
[4]黄俊,肖东波.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33.
(责任编辑李献惠)
An Analysis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Troops from the Angle of Military Culture
FENG Xiaoyang,LI Guiro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Work,The Armed Police Academy,Langfang,Hebei Province065000,China)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troop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fortifying ideal and political beliefs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Therefore,it is great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further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troops.Military culture is a must as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method,and as a way to influence the ideas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how to use military culture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troops under the new military and political work.Some new thinking in this paper is valuable to further perfect the political work in the troops.
military cultur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2015-09-12
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背景下的军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SZ151187)
冯晓阳(1982—),女,河北临漳人,讲师,法学博士;李桂荣(1974—),女,黑龙江虎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D61
A
1008-2077(2016)03-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