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途径研究
——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居民的调查
2016-02-11王红英安玉宗
王红英安玉宗
(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省正定县卫生监督所,河北正定050800)
【文化视点】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途径研究
——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居民的调查
王红英1安玉宗2
(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省正定县卫生监督所,河北正定0508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形态。在社会实践层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实证分析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可以看出,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涵养教化功能。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提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对策建议,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创新培育践行的载体形式,包括专题讲座、社区文化、社区活动、大众传媒四大载体;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能作用。
中国共产党;习近平;初心;前进
近年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社会实践层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课题组成员采取实证与社会调查的方法深入石家庄市10个社区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进行典型分析,充分了解群众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提出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对策建议。
一、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分析
2015年4月开始,石家庄市委宣传部面向全市社区居民举办“燕赵社区大讲堂”公益文化讲座活动,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惠民为宗旨,传播优秀文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本课题组成员作为“燕赵社区大讲堂”的授课教师,讲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石家庄城市精神》等专题,在授课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与居民座谈,了解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愿望。选取10个社区的调研问卷进行汇总,共收回有效问卷421份,其中普通社区居民占57%,社区工作人员占43%。从调查结果看,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占45%,认识模糊的占50%,有5%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不知道。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居民选择的最为重要的四项依次是公正、诚信、友善、和谐。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的选择:依次是宣传标语、广播电视、社区讲座、网络。在“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吗”一题中,只有35%的人认为有关系,还有部分人认为有没有都行。“你最喜欢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依次是专家讲座、文艺演出、艺术欣赏、参观展览。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中国梦”为内容的四个专题讲座中,“你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85%的人选择了中华传统文化。“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关系吗?”75%的人选择不清楚,15%的人选择没有关系。“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吗?”80%的人选择不太了解。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人认为自己根本不了解;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不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
2014年2月,习总书记用六句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化,使传统文化价值观得以进一步的升华和超越。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根基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机理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发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和中国的国家特性,同时也回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了源头活水,就会失去灵魂与活力,最终是得不到广大群众认同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五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在近现代中国的曲折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和折损,形成了当今社会与传统之间的断层。当今社会各种不同的思想相互交融,主流价值观多元发展,造成价值观的迷失以及信仰的迷失与困惑。从对基层群众的调研问卷来看,认为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占到90%以上。这种断层,也预示着旧有的传统的价值观迷失了,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当中的作用就不仅仅体现在涵养教化功能的发挥,而且还有大众情感上的认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归属感,更易于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可。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调查中,除发放调查问卷之外,课题组成员重点走访了桥西区振头乡玉成社区和裕华区裕东街道金域蓝湾社区,这些社区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都很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石家庄桥西区振头乡玉成社区曾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河北省园林式居住小区”“省文明办文明安全社区”等荣誉称号。在对玉成社区的走访中,感觉很鲜明的一点就是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他们提出了创建文化性社区,提高居民素质的社区建设目标;立足于传统文化,提出“立德、守法、互敬、和谐”的社区精神;聘请教授为居民讲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服务平台和文化产品,社区歌舞活动、书法展览、集邮展览、戏曲票友切磋、各种知识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在玉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他们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孝文化。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仁爱学说从孝悌开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而如何做到孝?儒家强调了孝的道德意义上的要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就是在养的过程中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鉴于此,玉成社区对社区的老人的照顾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照料,解决吃住的问题,他们提出要关心老年人精神世界,尊重老年人的个体独特性,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甚至包括了提高老年人社交能力这样的服务内容,做到了尊重每一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尊重每一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对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弘扬使社区环境风清气正。
走进石家庄市裕华区金域蓝湾社区,同样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七彩”蓝湾志愿服务诠释了“讲仁爱”的传统价值理念。社区整合辖区党员和志愿者组建了7支志愿服务队伍,每支队伍被赋予一种颜色,承担一项特色活动,包括:红色的政策宣传队、橙色的法律援助队、黄色的未成年人教辅队、青色的医疗保健,蓝色的家政维修、紫色的文体娱乐队。这支七彩队伍活跃在社区网格服务中营造出了和谐温馨的社区文化氛围。“快乐四点半课堂”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社区居民单磊看到社区上班族的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主动当起社区“快乐四点半课堂”的志愿服务者,每天下午3点半,单磊都会准时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照看这些孩子们,并辅导他们学习,被居民评为“引领文化之星”。看到社区制定的“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的服务目标,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民本思想。在这个民本思想的指导下,社区建成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居民学校、戏曲之家、音乐心海导航、“孺子牛”党代表工作室、“舒心”民调室、“阳光”为老服务站、快乐四点半课堂、漂流书吧、丹青阁书画室等在内的30余个服务项目。
三、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分析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的层面,还需要有感性的认识,说教式的教育灌输对广大普通群众缺少吸引力,而且长效的系统性的规划的缺失,也使得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社区调查中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存在着群众主体地位虚化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教育缺乏感染力和凝聚力。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认同,成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成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尺,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引领风尚、凝聚共识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注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性,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落小、落细。也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关心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现实的利益问题,发现和弘扬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找准大众思想的契合点、共鸣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以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认同度与可行度。
(二)创新培育践行的载体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化大致体现在国家推广、社会普及和家庭教育三个层面,但三者又各有侧重,国家层面侧重导向、社会层面侧重濡染、家庭侧重启蒙。从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社会普及层面而言,就需要选择那些适合群众兴趣特点,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的载体形式,采取间接的、无意识的、比较灵活的载体施教,使群众在外在环境潜移默化之中引起心理情感的改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主动的参与当中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创新、选择好的切入点。
通过调研及金域蓝湾社区和玉成社区的典型分析,载体主要概括为专题讲座、社区文化、社区活动、大众传媒四大载体:
1.在专题讲座载体上,总结社区大讲堂的经验,向全市推广,开设经典文本解读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载体广泛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清楚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合理扬弃,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讲座,增强群众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提高居民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同时要形成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民众怡情养志、求学问道的精神殿堂,从而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讲座要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从调研结果看,大多数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认识,不要说四书五经,就是一些《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也少有人懂。当然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历史的多方面的,鉴于此,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解读,使用群众化语言,通俗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编写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让普通百姓也可以读得懂、记得住。使专家学者的理论从书斋中走出来,走到基层、走向民间。
2.在社区文化载体上,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方式。走进石家庄裕华区金域蓝湾社区,张贴在墙上的社区文明之星、社区的丹青阁书画室、漂流书吧、居民学校、戏曲之家、音乐心海导航、“孺子牛”党代表工作室、“舒心”民调室、“阳光”为老服务站、老年舞蹈队、阅报宣传栏、休闲健身场地等文化设施,都向人们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因此在社区,完善市民文明公约、建设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明宣传墙、用国学经典名句为道路命名、装饰灯箱墙壁、重视节日典礼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居民获取知识信息,方便居民沟通联络,增进乡邻友情,培育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加大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提高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3.在社区活动载体上,要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学习先进社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活动中。如金域蓝湾的“快乐四点半课堂”就很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社区活动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如舞蹈戏曲歌曲等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摄影雕塑集邮等作品展示;经典诵读,茶道展示;开展家风、家规、家训征集活动;和睦家庭评选;开展阅读互动、民俗文化、春联文化、饮食文化及名人轶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坚定居民的理想信念,优化其正心笃志的价值取向,使其自觉接受熏陶和引领,促进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4.在大众传媒载体上,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传媒的对接方式,开辟多元传播的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灵活便利的特点,如微博、微信、QQ等,做到线上线下相互呼应,协同一致,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有机融合。
但是,电影、电视、网络等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和交往方式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不乏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因此我们要加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娱乐方式、交流方式之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能作用
绚丽多彩的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区域文化更具有文缘亲切感、地缘亲和力,更容易获得当地民众在情感上的认同,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提供更加鲜活生动的素材,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因此其价值具有无可替代性。燕赵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凝结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河北地域人文精神的精华,带有浓郁的河北气质,有着鲜明的河北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渗透在河北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当中。因此,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应以传承和弘扬河北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发展,强化地域文化体验和大众认同。如充分利用河北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挖掘河北历史文化特色,以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建设历史文化公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河北文化沃土,更好地在河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王玮玮
G122
A
1009-0169(2016)12-0033-04
本文为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HBSZKT-2015086)的研究成果。
王红英(1968-),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安玉宗(1980-),男,河北正定人,河北省正定县卫生监督所书记、所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