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

2016-02-11朱燕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嵌入式学科图书馆

朱燕平 冯 岌 马 云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

朱燕平 冯 岌 马 云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信息化时代对于图书馆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要在信息化时代继续发挥传统图书馆的价值与优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构建真正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新服务体系。嵌入式学科服务就是这样一种新型服务模式。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嵌入式学科服务已经历史性的开启,但要深入推进还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研究。本文从把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特点与现状、理解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基本价值和探索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等三方面对此展开初步探讨。

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进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生产、生活和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于服务的需求不仅多元化,而且新型化。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部门,必须立足新时代,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特征和读者实际需求,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服务模式。嵌入式学科服务就是信息化时代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它为用户带来了更有针对性、便利性和有效性的信息服务。虽然这种服务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因其属于新生事物,仍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把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特点与现状

(一)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概念内涵

“嵌入”一词最初由波兰尼在《大变革》一书中最先提出,马克?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一文正式引入了嵌入理论[1],随后“嵌入”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虽然因为被“嵌入”的语境不同而致含义有所不同,但其影响却因此而与日俱增,因此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buley图书馆的远程教育馆员开始提出“嵌入式图书馆员”的概念。自1993年Tom Davenport和Larry Prusak提出了“图书馆员应该走出图书馆,走向企业,主动获知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拥有者,然后帮助他们相互联系”的建议之后[2],图书馆人在实践中逐渐提出并形成嵌入式学科服务概念与模式。D.Shumaker与M.Talley认为,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通常来说指的是对研究型图书馆员在某一课题的参与过程中进行信息技能教授的描述,同时还代表了图书馆员必须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用户身上,以便于图书馆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3]。这个观点引入后,国内许多图书馆情报研究工作者也进一步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许多可喜成果。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初景利就是一个重要代表。他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嵌入式学科服务进行了独特的描述和定义。他认为依靠图书馆员嵌入用户过程,将图书馆内部资源与各项服务和用户具体需求联系起来,进而给予便捷、有效、即时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从而支撑用户的工作、科研等活动,和用户构建一种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自身优势与价值。本文认为,这个概括不仅在理论上更为明晰具体,实践上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事实也是这样,现在,不管是在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意义上,越来越多的传统图书馆已经以嵌入式学科服务给用户带来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成果,并且形成鲜明的特征[4]。

(二)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点

事物皆有本质,特征体现本质包含特点。嵌入式学科服务是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新知识服务模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而言,其一,服务对象更加大众化。传统图书馆服务对象名曰“广大读者”,但是由于教育文化的落后,其服务对象往往小众化。在小众化的读者群体中,又相对集中于文化精英的狭窄范围。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产生于教育文化更加发达、社会分工更加精细、社会大众对于知识信息需求更加旺盛的当代社会环境中,因此拥有更为广泛的服务对象。其二,服务对象更加明晰确定。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被动性的服务,图书馆员对于读者的社会需求的介入方式也只能是被动式的满足。而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则不然,更加注重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坐标,以职责绑定、服务绑定和考核绑定来激发图书馆人主观能动性。其三,服务内容进一步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在任何时代都有泛在服务的特点,但是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平面化,最大不足在于不能以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的深度需求。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则可以“深耕细耘”,就是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更紧密联系用户的具体需求,对图书馆内部资源予以整合配置,为用户提供更有深度的泛在服务;其四,服务形式更为丰富。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不仅可以融入用户工作方面,还能够依靠Web2.0技术来嵌入用户的虚拟环境,为用户创造出更为宽广的应用空间,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并因此带来服务方式的丰富多彩性。其五,服务关系新型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传统图书馆被动性的服务特点,但是更加本质的变化则在于需要图书馆员主动参与服务对象的工作过程,并形成良好协作双向互动的和谐共进的新型关系,使嵌入式学科服务能够成为主客双方共同提升自身品质的新途径。

(三)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现状

1999年国内文献开始出现“嵌入”一词,专论“嵌入式图书馆服务”则始于2005年。但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应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他们不仅是这个新型服务模式的最先引进者,更是最重要的领跑者和实践者。根据他们的经验与介绍,2006年该馆开始建立学科咨询服务部,以四十九名学科馆员为主体,协同研究所图书馆,以“资源到所、服务到人”“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要求,开展以一线为服务空间,以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学科服务。主要围绕需求分析与沟通联络、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宣传推广、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环境建设、学科和课题情报研究等方面,实行目标嵌入、功能嵌入、流程嵌入、系统嵌入、时空嵌入、能力嵌入、情感嵌入、协同嵌入,受到用户广泛好评和欢迎[5]。正因如此,嵌入式学科服务正在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系统逐渐推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展开理论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总体而言,研究成果无出其右者。

二、理解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基本价值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已经是夕阳落照

在前网络时代,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信息主要是以图书典籍为载体而代代相传,所以传统图书馆的首要功能与特点就是以文献收集整理为基础而形成的典籍收藏。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信息的高度集中,诸如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等,形容的就是这种特征。这个时代的图书馆,处于信息渊薮的优势地位,对于读者往往“俯视”;读者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也是通过“请求”的方式而获得。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图书馆功能,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文献信息供给者,其服务方式自然也是被动式的,除非特殊需要,图书馆通常只是“开门迎宾”式的信息“卖方市场”。上个世纪80年代互联网普及之后,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信息剧增的时代,信息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使得数据库不仅成为新的信息饱和聚点,也成为全新的信息服务端。对于用户而言,只要一台电脑,进行网络连接,利用搜索引擎,足不出户便可以轻易获得所需信息,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把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对象,从而形成社会大众与传统图书馆渐行渐远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固然还有存在价值,但是已经越来越“传统”化,其原有的服务功能也逐渐萎缩。因此之故,传统图书馆实际上已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徘徊挣扎,并且不时地发出落寞的沧桑感叹,“夕阳落照”就是对它的一种形象刻画。

(二)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将重新定义图书馆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也是不需要抗拒的历史趋势。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传统图书馆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确保其作为获取知识文化信息核心门户的重要地位,唯一的选择只能是立足时代,面向社会,与时俱进,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出路在哪里?首先是把传统的库藏资源数字化,盘活信息存量,通过网络传输,使传统图书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可以说这是技术模式的革命。技术模式的革命,是“硬件革命”,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软件革命”,也就是必然要提出新型的服务模式以配套“硬件革命”。嵌入式学科服务就是这种性质的新型服务模式,它不仅是创新的服务方式,更是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进行现代版的升级改造。存在决定意识,环境改变行为。图书馆服务方式的重大改变,必然要求图书馆人投身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中,根本摆脱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路径依赖,自觉融入新型服务模式并成为相应学科信息专家类型的重要角色。其所演绎的新型服务功能,就是利用图书馆人的学科知识、技术专长和特殊能力,积极嵌入服务对象的学习、科研与工作过程,展开深度合作,发挥独特作用。有为才有位。图书馆人在为服务对象提供嵌入式服务的同时,将以新的服务模式及社会贡献赢得人们尊敬,其职业地位也将被重新定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专员”[6]也许就是未来图书馆员的职业形象的理论写照。

(三)嵌入式学科服务使泛在图书馆实体化

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在实体图书馆之外逐渐衍生出一个虚拟图书馆,其实在的使用价值日益彰显,以致在理论上已经正式形成“泛在图书馆”的全新范畴。“2003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所提交的《塞百基础机构实现科学与工程的革命》研究报告首先提出“泛在知识环境”的全新理念。在这个理论的启发下,美国自然基金会同年6月在《知识在信息中消失》的研究报告中,进一步对数字图书馆给出新的定义。根据这个报告的定义,“数字图书馆”就是现在已被广泛使用的“泛在图书馆”,其以强大的计算与数据传输技术作为保障条件,给用户创设出“泛在的知识环境”。这样的知识环境无处不在,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束缚,拥有良好的交互性。在泛在图书馆的虚拟环境中,图书馆所提供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不再单纯地局限于馆内用户,而是渗透到更多馆外用户的信息环境中去,拓展到用户实际需要的各种位置。由于这样的服务摆脱了时空条件的束缚,只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就能够实现全天候无缝隙不间断服务,也就是不管用户身处于何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7]。从这个意义上说,泛在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而嵌入式学科服务则实现了虚拟化泛在图书馆的实体化。

(四)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

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是信息化了的图书馆功能的外化与扩张,但其理念的本质仍是服务,是以用户为对象、以用户环境为中心的服务,只是以新的服务方式为载体而已。服务是人际关系的社会本质,也是行业关系的社会本质。任何服务关系都是由主客双方构成的。服务供给方即为主体,被服务方即为客体,主体的存在价值通常以满足客体需要为实现条件。这种本质决定任何服务主体必须以服务客体为中心展开自己的服务实践,无论在传统时代还是信息化的现代都是如此。对于图书馆人来说,确立泛在化图书馆与嵌入式服务相互兼容支撑的新观念,会使实行新型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更加自觉。所以嵌入式学科服务固然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但在推行过程中,传统的服务理念不仅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向泛在化图书馆嬗变,更要向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嬗变。换言之,就是图书馆人要以新的服务精神理念为指引,在为用户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同时,真正参与到用户实际需求中,融入到用户环境里。为此,图书馆人就要真切地从用户立场出发,整合馆藏资源,调整工作流程,和用户进行直接有效的交流互动,给予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三、探索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

(一)优化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外部环境

在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语言环境中的“环境”是指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统一的环境。所谓“实体环境”,就是具有特定空间界限的真实工作环境,而“虚拟环境”则指实体之外的各类社会关系等资源条件。以实体环境实现嵌入式学科服务就是把图书馆的现实资源通过相应途径嵌入到用户工作的实体环境中,使其能够直接获得所需的项目服务。要使实体环境的利用价值最大化,拓展包括社会关系、学习资源等虚拟环境就是必然要求。在网络时代,雨后春笋般增长的门户网站,既要求用户实行“门户开放”制度,更要求图书馆打破“闭关锁国”状态,逐步扩大虚拟环境的应用范围。比如面对各类数据库的激烈竞争,图书馆既可以通过嵌入用户计算机等设备内,提供搜索工具条、桌面快捷方式等,使用户在第一时间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开展微型服务,从而建立健全新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系统。当然,实体和虚拟环境不是彼此分割而是有效结合,通俗地说,其结合方式就是请进来与走出去。“请进来”,就是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实体环境,汇集现实社会信息,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扩大影响,吸引用户,让用户主动走进图书馆获得信息服务。“走出去”,就是图书馆派人深入用户所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办公楼等工作环境,“自带干粮做保姆”,主动提供相关信息,现场采集用户所需信息作为后续服务的延伸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品质,使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逐渐变为用户的日常习惯[8]。

(二) 选择科研单位是推行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重点

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虽然是一种泛在的服务,但它与科研活动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因此其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科研单位。需求决定供给,供给改变需求。图书馆有效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必定改变科研单位和部门对于信息需求的方式。要真正改变其需求方式,图书馆必须使科研用户切实感受到嵌入式学科服务对于其研究活动的实在价值。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嵌入式学科服务必须紧密结合用户的科研实践,从三个环节具体切入。其一,先期服务。但凡科研项目,通常需要资金支持。要取得资金支持,首先需要通过立项。立项需要论证。论证需要海量信息支持。在项目立项论证阶段,以嵌入式学科服务主动介入,通常受到用户欢迎。 其二,中期服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户进入实体研究阶段后,图书馆人可以进一步通过推荐信息工具使用户掌握获取信息的捷径等。图书馆人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信息专家,介入用户科研活动,就是介入其研究过程后,可以进一步是指导用户正确使用Web of Knowledge等信息工具,以帮助用户更好掌握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的分布状态等信息,使之更能站到研究前沿,并保持对于研究项目实施全程监控。其三,后期服务。科研项目完成研究之后,科研价值并没有最终实现。要实现其内在价值,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要发表成果。此时,图书馆可以也应当引导和帮助用户向相关刊物和出版机构投稿。其次,有些特殊成果未必需要通过纸媒出版传播,但是需要通过市场转化。图书馆可以积极获取相关市场信息,引导科研成果参与竞标,使之通过市场环节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彰显科研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三) 强化团结协作是推行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基础

事物发展的现实状态是由内因与外因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结果。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图书馆人作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质量如何,既取决于社会需求(外因),更取决于自身条件(内因)。在其内部条件中,系统化的组织条件是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条件固然是由相关要素有机结合而成。但在这种结合过程中,要素的结合方式决定要素结合的成效。当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时,就要求图书馆人必须是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团队的团结协作既是团队内部成员的结合方式,也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粘合剂与润滑剂,既是对传统手工业生产和工作方式的突破,也是实行现代化生产和工作方式的要求。图书馆人只有具备这种先进的精神素质,才能使团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结合得更为紧密,从而获得更大的要素结合能,即组织的附加值。尤其当前,用户对于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要求越来越高,现实的信息环境也越来越趋于复杂,那种人自为战封闭服务方式已经与广泛的社会需求渐行渐远,甚至产生圆凿方枘的冲突状态。但是有效推进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肯定需要依托团队化组织,借助集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体的专业水平,进而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拓展学科服务范围[9]。从这个意义上讲,团结协作是推行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基础。

(四)重视个体精英是推广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关键

团队是个体的集合,个体是团队的细胞,没有细胞便无所谓组织。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体的素质决定组织的质量。所以,强调团队团结合作绝不是对精英个体的否定。嵌入式学科服务本来就是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如果仅仅强调团队的整体素养而忽视对于个体精英才能的有效发挥是不可想象的。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效应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盛水量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互相配合,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即短板效应。短板效应从低度的意义上强调特殊个体的特殊作用。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从高度的意义上看,杰出的个体总是特殊高度的标志。比如中外名校天下仰望,但是真正代表这些名校成就的总是那些高峰名师,如无名师,任何学校都会籍籍无名。图书馆有效推行嵌入式学科服务,不可没有“名师效应”的支持。“名师”是有形名片,“名师效应”则是无形资产。没有广泛受尊的精英人才,任何服务模式最终都会难以为继,所以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培养打造精英业务骨干人才。对内而言,他们能以独特的个体才智统领锤炼凝聚学科队伍,提升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对外而言,他们同样能以独特的个体才智强化与用户的合作关系,提升服务产品的品质,从而延续为特定用户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长度,扩大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广度。

[1] Embeddedness.Wikipedia.[2012-10-23][EB/OL].http://en.wikipe- dia.org/wiki/Embeddedness.

[2][4]初景利.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6).

[3]刘凤侠,王伟,王立国.国内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2016,(3).

[5]初景利.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

[6]王保成.嵌入式学科 信 息 服 务:Welch医学图书馆范例研究.图书情报工作[J].2012,(5).

[7]刘洋.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探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

[8]蔡时莲.关于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思考[J].科学视界,2016,(2).

[9]陈秀娟,吴鸣,胡卉.嵌入科研工作流的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以化学学科为例 [J].图书馆论坛,2016,(1).

(责任编辑:小 冰)

2016-9-19

朱燕平(1962- ),女,江苏南京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冯岌(1963-),江苏南京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与阅读推广;马云(1969- ),女,江苏南京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

G250.7

A

1672-1071(2016)06-0108-05

猜你喜欢

嵌入式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图书馆
搭建基于Qt的嵌入式开发平台
“超学科”来啦
嵌入式软PLC在电镀生产流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飞跃图书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Altera加入嵌入式视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