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南京的调查
2016-03-07课题组
课题组
(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南京的调查
课题组
(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构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实现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本课题以南京为蓝本,采用“结构与过程”方法,形成以社区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技术、治理绩效为维度的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三级指标体系,并提出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战略思想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如何构建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必然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立足南京,采用“结构与过程”的方法,试图构建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探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旨在对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起到助推作用。
一、制定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反映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征、状态和程度的主要指标的有机构成,建立科学的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建立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不仅是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实现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以形成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脉相承、一体贯通的现代治理体系。
2、引领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方向标”的引领,而指标体系就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制定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使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而且可以以此检验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与得失,尤其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方向标”和“监测器”,为进一步推进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找准前进方向。
3、衡量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参照标准。南京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总结南京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经验,提出并形成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全面掌握和正确评价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状况提供重要评判标准,对进一步加强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术界对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综述
学界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指标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有的从国家治理层面,有的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有的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虽然学界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层面不一样,但不同层面的分析视角可以为我们构建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另外,这些研究中指标体系内容也多有重合,有的指标内容可以直接在不同层面相互借鉴与运用。为此,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做一个总体的分析与概括就显得尤为必要。按照分析视角的不同,学界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以治理领域为视角构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框架。比如,杨琛,王宾,李群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标,其中包含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和党的建设6个一级指标。与此同时,作者构建了产业结构分配、政治稳定性、教育经费、城镇化率、植被覆盖程度、政府效能等28个二级指标。[1]这些指标均围绕着国家治理的具体领域而展开。
第二,从治理的目标维度来探讨治理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所谓治理的目标维度,是指治理活动将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效,治理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就从哪些方面展开。如,世界银行认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一共包含6个大的方面,分别是公民表达与政府问责、政治稳定与低暴力、政府效能、管制质量、法治,以及控制腐败。俞可平等在《国家治理评估: 中国与世界》 一书中,设立了评估中国国家治理的 12 个维度,它们是: 公民参与、 人权与公民权、 党内民主、 法治、 合法性、 社会公正、 社会稳定、 政务公开、 行政效益、 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廉洁。其中每一个维度下面又有 116 个关注点或具体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2]
第三,从治理能力角度探讨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治理能力指的是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展开工作,在展开这些工作的时候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戴长征从国家治理过程的角度观察了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指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至少应包括规划和决策体系、支持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四个方面。相应地,国家治理能力的建设包括国家治理的合法化能力、规范能力、一体化能力、危机响应和管控能力。[3]李文彬,陈晓运认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以从价值塑造能力、资源集聚能力、流程创新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和问题回应能力五个指标去衡量,衡量的维度包括战略性、信息化、多元化、多中心就绪化。[4]
第四,从现代化特征的角度探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俞可平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分别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求政府、市场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民主化,即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5]
在社区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学界的讨论虽然不多,但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社区自治、参与的视角构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评估指标。社区治理贯穿社会自我管理,公众参与公共事业的管理理念。为此,有学者以此为标准设计社区治理指标。如包雅钧认为,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方面,衡量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则可以从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意识、社区参与行为、社区服务、社区公益维护、社区组织机制五个方面进行。[6]认同感、参与度、社会组织的发育情况、社区服务自我供给状况往往是此类研究中的重要指标。
第二、以社区治理的目标为视角,对社区治理现代化指标进行了讨论。社区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对社区服务绩效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孙建华根据大庆市实际情况,对社区服务绩效评估进行了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分别是理念指标、指导指标与具体的操作指标。其中,一级理念指标包括“经济价值取向”,“社会价值趋向”,“人本价值趋向”。“经济价值取向”指标中包括经济、效率两个二级指标,主要衡量服务的成果与效率;“社会价值取向”指标中包括公平、公众满意度两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服务的社会效益情况;“人本价值取向”指标包括质量、回应两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服务的过程和品质。[7]
第三、从结构、过程的视角构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框架。陈诚,卓越将结构和过程结合起来,认为治理结构、过程与治理绩效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将治理现代化的评估框架设定为:主体能力、公平公正(结构),领导能力、社会资本(共识、信任、认同过程)、治理绩效(结果)。他们认为,主体能力和公平公正的规则环境, 是协同治理能否启动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在治理过程中,沟通和协调的领导能力,社区组织的参与度与对协同主体的认同和信任,阶段性的治理绩效相互影响,循环往复,是衡量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8]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多侧重于静态的研究,关注治理的领域、现代化特征、目标或结果,对于治理过程、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治理路径探讨较少。这样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的多方位视角,有利于治理水平的宏观评判,但是对于微观层面的治理现状、影响因素等解读不足,不利于发现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其实,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不仅表现在治理目标结果上,而且也表现在治理过程中。治理过程中的制度环境、权力配置、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公民的参与机制、治理中的沟通机制、治理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等正是衡量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三、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一)建构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视角和方法
社区治理能力不是某个主体的能力,也不是多个主体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社区层面,多治理主体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整体合力。社区治理能力不仅与各主体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而且与各主体的相互关系、互动过程、协同程度及治理密不可分,同时,社区治理能力还体现在治理绩效上,所以本课题采用“结构-过程”方法进行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社会治理结构、社区治理过程、社区治理技术、社区治理绩效四维度,其中逻辑关系体现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通过优化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主体根据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现代治理技术的运用交互发生作用、彼此互动,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治理绩效,最终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
基于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我们设计了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技术和治理绩效四个维度,并细化各个维度的主要关注点,从而尝试建构了如下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见图1)。
1、社区治理结构:完善的社区治理结构是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对于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健康、成熟、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社会、社区与企业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因此社区治理结构的构成要素至少应该包括: 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工作站)、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自治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
(1)社区党组织。基层治理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应当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社区党组织应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81.25%选择“反映社区群众和其他主体诉求,协调各方利益”,79.17%选择“团结凝聚党员群众,调动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63.54%选择“开展社区党建工作”,62.5%选择“保障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可见,居民对于社区党组织作用的期盼集中在反映居民诉求、协调利益、提高凝聚力等方面。对于“目前社区党组织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显示,“党建活动缺乏吸引力”(53.13%)、“功能定位不清”(45.83%)和“缺乏综合协调能力”(38.54%)是集中反映的三大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社区党组织能力的衡量应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总揽全局,保证社会治理方向;二是反映居民诉求,协调各方利益;三是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四是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由此,我们设计了核心领导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凝聚力、组织建设能力、制度建设能力等具体评价指标。
(2)基层政府。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划、政策指导和资源保障。而基层政府在当前的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角色迷失的突出问题:在政策层面上,国家主张社区自治,减少政府的干预,而在实践中,政府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向居委会下达行政指令,由此产生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社区治理张力。调查显示,居民希望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能在以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对社区的规划(63.54%);整合社区资源(61.46%);依法治理(54.17%),提供经费保障(53.13% )等。因此,本课题设计了政府的科学规划、政策指导、资源提供、促进自治等具体测评指标。
(3)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的角色定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具有主体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区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想到通过何种途径解决”的问题中,有54.17%选择“去找居委会”,显示了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仍处于重要的地位。在众多治理主体中,社区居委会的主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与其承上启下的工作性质有关。居委会的工作体现为既要及时向居民宣传、解释、贯彻、执行政府政策,又要反映居民诉求、协调矛盾、解决纠纷、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现实中,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冲突,即行政性与自治性的冲突。当前,居委会工作的行政化倾向仍然较为明显,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和平衡,对其治理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特别是,动员社区内外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是新的社会条件下居委会实现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课题提出社区居委会治理能力的测评指标涉及行政性和服务性两方面的内容,主要有:社会调查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等。
(4)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也是社区治理最重要的主体,社区居民的治理能力对社区治理的成效影响极大。社区居民的治理能力可以从居民是否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参加过社区哪些活动、每年参加社区活动的次数、参与的效果如何等方面进行观察测评。由此,设定了居民参与意识、参与度、参与内容、参与效果等指标。调查中发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不高”(61.46%)成为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居民不愿意参与的原因主要为“居民对社区归属感不强”(65.63%)以及认为“居民参与仅仅是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37.5%)。可见,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5)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社会组织的数量、类型、规模是其能力的基础,而专业化程度是其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专业化程度可以从专职人员的配备,以及在社区服务项目的承接方面来衡量,即是否有能力承接项目、可承接哪些项目、服务质量如何等等。基于此,本课题设计了社会组织数量、类型、规模、专业化程度、参与度、影响力等指标。调查发现,社会组织在类型和影响力方面都比较欠缺,比如类型上,主要是文体娱乐类、孤老残疾人服务类;只有3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社区事务有社会组织的参与,且主要集中在治安巡逻、道路养护、服务照料老人儿童等领域。
2、社区治理过程:社区治理过程是治理主体遵循科学的制度规则,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力,真正将社区建设成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评估维度主要涉及社区治理制度规则和治理机制等指标体系。一是社区治理制度规则。社区治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厘清各主体职责,形成科学的制度规则,界定各类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及其职能,规范各治理主体的行为,达成主体间协同合作以实现善治。主要包括社区治理规则、政策体系等指标。二是社区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居民参与机制、公共需求调查机制、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从决策机制看,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机制在初步显现。在事关居民切身利益问题的事务中,社区听证会(38.54%)和社区议事会(44.79%)是目前尝试运用的两种民主决策方式。调查显示,对于社区议事会和听证会的效果,选择“效果显著,社区居民意见充分表达,并在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仅有40.63%。从居民参与机制看,参与渠道主要包括居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活动、社区网络论坛、社区党建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等。对于各项社区活动的参与,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参与效果“一般”或者“较差”。表明居民的社区参与渠道日趋多样化,并有扩张的趋势。但参与情况依然不理想,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效果有待增强。其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居民参与由政府发动、倡议和主导,难以容纳和反映居民多元化需求。从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看,居民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不够通畅,多元的沟通互动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此外,公共需求调查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也较为欠缺。由此表明,社区治理中的制度规则、治理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3、社区治理技术:社区治理技术既是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杠杆。社区治理技术现代化的目的是实现高效的社区治理。加快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致力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体体现为将互联网与社区治理相结合,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设“阳光社区”和“智慧社区”。因此,本课题从以下方面设计指标:一是社区信息平台的建设状况。信息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增加沟通的便捷性。考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已建有哪些平台及平台的完善程度,如政务信息平台、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居民互动网络平台、社区志愿服务平台等。调查显示,57.29%的调查对象所在社区已有政务信息平台,表明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初步展开;二是社区信息公开化程度。这些信息化平台对社区党务、政务、各项治理事务进行公开的程度?信息的覆盖面如何?居民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如何?信息化平台在社区信息沟通方面的作用等等。例如对于当前居民获取社区信息主要途径的调查,77.08%认为仍然是社区公告栏等传统渠道,28.13%和46.88%的人认为分别是社区网站和微博微信,表明社区信息公开仍以传统渠道为主,但网络信息化渠道正在社区治理中逐渐兴起。此外,还可从社区事务处理网络化的程度、社区服务便捷化人性化程度等指标进行考量。
4、社区治理绩效: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还体现在治理的绩效方面。治理绩效评价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公众主观评价,另一种则是客观测量。公众主观评价基于公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感知,是指满意度等指标的定性测量。客观测量是指采用数量化指标对实际成效进行评价,强调成本效益分析。单一主观评价模式容易导致测量结果偏差,通常应进行多模式评价的比较。因此,对社区治理绩效的评估,本课题从社会管理绩效、公共服务绩效、社区公共意识这三个维度进行观察测量,并分别设立若干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一是社会管理绩效。具有良好社会管理绩效的社区应当是邻里互帮互助、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居民安全感强的社区,因此本课题构建诸如邻里关系、弱势群体关爱程度、治安状况、居民安全感、犯罪率、邻里矛盾等指标。例如,设置“对所在社区安全状况的总体评价”、“所在社区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在社区参加过哪些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等指标从不同角度对社区的治安状况和居民安全感等进行测评。二是社区服务绩效。主要考察以下方面:社区卫生站、图书室、警务室等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的状况,是否形成较完善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是否形成由多元主体构成的服务网络;社区服务内容是否丰富、全面,是否具备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如何;服务模式的创新性;服务质量水平和居民满意度如何。简言之,其测评指标主要包括: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覆盖面、公共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水平、居民满意度等。三是社区公共意识。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有效的社区治理应当能够激发居民的身份认同,形成社区公共意识。其基本标准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伙伴意识,具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其高标准则是具有志愿精神和乐于助人的美德并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因此,我们构建了如下指标:社区的熟悉感、亲切感和依恋感,居民的心理归属感,对社区的认同度,物质和精神需求满足感,对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信任度等。
图1 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构建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南京社区治理实践,构建了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得到了实证数据支持,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治理主体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社区治理过程中治理制度、治理机制是否完善深刻影响各治理主体协同合作能力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对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治理绩效充分体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了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南京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1、培育和发展社区多元治理主体,构建现代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取决于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程度,只有现代化社区治理结构才能孕育出现代化社区治理能力,因此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将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纳入社区治理结构。街道负责具体指导、协调物业管理的有关工作,社区居委会负责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依法开展业主自治管理,物业公司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所在小区的安全、环境卫生及基础设施的维护等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街道、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合作协调机制;二是鼓励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强化驻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它们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将驻区单位服务社区居民和参与社区治理列入企事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三是培育、发展和壮大社区社会组织。政府一方面消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组织成长的制度规定和体制机制障碍,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优惠、场地建设、项目引领、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多种举措,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道路,积极参与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
2、强化社区治理主体能力建设,增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治理主体的能力行为符合现代化标准,必须强化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一是党委领导力建设。加强党委对社区治理理论、治理政策的研读,定期研究当前社区治理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高党委在社区治理中高强的政治定力和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的能力;大力推行社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加强社区社会组织、新建物业小区、非公经济等领域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党组织领导人,提高党的组织建设能力;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品牌创建,利用信息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创新党建活动方式,把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去,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政府引导力建设。政府各级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实现从“主导”向“引导”角色转变,着力于治理理念的推广,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主能力 ,加强社区共同体的认同;熟练掌握和运用社区治理专业理论、各种社会治理工具、技术、方式方法处理社区问题,提高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经费保障能力、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商合作能力。三是驻区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主体协同能力建设。重点强化社会组织与党委政府互通互联互动能力。逐步构建完备的社会组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公信力和诚信力,“这是社会组织的生命线,是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素”;[9]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和项目运作能力;拓展社会组织与党委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渠道,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或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服务的能力。四是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建设。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主要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和培训教育活动,重点培育公民法制意识、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和自治意识,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社区自治的基石;完善社区居民参与体制机制,将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内化为自治行为,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形成符合社区自治要求的治理能力,这是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基础。
3、规范社区治理过程,形成多方协同治理的现代化运行机制。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表现在治理过程中就是根据以自治为导向的制度框架要求明确治理主体间权责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相互配合、协同治理的现代化运行机制。一是加快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形成基层行政管理机制和群众自治机制的有效互动机制。根据南京市第二轮综合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街居体制改革,从制度层面明确街居之间职责与事权的划分,实现权责一致。理顺街道与社区关系,回归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与被指导的法理关系,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二是理顺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中心(站)三者之间关系,形成社区与社会联动机制。社区居委会注重收集社情民意,加强与居民的沟通联系,监督评价社工站、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居民提供服务状况,带领居民自治管理;社区工作站在社区组织和居民协助下负责行政性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站)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三社”联动真正把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三是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实践,促进政社合作互动机制的形成。重点整合与健全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决策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等合作机制,尤其是要认真研究与探索形成社会组织、居民参与的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社区联席会、社区议事会等社区协作平台,广泛开展民情恳谈会、社区城市治理议事会、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协商活动,求得社区居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社区事务共同协商解决。
4、提升社区治理绩效,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感。良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绩效必然促进居民的社区价值认同和归属感、幸福感、满意感的提升,这是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体现。一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在坚持科学分类基础上,突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公益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建立各种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拓展便民利民服务领域,开展快捷便利的家政服务,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采用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二是构建平安社区建设体系。完善社区网络化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社区管理中的矛盾与问题,重点加强对社区劳教、吸毒、刑满释放和问题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管理与帮教服务;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社会冲突和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控制和平息;完善社区矛盾利益纠纷调处综治机制。在社区党委、基层政府领导下,推进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信访调解互联互通、紧密合作的社会矛盾、利益纠纷“大调解”机制,加大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调处力度,创建和谐稳定秩序。三是加快智慧社区建设。结合南京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四个层面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拓展便民服务内容和领域,重塑社区管理服务流程,形成社区“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实现政府服务协同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便捷化,切实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1]杨琛,王宾,李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构建[J].长白学刊,2016,(2).
[2]俞可平.关于国家治理评估的若干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
[3]戴长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4,(1).
[4]李文彬,陈晓运.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5,(5)
[5]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N].南京日报,2013-12-10.
[6]包雅钧.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评估的思考[J].科学决策,2011,(7).
[7]孙建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庆市社区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大庆社会科学,2014,(1).
[8]陈诚,卓越.基于结构与过程的社区治理能力评估框架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9]评论员.公信力: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的生命线[J].社团研究,2008,(7).
(责任编辑:悠 然)
本文为2016年南京市重点调研课题“南京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及江苏省333资助课题“江苏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的部分研究成果。
2016-10-12
课题组负责人:马建珍,课题组成员:陈华,徐勇,黄博。
C931.2
A
1672-1071(2016)06-0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