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信度研究》评介

2016-02-11昆,宋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会话信度证据

杨 昆,宋 宏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语用信度研究》评介

杨 昆,宋 宏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E. McCready. 2015. Reliability in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4.

一、引言

语用信度(pragmatic reliability)是指会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会话策略的不同所产生的话语信任度。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学者对语用信度展开专门的研究,类似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不确定性研究(Pym,2015)和语篇的语用混乱研究(Stemmer,2015)等方面。这些研究多集中在语言特例的批评性分析,而对于会话过程中的话语合作现象、言据动态变化和信度提升策略等问题均未涉及。Eric M cCready2015年的新作《语用信度研究》(Reliability in Pragmatics)从会话合作和言据等级两个角度对会话过程中的语用信度问题展开研究,认为若要提升会话过程中的语用信度,一方面可采取模糊限制语等语用算子加强交际过程中的会话合作,另一方面可根据交际过程中的语境信息进行言据等级的计算并选择最优言语策略。该书的出版为国内外语用信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内容简述

该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至五章)研究交际过程中的会话合作,第二部分(第六至九章)研究交际过程中的言据等级,两者都涉及交际的语用信度问题。

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主要引入合作(cooperation)、言据(evidently)和信度(reliability)三个基本概念。会话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话语符号的编码和解读,不过有时由于语境的复杂性导致说话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选择语言欺骗。为了判读说话人是否进行了有效的会话合作,需要进行话语言据性的分析。对言据性的现有理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会话合作与言据等级之间存在交集,共同点是语用信度。

第二章主要探讨交际过程中的会话合作,依据博弈理论(game theory),采用演绎法对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进行了运算角度的二次升级。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和听话人的选择倾向之间是可以进行数据运算的,而且双方可以依据运算的结果选择恰当的会话合作策略。交际过程中的会话合作优化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听话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二是说话人如何能够提升话语的语用信度。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根据会话双方的利益需求进行交际策略的优选。

第三章详细讲述了模糊限制语(hedge)和自我申明语(disclaimer)这两种具有相同功能的交际策略对于维护话语信度所起到的显著作用。模糊限制语和自我申明语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由于信息错误或者证据缺乏(违反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导致的语用信度损失。可以按照博弈理论计算交际过程中会话双方的合作倾向,并根据合作倾向的相关数据判断语用信度。进行数据计算的前提是能够对会话合作和会话不合作行为进行有效地界定。交际双方如何根据对方进行的合作/不合作行为选择合适的模糊限制语和自我申明语也是本章研究的一个焦点。

第四章是对前两章的进一步深化与解读,采用大量实例介绍如何利用模糊限制语实现会话合作。结合实例分析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量、数量、关系和方式四个准则以及模糊限制语如何在会话过程中实现四个准则。提出会话内容存在极端正确和极端错误两种可能,并且当会话内容极端错误时模糊限制语无法发挥作用。本章主要列举了模糊限制语无法发挥作用的三种情况:象征条件(biscuit conditionals)、表达限制(hedged expressives)、认知模型与态度(epistemic modal and attitude)。模糊限制语的功能会在极端正确和极端错误之间移动,实现动态语义的变化,由此带来会话合作程度的高低变化。

第五章是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升华,主要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细化解读,并阐述模糊限制语发生作用的语用机制。模糊限制语的出现是在语境条件下经过语义构式的变化和语用加工而产生的。模糊限制语出现之后往往也会导致会话内容在语义和语用层面的变化。语义变化表现为包括修饰语在内的句子成分的变化,语用变化则表现为附加句(parenthetical clause)不确定性的变化。作者进一步阐述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加工机制:(1)当说话人认为存在语用缺陷,听话人无法进行有效解读时,会选择其他表达方式;(2)说话人会选择最能体现原始意义的表达方式(作者将其称为最小修复(m inimal revision))。

第二至五章主要从会话合作角度探讨如何提升会话过程中的语用信度。提升语用信度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会话交际过程中使用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博弈措施,模糊限制语往往会在会话的极端正确和极端错误两种情况之间游动。交际双方需要在极端正确和极端错误两种连续变体之间选择正确的语义和语用构式。

第六章引出全书的第二部分研究,主要介绍言据的定义与功能、类型以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首先将言据定义为会话过程中话语信息的依据,用于表明信息的来源。使用奇楚瓦语、夏安语和日语等来归纳言据类型:认知性言据、行事性言据、直接性言据、报告性言据。讨论信息转换(information transfer)过程中模态算子(prejacent,也就是事物和认知之间的必然性或者可能性,这是推断话语言据的重要因素)的运作机制。在信息转换过程中理解言据的语用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不断更新的言据信息进行解读,二是融合更新后的言据信息,并对动态过程进行判断。

第七章也对言据和信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主要采用模型的方式研究交际双方如何在认知层面进行信息的储存与加工以及由此产生的信度层级的变化。话语证据的优先性不仅仅是语言领域的研究话题,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会话过程中不同证据出错的可能性不同,对于证据的处理过程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有所不同。例如,观察性证据、推理性证据和传闻性证据的可信度就是由大到小排列的,这就是言据的等级性。作者进一步对Baltag和Smets的言据动态模型进行阐述,说明基于证据的会话交际具有动态性。说话人在进行会话之前会收集不同的信息予以储存,并且进行认知融合,将信息分为不同等级的言据。听话人可以根据对信息的判读来确定说话人提供信息的不确定性,由此来确定说话人的可信度。

第八章对言据的等级性进行深化研究,主要讲述言据等级的语境依据以及最优言据等级的运作原理。言据等级是根据说话人对于会话证据的信任度而予以区分的,而对会话证据的信度判断是后天经验形成的。会话双方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往往会设定最优言据,然后按照已有的经验进行会话信度的逻辑排序,由此形成言据的等级性。该等级又会根据实际的言语行为(performance)进行重新判定,当某一会话证据被认为是可信或者不可信的时候,言据等级会被重新计算。

第九章首先对鉴定证据(testimonial evidence)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与当前研究之间的关联,同时提出鉴定证据研究存在的语义和语用难题,即如何在原始证据经过鉴定后进行二次更新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如何根据话语合作程度进行会话证据的优先选择也是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难点。证据鉴定应当遵循规范原则(normative principle),采取自我申明路径(disclaimed approach),为鉴定证据的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

第六至九章主要是从言据等级角度来探讨如何提升会话过程中的语用信度。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会话交际过程中都会根据已有信息对会话的言据性进行判断,这是一个认知层面加工的过程。信息的言据性具有一定的等级性和动态性,需要根据言据作出话语的优先选择,从而增加会话信度。

三、价值评介

该书分别从会话结构和言据等级两个角度对会话过程中的语用信度展开讨论,探讨了语用信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关的语言模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创新之处。

该书首次从认知角度探讨会话交际过程中的言据性,是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有效补充。以往关于语用信度的研究主要是从会话合作原则的角度展开,探讨会话过程中采用的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合作性或者是可信性,这虽然能够判定说话人是否在会话过程中说谎,不过无法有效判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展开的动态交际以及信度的高低变化(Levinson,2010)。尽管Pym (2015)等学者也尝试从认知角度研究语用信度的提升问题,但关注点为说话人和听话人付出努力程度的高低与语用信度之间的关系,对语用信度的动态性问题和语言策略的优选问题均未涉及。该书则同时从结构和认知两个角度探讨语用信度的提升问题。会话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为了提升会话过程中的语用信度,可以采用模糊限制语等语言形式来增加交际有效性。作者将会话内容创造性地分为极端正确和极端错误两个方面,并提出模糊限制语的功效会在两者之间进行游动,形成动态语义,这就为语用信度的认知研究和模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语用信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根据共有信息进行认知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决定话语可信度的是会话言据,而会话言据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交际双方需要根据自我感知判断不断作出调整。作者提出的会话言据性实际上是对语用顺应理论的进一步升级,不仅关注会话交际过程中的动态顺应,更加关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信道交换过程中的意识能动性。

该书还首次提出会话过程中语用信度的动态等级性问题,并通过公式运算的方式来计算会话策略选择和语用信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试图实现语用信度研究与计算语言学的结合及语用博弈论的模型化和实证化趋向的转变。以往关于会话合作和语用信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例证的方式来判断会话策略的选择是否合适,主要是运用归纳的方式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与分析,并通过发现问题的方式对语言使用提出建议(Levinson,2010)。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透过语言现象总结语用规律,但并不能对所有的语言现象作出推测性解释,限制了语用学研究的深化发展。作者则借鉴计算语言学的模式,采用运算公式的方式计算会话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言据认知过程,采用演绎的方式推算会话双方如何使用具体的语言模型。例如,在第三章中用公式来说明会话和合作与语用信度之间的关系,当说话人使用的话语合作策略被听话人认为是超过话语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时,说话人就被认为是合作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可信赖的;在第七章中用公式来说明言据的动态变化过程,当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言据信息发生变化时,与言据信息相关的模态算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过若与该言据信息无关,则模态算子则不会发生变化。这就可以理解相同的语言现象为什么会随着语境信息的变化在言语性上产生很大的不同。伴随着会话合作和言据等级的模型化推进,语用信度研究的必然趋向是基于数据的公式验证和实证化研究,这也应该是未来语用博弈论研究的方向之一。

虽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方面实现了很大的创新,但该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作者认为,会话合作和言据等级是会话过程中语用信度研究的两个方面,并且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交集的,该交集便是语用信度的研究。综观全书,作者却对会话合作和言据等级进行了分立研究。会话合作层面主要是研究使用模糊限制语时对会话过程中的语用信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会话策略的进一步优化。言据等级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会话双方交际过程中的言据等级性以及如何实现言据的动态变化。会话合作和言据等级之间并未产生太强的交集关系。如果能够从会话合作的角度进一步延伸言据等级的相关研究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虽然作者尝试对会话合作和言据等级通过公式的方式进行模型化研究,但是毕竟处于假设阶段,未能实现有效的验证,使得大部分的模型缺乏说服力。后续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会话合作与言据等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有效性的论证。

总之,该书分别从会话合作和言据等级两个层面对会话交际过程中的语用信度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交际会话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可以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等策略来增加交际过程中的可信性。会话交际过程中的言据等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使用不同的语言模型。该书从认知和计算层面对以往语用信度的研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值得推介。

[1] Stemmer, B. 2015. Pragmatic Disorders[A]. In J. Wright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C]. Amsterdam: Elsevier.

[2] Levinson, S. 2010.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Pym, A. 2015. Translating as Risk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ragmatics, (85): 67-80.

2016-05-12;

2016-09-20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WW 16-026);黑龙江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BC1214029);黑龙江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4G018)

杨昆,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宋宏,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会话信度证据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体育社会调查问卷信度检验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文核心体育期刊163篇文章分析
手上的证据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