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分人饮宜适量

2016-02-10张思超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健康养生 2016年12期
关键词:酒量舌苔饮酒

文/张思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教授

酒分人饮宜适量

文/张思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教授

天气渐冷,人们往往喜欢喝上一杯小酒暖暖身子。但你喝下去的是否真的只是温暖呢?

俗话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您认为这话对吗?下面,笔者便从中医角度谈谈饮酒与健康养生的问题。

中医认为,酒具有辛温之性,有祛寒、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用。同时还能帮助消化,正如《黄帝内经·营卫生会》中说:“酒者熟谷之液也。”

“酒为百药之长”,中医有很多使用酒的方剂,如炙甘草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中都有酒。炙甘草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名方,主要药物有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麦冬、生地黄、阿胶、麻子仁、清酒。该方用于治疗心脏有早搏(摸脉时心脏跳的过程中有停止现象发生)的问题。方中用清酒的目的是畅达血脉、调气活血。如辨证准确,用上一到两周,患者自觉的心慌就能好转或消失。

酒对于一部分中老年偏于阳气虚者有一定的好处。如患者平时出现怕冷、胸闷、遇寒加重等症,我在临床上常让他们适量喝点白酒,坚持一到两个月,对于改善以上诸症有一定辅助作用。还有一部分女性患者,平时四肢发凉,越到冬天越严重,喝些白酒或红酒也有温通血脉、助阳行血的作用。

酒逢知己千杯少。冬日渐冷,再加上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会时免不了喝上几杯。但有一部分人“以酒为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即把酒当做饮料喝,就不利于健康养生了。

古人说“酒为湿热之最”,喝得多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湿热。湿热怎么诊断?可以望自己的舌象,长期喝酒的人舌苔多白腻、黄腻,上面厚厚的一层苔,这是湿热伤了脾胃,脾胃不能运化水谷,水湿停留体内的表现。

若不加注意,再喝的话,日久就会导致脾胃进一步损伤,出现气虚无力,甚至伤肝伤肾,表现为肢体颤抖等。

我在临床上遇到过一个病人,青年男性,学西医的,毕业后分配到骨科。刚工作头两年,经常在外吃饭,饮酒较多。两年后,说是自己酒量不行了,来门诊问我有没有好的办法提高酒量。病人认为在外吃饭,不能喝酒,感觉是很痛苦的。

笔者观察其舌苔黄厚腻,说:“你这是喝大了,伤了脾胃。”便给其开了清热利湿的方子,施以加减变化,调理了四周,舌苔慢慢退了,渐渐地酒量又上去了,病人很高兴。但是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喝。一年后出现手指颤抖,体力也明显下降,尤其在做完几个小时的手术后更加明显,于是又来找我。

我给他处以健脾益气、利湿化浊的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了三周,肢体颤抖及乏力都有好转,并嘱其以后饮酒要有节制。这个病案说明了酒能生湿热,湿热又伤脾胃,日久导致脾胃气虚,再发展就会出现肝肾损伤的情况。

因此,脾胃功能不好或素有湿热者,应不饮酒或少饮酒。若饮酒过程中出现湿热现象,如苔腻、口苦、大便黏滞等,可用下列中药应对。

一是荷叶,每天10克,泡茶饮。荷叶不沾水,出污泥而不染,故有利水、祛湿浊的作用。

二是薏苡仁30克,煮稀饭食用,可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三是栀子2枚~3枚,泡水,代茶饮,有清利三焦湿热、活血利胆之功。

以上药物都是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食疗药物,药食同源,副作用小,效果理想。

有人说,都说饮酒伤身,那我不喝白酒就行了吧?其实,饮酒健康与否,主要与摄入酒精(乙醇)的量有关,而与酒的种类关系不大。

乙醇含量的计算公式为:乙醇(酒精)含量(克)=酒量(毫升)×酒精含量(%)×0.8(酒精比重)。健康成年男性每日饮用酒精含量不超过30克,女性则不能超过20克。患有慢性肝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的人以及孕妇、青少年则应禁忌饮酒。

总之,酒分人饮,酒宜适量。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希望您不嗜酒、不酗酒,让健康永远伴随。

猜你喜欢

酒量舌苔饮酒
酒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陶渊明 饮酒》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与猫狗共饮酒
败在优势
酒量越大越易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