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创新活动中心的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

2016-02-10谢森林董晓庆陈洪财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工科专业

曾 辉,谢森林,董晓庆,陈洪财

(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基于学生创新活动中心的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

曾 辉,谢森林,董晓庆,陈洪财

(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分析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基于学生创新活动中心和教师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总结该模式对工科专业建设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培养模式采用契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和企业产品研发过程相结合,将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的科研创新紧密联系起来,充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在工科专业建设、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学生就业和地方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提升作用.针对该实施方案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实施、制度配套.

学生创新活动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工科专业

在国家强调区域创新驱动的今天,地方院校对区域发展应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当前,如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平台,集成协同优势使地方院校服务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多数地方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1].为此,笔者对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法及实践效果进行了调研,阐述其为实践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一要求所做的探索,进一步分析其对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起到的积极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抛砖引玉,为同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借鉴效果.

1 工科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即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特别是工科专业,从人才培养的要求看,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型专门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要求能提供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要求的是提供优质的科学研究成果和高技能的创新人才[2].

进入21世纪后,对于学生的培养,国内部分高校参考和借鉴了国外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在全校或其部分院系当中,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率先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而后,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相差无几的导师制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一时间在中国似乎开始呈现一种蔚为大观的景象[3].但是经过几年的实施后,各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践效果却相距甚远,以至于有的院校一度放弃了该制度的实施.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校的办学特色、教学资源及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真正适合本校的实施方式,而不是照搬其他院校的实施方案.

从具体学校实际出发,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地方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新办工科专业,存在以下2个方面主要问题:

1.1 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按2015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学院有教师(包括专任教师和实验员)67人,4个年级学生总数1 189人,师生比为1∶17.49,符合教育部规定的1∶18的合格标准.但就师资结构来说,67名教师中工科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20人,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20名教师不仅要负责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工作,还要指导工科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师资相对较弱.

1.2 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绪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调查问卷中提出的:“你是否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用到哪里?”一项,有67.45%的大一新生选择了“否”.当然这一数据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但这也反映出了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对学习目标的迷茫,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2 构建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思路与实践

为了改变这些弱势,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其他院校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从2010年开始,学院工科专业实践了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2.1 师资有限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创新教育中师资有限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设立教师“人工智能研究所”和学生“学生创新活动中心”,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创新培养模式中.具体做法是:由学院领导牵头,组织工科专业的骨干教师申请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研究所”,形成了教师科研团队;同时以组建学生社团的形式,在大一学生中招收了部分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中招收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共同组建了“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为了能将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统一进行管理,学校提供了400 m2的场地打造“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教师团队也进驻活动中心,该中心既是教师的科研场所,又是学生的创新基地,将教师的科研、立项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学院在日常管理模式上采用了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治并行的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又融合了公司管理方式:学生要通过招聘→培训→试用→转正等一系列程序,才能成为正式成员.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前进入角色,为其进入社会工作做好铺垫.

在教师管理层面,参照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过程.学院将指导教师按其专业方向,分派到硬件、软件、CAD结构设计、产品试制等四大实验室中(图1).教师类似公司部门主管,负责学生的基础培训、阶段考核、任务安排和执行监督,责任明确到人.各实验室按照其功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基础课程和考核方式.其基本要求如下:硬件实验室的大一学生,通过培训能掌握电烙铁的使用,能识别基本的元器件并完成指定简单电路的焊接;大二学生可自行设计简单电路并对电路故障进行查找和修复;大三、大四学生能对指定功能电路进行设计.软件实验室的大一学生通过培训能掌握一种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最简单的编程;大二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基本熟练,能调试简单程序;大三、大四学生可编写大型程序.CAD结构设计实验室则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图形图像处理工具.产品试制实验室,要求学生可对硬件接口、软件参数等进行调试,真正完成作品.

在学生管理层面,参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指导老师在创新活动中心学生中选出会长一名,负责组织学生学习、工作,维护创新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行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起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会长下设两名副会长,一位负责实验室人力资源,包括培训、招新事宜;一位负责实验室经费管理、实验室奖惩事宜.副会长下再设八名学生部长:硬件部部长、软件部部长、CAD部部长和试制部部长分别负责对相应的实验室成员的培训及对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设备部部长负责管理创新活动中心的仪器设备和相关维护工作,综合部部长负责实验室的对外接待、仪器维修、后勤管理等工作,采购部部长负责创新活动中心的各项采购工作,财务部部长负责管理创新活动中心的各项财务支出及汇报工作(图2).学生部长按各自的分工,完成创新活动中心日常事务的管理、监督工作,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执行.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图1 人工智能研究所组织结构图

图2 学生创新活动中心组织结构图

2.3 具体实施方案

学生创新活动中心每学期定期对全学院招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写报名表,选择某一部门加入.报名后,由创新活动中心学生部长按部门组织面试,考察报名人的学习兴趣、态度、专业水平等,辨别该生是否适合该部门工作.面试通过者成为创新活动中心新成员,新成员进入部门后,类似进入公司“试用期”:进行专业培训,并定时考核,每星期要求学生做出阶段学习总结报告.考察时间为三个月,期间采用“双向选择”机制,即在考核过程中或考察结束时,如果导师觉得该生不适合其部门的学习或学生觉得其部门不适合自己,可以要求改换部门或退出.当然,教师具有“一票否决权”,如发现学生有违反活动中心纪律的行为,可以直接要求该生退出.三个月考察结束后,组织新成员进行技能测试,由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判定新成员的去留.通过严格的面试、考核之后,学生才能成为正式成员.

正式成员除了要定期向导师汇报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外,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学科竞赛或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如果一位正式成员觉得自己在某部门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还可以向导师提出改换部门继续学习.这样,既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又促进了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

3 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对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学生就业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师中形成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导师队伍,在学生中形成了以老成员传、帮、带新成员的学生队伍,对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学校形成了教师科研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校专业建设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具体总结如下:

3.1 专业建设

由于具有严格的筛选和考核机制,进入创新活动中心的,多为各班学习成绩好、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这批学生通过培训丰富了专业知识;同时参与学科竞赛和项目制作,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而这些学生,把这种学习的态度和经历带回到各自的班级,对周围的同学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标杆现象”,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学生的培训和考核,都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的,这解决了大多数院校工科专业实验、实践时间不够的问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解决了传统课程中安排的实验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学生面对的是试验箱,连线、开电源、看现象、记录即可,缺乏设计型和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和内容[4]的问题.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参与教师的横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的制作,弥补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上和社会接触的力度不够、校外基地实习不够等问题.

特别是对当前困扰很多高校的工科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在学生和教师参与纵向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会接触到当前最新的前沿课题.学生会发现,课本给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就会促使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泛”向“精”转变,专业性更强.同时教师也会去思考,什么样的课程更符合这个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培养出更具时代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3.2 学科竞赛

2010-2014年,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比赛,屡获奖励.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成绩尤为突出(见表1).各级各类奖励累积获奖学生人数达280人,占全学院学生总数的23.6%.通过参与比赛,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让学生在比赛实践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具体的技术水平还与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但通过这种模式,至少可以让学生更自主地开展学习和选择将来的发展方向.

3.3 科研立项

2010-2014年,学院与多家地方企业开展合作,成功申请多项横向、纵向省级项目(见表2),成功申请国家专利10项(见表3).这个过程,对教师而言,构建了一个和谐、奋进的科研团体,全体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不再是单打独斗,减轻了科研压力,提高了科研积极性.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让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实践机会.一举两得,进一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拓宽了路径.

3.4 学生就业

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带动着学生就业形势渐入佳境.自2011年开始,学院学生就业率就一直在95.2%以上,2012年活动中心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7.3%的历史新高.2011、2012届毕业生中,由于具有学科竞赛奖励或项目制作经验,被企业直接选中的学生就占到学生总数的10.5%和15.3%.学生求职竞争力不弱于广东省重点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2014年,学生创新活动中心的部分骨干成员,被北京、广州的几家大型高科技企业看中,提前一年就签订了就业协议.

表1 学科竞赛获奖一览表

表2 获科研合作项目一览表

表3 申请专利一览表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4年多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之处.通过对师生的走访、问卷调查发现,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导师资源有限,“双向选择”未能完全落实

由于导师数量有限,不能为所有学生配备导师,没有真正做到“师生双向选择”.而最后通过考核,成为正式成员的学生,只有全学院学生人数的36.7%,惠及面偏小.

4.2 实施模式具有局限性

由于划分为四大部门,招新按四大部门进行,学生自主选择,导致有的部门报名人员爆满,有的部门又招不到人.有低年级学生反映,考核过于频繁、题目过难,许多人坚持不到三个月的“考察期”满,就早早退出,淘汰率太高.进一步调查发现,第一次考核没有通过的学生,第二次报名参与率只有43.1%,对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有消极影响.有高年级学生由于项目数量有限,无适合项目可做,只好转换部门或退出.也有高年级学生觉得自己水平已经无法提高,自己退出.这导致有的部门,老成员传、帮、带过程中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在负责日常运行管理的非技术部门,如综合部、财务部的同学中,有学生觉得自己平时兼顾的管理工作太多、太琐碎,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对自己的提高造成了影响.这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对实施细节做出调整.

4.3 配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而且原有的学分制也影响了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效果.如何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除了要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双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以外,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本校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识他们的需求,调整实施细节.尽量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严格要求,适当给予压力,完成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到“选对人”、“留住人”.另外,还应在学校管理层面对配套制度进行完善,使学分制和导师制相得益彰,以保证导师制的推行效果更好.

5 结束语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当前,各高校纷纷实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但由于各校办学条件、学生水平、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导致创新教育实施效果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在满足尽可能多的学生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学院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就是直面这一难题、在探索中前进的一个典型例子.

[1]刘克勤.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7):23-27.

[2]姚翔飞,许鹏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科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基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2.

[3]戴翔,万红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4-55.

[4]朱高峰,张艳蕾,阮许平.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0(5):86.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Engineering Marjor Based on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Activity Center——An Example from the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ZENG Hui,XIE Seng-lin,DONG Xiao-qing,CHEN Hong-cai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his report investig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which is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Activity Center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iming to analyze its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It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raining mode has exerted positive effects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academic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rates of graduates,in that it adopts a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hat fits the reality,linking students’knowledge and skills to the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of local enterprises,combin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teachers.Besides,the report also points out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gives suggestions accordingly,such as resource integration,measure adjustment and system perfection.

Student Innovative Activity Center;mod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engineering major

G 642.4

:A

:1007-6883(2016)06-0072-06

责任编辑 朱本华

2016-05-20

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校教学类项目(项目编号:HJG1535).

曾辉(1981-)男,四川宜宾人,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导师制工科专业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