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语境下的劳资关系探析

2016-02-10韩心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资本家资本主义工人

韩心灵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语境下的劳资关系探析

韩心灵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催生了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但是,它使资本和劳动关系更加恶化。资本家通过机器控制工人、加重剥削;工人则奋起反抗,开展了捣毁机器的全面暴力革命。在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时期,劳资关系呈现对抗性和不可调和性。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我国非公企业中构建新型和谐的劳资关系。

机器;资本主义应用;资本;劳动;和谐劳资关系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1]正是机器的发明及在资本主义中的应用,才使得资本家最终战胜封建贵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确立起来。马克思十分重视对机器的研究,他不但关注作为劳动资料的机器的生产作用,更关注在机器大工业背后的资本与劳动地位关系的变化。正如列宁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马克思认为,应该区分机器的应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区别。机器应用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它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这才是问题所在。马克思强调:“机器不是经济范畴,正像拖犁的犍牛不是经济范畴一样。现代运用机器一事是我们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关系之一,但是利用机器的方式和机器本身完全是两回事。”[3]马克思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系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篇著作中,一是《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二是《19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体系和科学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化。”三是《1961-1963经济学手稿》中第三章相对剩余价值中的“机器”部分。马克思的机器应用理论思想深刻、意蕴深邃,本文尝试系统梳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的资本与劳动关系变化,并提出构建我国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议。

一、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缘起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起源于16世纪到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由分工所引起的工具的分化、专门化和简化,是机器发展的工艺和物质前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工厂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产生了机器。”[4]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后期,各类机器相继发明问世,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年代,机器大工业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典型的生产方式,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比它以前所有社会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还要大得多。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在巨大科学技术进步和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为机器发明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数学从简单的常量数学发展到微积分、常微方程等变量数学,给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先进的运算方法。牛顿提出机械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为近代物理的标志,随后创立了热学、电学、电磁学等理论物理学。化学元素的发现、化学试验的广泛开展等,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伴随实验科学的蓬勃兴起,促进了各种实用技术的发明创造,从而为机器的发明使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不同机器的构成,他认为所有的机器都是由三个本质不同的部分组成:一是发动力,二是传动机构,三是工具机。蒸汽机、热力机和电磁机等的发明,解决了动力问题;飞轮、齿轮、杠杠、皮带、转轴、涡轮等的问世,解决了传动问题;代替人手操作的工具如锭子、针、锯、剪刀、锤、梳子等,改进以后就成了工具机。这三部分解决以后,机器的发明水到渠成。马克思还详细考察了磨从古代到19世纪的发展历程,依次经过人力、畜力、水力,船磨、风磨、马车磨,最后是蒸汽磨,证明机器的发明是一个历史的、自然的过程。总之,以工场手工业传承下来的劳动工具为基础,加上科技发明创造的动力、传动、工作机等装置,机器就被发明出来。

(二)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驱使机器的广泛应用

机器发明出来,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应用到生产中去;机器的应用,取决于它能否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一切已有的机器发明,是否减轻了任何人每天的辛劳”,绝不是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对资本家来说,“机器使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对于资本说来,只有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被使用。”[5]在机器大规模使用以前,他们主要靠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提高绝对剩余价值量。但是,工作时间和工人的身体是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绝对剩余价值因此也就受到正常工作日和工人体力恢复的限制。机器的应用,使得生产流程紧凑、工作强度加大、工作效率倍增,减少了雇佣工人的人数,降低了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得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同时,在工作日不改变的前提下,机器的使用可以相应延长绝对劳动时间,从而提高了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这是通过所谓浓缩劳动时间的办法实现的,这时,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更多的劳动,劳动强度提高了。”[6]此外,在利润驱使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国内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场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必须开拓世界市场,在全球各地抢夺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场,于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所有的生产和消费都是世界性的了。因此,资本家要面临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他们要想避免破产倒闭被淘汰的命运,就被迫采用更高生产率的机器。“至于欧洲各国,那末迫使它们使用机器的,是英国在它们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上的竞争。”[7]

(三)资本家为了抵制工人反抗造成的损失而发明和应用机器

工人为了阻止工资的下降,争取减少劳动时间,改善工作环境,获得必要的做人尊严,等等,都必须同资本家进行斗争。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发动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对于工人的反抗,资本家不可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除了军事上的残酷镇压以外,就是经济上的反制——以机器代替工人,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减少雇佣劳动量,削弱和分化工人的抵抗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剩余价值总量。“棉纺业中的走锭纺纱机、梳棉机,取代了手摇并纱机的所谓搓条机,等等,——所有这些机器,都是为了镇压罢工而发明的。”[8]自从机器代替工人以后,工人对资本家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在资本家的收买下,工人阶级加速分化,处于机器大工业环境下的管理层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工人地位相对上升,从事简单操作的基层工人地位不断下降。工人的阶层分化,使得他们很难形成统一的对资本家的斗争阵线。我们看到,20世纪以后,工人斗争再没有出现过向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那样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资本家利用机器成功地削弱了工人的斗争力量。

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当时资本主义正处在自由竞争时期。机器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加快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有利于资本积累。同时,资本的竞争加剧,迫使资本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阶级关系的缓和。机器的使用,排挤了工人,“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9]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持续紧张,甚至爆发了激烈的工人运动。但是,由于资本的强势地位,劳资冲突中最终的受害者还是雇佣工人。“劳动资料扼杀工人。”[10]

(一)加深了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

资本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劳动只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资本家通过资本对工人阶级进行控制和剥削。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工人的技能和手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比较重要,他们可以决定生产质量和效率。在同资本家的谈判中,工人有很大的筹码,因此,工人在生产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这个时期,劳动对资本尚处于形式上的从属关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驱使,资本主义社会普遍使用机器成为必然,于是,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呈现出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的特征。此时,资本对劳动从形式上的从属变关系转变为实质上的从属关系。

在机器大工业中,劳动者的技艺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工人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简单的附件,机器是工人的主角,工人只是机器的辅助者,他已经没有资本同资本家进行讨价还价了。“工厂工人们应当牢牢记住,他们的劳动实际上是一种极低级的熟练劳动;没有一种劳动比它更容易学会,按质量来说比它报酬更高;没有一种劳动能通过对最无经验的人进行短期训练而在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大量地得到。在生产事务中,主人的机器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比工人的劳动和技巧所起的作用重要得多。”[11]当雇佣工人成为劳动过程的一个配角时,资本家个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肆无忌惮,而工人群体则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唯唯诺诺。后者的前途只有一个,那就是等待资本家的驱使和奴役。

(二)扩大了资本的剥削对象和剥削程度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的高强度劳动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当然,男性劳动力是资本家的首选,他们身体比较强壮,能经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要求,身体素质符合资本增值最大化的要求。但是,男性劳动力要养活一家人,所以,他们的工资待遇要求高,资本家选择余地不大。机器被广泛使用以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相对于男性劳动力,使用妇女和儿童更为经济,而且他们的性情温顺、反抗能力差,更易于资本家管理。“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12]这样,机器就成为代替熟练成年劳动力的最有力手段,迫使工人家庭的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毫无例外地成为资本家的直接剥削对象,因而加剧了劳动力过剩,工人对资本家日益丧失了谈判能力。“机器把工人家庭的全体成员都抛到劳动市场上,就把男劳动力的价值分到他全家人身上了。因此,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13]机器驱赶男劳动力而青睐妇女和儿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家使用后者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即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程度。”[14]

(三)提高了劳动强度,损害了工人身心健康

机器的应用并没有减轻工人的辛劳程度,当然,这也不是资本家使用机器的初衷。日夜不停歇的机器,打破了工人劳动的生理限度,它最大限度地迫使工人劳动紧跟机器的运转。机器作为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几乎在它被应用的一切工业领域中,都迫使工人把工作日延长至超过其自然生理界限。马克思指出,机器通过两种方式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一种是提高机器的速度,另一种是扩大同一个工人看管的机器数量,即扩大他的劳动范围。”[15]相比较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工厂中的劳动强度大大加重了,因为高速运转的机器,要求工人更加聚精会神,更加紧张投入。

资本家应用机器永无止境地榨取工人的劳动,单调紧张的劳动对工人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第一,高强度的劳动付出损害健康。机器劳动不但使劳动者的神经系统受到了极大损害,而且使肌肉得不到灵活的运动,它夺去劳动者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就像息息法斯的苦刑一样;劳动的重压,像巨石般一次又一次地落在疲惫不堪的工人身上。”[16]第二,恶劣的工作环境造成的伤害。工人工作场所机器轰鸣,震耳欲聋,灰尘和原材料碎屑到处飞扬,缺少通风设施,空气浑浊不堪、令人窒息,如此等等的恶劣工作环境,在当时比比皆是,严重地损害工人的生理器官。第三,工厂的安全事故造成的伤害。资本家无视工人的生命健康,工厂里没有起码的安全保障措施和清洁卫生条件。根据当时的童工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记录,很多工厂里的事故频发,有些身体被铡掉,有些被机器碾压。受伤者的通常结局,不是被及时救治,而是死亡或终身残疾,而这些死亡或伤害事故,本来只需要花几个先令,安装一些简单的安全装置就可以避免。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造成了劳动异化,而机器的使用,无疑加重了异化劳动,机器已经异化为资本的帮凶。“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7]

(四)致使科技活动依附于资本

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摆脱劳动的异化状态,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马克思对科技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演进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并不为过。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是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贡献要素,它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从而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科学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毕竟摆脱不了生产关系的制约,科技被资本化、被异化了,被资本家利用为控制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18]资本家擅长利用科学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同时科学成为他们迫使科技工作者俯首就范的手段。

资本家通过收买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获得利润,而科学工作者为生活所迫,他们的研究并不是兴趣使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性,其科研活动都要围绕以资本的增殖为中心,因此,并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劳动被贬低为谋生的手段,从长远看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最终科技创造活动演变为纯粹获取物质财富的异化劳动。科学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中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普通体力劳动分离开来,但是,并没有改变科学为资本服务的命运。“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19]“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做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0]

(五)加剧了资本与劳动的冲突

劳动与资本的斗争,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场手工业内部为工资而进行的斗争,但根本不反对机器的存在。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排挤了工人并使工人劳动不断贬值,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赤贫,其地位江河日下。工人把自身的遭遇归结为机器的应用,从而把怨气撒到机器身上。他们到处捣毁机器,并不断开展罢工斗争。18世纪中期,当第一台水力剪毛机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它就被数万名愤怒的失业者焚毁了。以梳理羊毛为生的数以万计的工人向英国议会请愿,要求禁止使用梳毛机。19世纪初期,英国爆发了德鲁运动,蒸汽织机被工场手工业区的雇佣工人大规模破坏。然而,工人的斗争并没有使资本家放弃使用机器,相反,他们看到了机器应用蕴含的对抗工人的力量,以机器应用反抗工人对机器的破坏。“机器不仅是一个极强大的竞争者,随时可以使雇佣工人‘过剩’。它还被资本公开地有意识地宣布为一种和雇佣工人敌对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机器成了镇压工人反抗资本专制的周期性暴动和罢工等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21]“一帮不满分子自以为在旧的分工线上构筑了无法攻破的工事,却发现现代机械战术已把他们的侧翼包围,他们的防御手段已经毫无用处。他们只好无条件投降。”[22]然而,马克思并不认同工人破坏机器的这种斗争形式,他认为工人要学会把使用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工人阶级应该学会揭露和攻击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是攻击机器本身的使用。

三、对我国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启示

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下劳资关系的硏究,对理解分析我国企业存在的劳资关系,从而建立和谐劳资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正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非公经济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新增就业的90%,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本不存在劳资纠纷;而在非公经济条件下,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组织生产,存在一定的剥削行为,必然会存在劳资纠纷问题,这一点我们应该坦然承认。马克思分析的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中存在的劳资问题,在我国非公企业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如,我国非公企业中,资本对劳动的强势地位没有变;工人的劳动报酬偏低、保障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劳动环境差、劳动者身心健康受损的问题在一些行业内还存在;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仍层出不穷,等等。据相关方面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国人民法院受理的有关劳动纠纷案件分别为30.8万件、34.9万件、36.6万件、37.4万件,呈现出持续高发态势。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经济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是,我们要把资本和劳动置于平等的地位去引导非公企业发展,不允许资本凌驾于劳动之上。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宣传引导等方法,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一)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为取向,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短期内,由于资本的逐利行为和强势地位难以改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合法利益的保护力度。只有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让企业和劳动者都分享到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近年来,劳动者的收入呈现较快增长势头,一些企业抱怨工人的工资增长太快,社保支出过高。特别是在经济增速下滑、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抱怨声更甚以往,有些人甚至认为新《劳动合同法》过度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对此,我们应该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当前用工成本上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已经结束,劳动力供不应求。二是工资上涨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学生毕业薪金并没有明显上涨,工资上涨呈现结构性特征。三是工资上涨是对前期劳动力待遇长期过低的补偿和补涨,在此之前,企业的收入增速远高于工人的工资增速。所以,工人工资上涨是合理的,不能把企业利润下降主要归罪于用工成本,应该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二)建立健全国家劳动工作标准,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随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不少企业仍然不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缺乏人性化,不尊重劳动者的做人尊严,不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精神健康,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突出。有些企业工人工作强度大,白班夜班轮班倒,有些节假日也要加班;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冷冰冰的机器进行简单而重复性工作,精神高度紧张;有些工作环境噪音大、有些高温潮湿、有些辐射性强、有些卫生条件差,日复一日的劳动对工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不少工人因此患上严重的职业病而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类似富士康等企业不断发生的跳楼事件,充分说明了工作环境对他们的伤害。由于资本的强势地位,他们不可能自觉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因此,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工作环境、用工制度等。要“从建立健全国家劳动标准制度入手,针对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要督促各类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23]

(三)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劳动者职业的长久发展

我国普通工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些还没有完成基本义务教育就辍学外出打工。他们从事的工作一般是简单的机械性操作,或者是工作环境较差的脏活累活,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是,劳动报酬比较低。一旦失业,由于本身没有一技之长,通常会面临较高的就业转换成本,很难在短期内重新就业,常常陷入低技能——低收入的恶性循环,逐渐成为城市与企业的“边缘人”,不但自身境况难以改变,还会给社会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劳动者在学龄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工作后没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自身的人力资本匮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拉越大。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政府要承当起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的重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在职教育或继续教育等各种形式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使其适应较复杂的工作要求,降低对特定行业的依赖。这样,有利于劳动者职业的长久发展。

(四)消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才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而创新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我们国家急需一大批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高精尖科研人才,在关键部门与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彻底改变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为此,国家要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尊严的生活保障,让科研人员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尊严,使其不为物质利益所困,不要让科研活动异化为单纯的物质追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员能够静下心来潜心搞研究,充分自由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和潜力。这样,才能收获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自主创新成果。参考资料:

[1][4][5][9][10][11][12][13][14][15][16][21][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7、426、451、495、497、487、453、454、455、474、486、501、502.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1.

[6][8][18][19][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4、300、185、357、35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23]刘绍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01).

责任编辑:刘建文

F244

A

1671-2994(2016)05-0017-05

2016-06-13

韩心灵(1975-),男,安徽萧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博士研究生;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资本家资本主义工人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基层关工人的梦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