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综述

2016-02-10张强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张强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综述

张强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最为关键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近些年来,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其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研讨,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奉行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1]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键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保持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强大战略定力,有效批判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近年来,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2]作为整体概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揭示的是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现实价值

1.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170多年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其是科学的理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经历了逐步中国化的过程。许华卿认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一环。“就毛泽东思想生成视阈来看,突出表现为牢牢把握‘阶级立场与民族立场、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阶级分析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三对矛盾关系,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遵循。”[3]

2.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有所弱化的问题,白显良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最根本的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活的灵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具体而明确地把握其具体内容,避免形式化、口号化、标签化的实践倾向;要确立整体意识和整体性思维,系统而全面地坚持,避免单一化、片面化、割裂化的做法;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避免教条化、本本化、经验化的做法。”[4]

3.对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引领意义。意识形态是当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较量,反映了不同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差异和对立。傅吉奎认为,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并超越了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观,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分析工具,从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中寻找意识形态问题的真相,形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观念反映,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领域没有超阶级的“普世价值”,国家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和实体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准确把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充分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面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5]

4.对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6]储著源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立场上根本一致,观点上一脉相承,方法上推陈出新。“两者在整体上呈现出历史逻辑关系的高度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结晶,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形态,后者是前者的基石、核心和灵魂,同步发展、协同创新、高度统一、契合交融是两者的共存逻辑。”[7]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从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构成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重要维度。余斌、程恩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基石、观点是核心、方法是灵魂,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忽视其一致性表现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存在的问题。越是具有科学性的观点和方法,就越是能准确地体现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的正确立场,反之则非。方法越是正确,观点就越是正确和深刻,也就越是能体现正确的立场。在阶级社会和阶级世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8]杨卫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前提是坚持人民立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积累经验,提高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互支撑、辩证统一,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就没有正确方向,也就没有正确的方法,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9]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陶蕾韬认为,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理解、分析当代中国的问题,才能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来说,“深刻理解实践的时代标准、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是理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要前提与基础。”[10]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变化的形势不断调整策略。二是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的境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立足点,由物质利益、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所决定。“一个思想体系所持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虽然具有紧密联系与不可分割的性质,但相对于观点与方法而言,立场具有更为核心的性质。”“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来说,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立场,而在于持有什么样的立场,以及是否勇于承认与公开自己的立场。”[11]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之基本内涵研究

1.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科学内涵。任何思想体系都有明确的立场,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代表的是“整个运动的利益”和“运动的未来。”“消灭私有制”无疑是马克思主义者致力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最为明确的理论表达。刘志明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奋斗应该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是,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无产阶级’无疑是包括其他以劳动而非剥削为生的阶级、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核心部分,它最大公无私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其根本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12]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身获得最终、最彻底的解放。白显良认为,马克思主义立场可以归纳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坚持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植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和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价值立场。[13]

2.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多重意蕴。辛世俊认为,作为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多重视角。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立场也具有多重意蕴。只有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才能完成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只有坚定地站在全人类利益的立场上,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才能坚持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只有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上,才能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理论支持,不断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表明,立场问题属于根本问题,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对于立场问题的认识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所深化。[14]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研究

1.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指出:“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15]“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16]可以说,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争论是对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重大考验。侯惠勤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要求在政治实践中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具体到当代中国,就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理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关乎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归结起来,从历史叙述看,阶级斗争是科学分析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根本性话语;从当今现实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必须内外有别;从我国实际的运用看,必须着眼于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7]

2.警惕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的颠覆与消解。朱荣英认为,当前种种错误思潮正在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进行非法解构,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与政治指向,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质,搭建起某种无阶级、无立场、差异性、非中心的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积极拓展和未来走向,要想使之批判有所指、期许有所望、探寻有所归、研究有所获,当然需要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内在痼疾与形上迷思,但更需严正拒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非法侵入与蓄意颠覆。”[18]

3.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的科学性与进步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运动之条件、进程和结果的理论,是在为无产阶级代言。林剑认为,科学评价某一阶级,并不在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而在于这个阶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否具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未来依赖于私有财产的扬弃与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代言,实质上也是在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在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这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根本基点与理论坐标。”[19]无视或否认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就会被误解。余斌、程恩富认为,尽管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仍然强调立场的进步性,主张“站在进步的立场上来反对工人的反动欲望及其偏见。”[2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需要与科学性以及劳动人民的长期根本利益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体现。”[21]梁晓宇认为,“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根本立场。”[22]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直接为革命性服务,其价值指向在于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而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理论。

(三)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1.理论研究必须始终坚持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当代中国的理论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历史发展进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习近平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23]这就意味着,理论研究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洞学问,而是对特定时代实际问题的理论描述,对一定群体利益诉求的理论回应。田鹏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只有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力点,才是科学的、客观的认识。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4]世界上并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违背群众观点,偏离人民立场,本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否定。

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立场缺失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无视当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打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旗号刻意歪曲、贬低马克思主义。陈学明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立场、利益的相互冲突,缺乏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无法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不愿意正视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其中最明显的有两条:第一,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一种‘启蒙主义’,似乎马克思只是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没有区别地传递‘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扯到一起,似乎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一样回避社会制度、回避资本逻辑,把人类的苦难只是归结为抽象的理性之类。”[25]要改变这样的曲解,不是简单地改变其研究方法就能做到,问题的关键在于端正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观点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26]马克思主义观点具有不同的层次,处于最高层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世界观。处于第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的一些具体观点,则属于第三或第四层次。每一个不同层次的观点,要说明的问题及其适用范围均有区别。马克思主义观点与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上往往存在根本差异。[27]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相关问题研究

1.牢牢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基本要求。余斌、程恩富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首先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程,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经典著作,掌握领会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真本领。同时,要善于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较量中,准确而有效的表达非常重要。[28]白显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最基本的在于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和“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以及以人为本的观点。[29]

2.切实厘清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教条主义话语的区别。针对当前理论教学和研究中,将某些教条主义话语当作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现象,陈锡喜认为,可以从“‘马克思没说过什么,说过什么,反对过什么’,‘这一教条主义话语的来源是什么’,‘这一话语带来的理论和实践的困境是什么’等三个方面,厘清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30]根据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的现实情况,需要对三个被当作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常识性问题”进行“正本清源”。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以“物质决定意识”为逻辑起点而演绎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辩证唯物主义推演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五种社会形态线性的依次更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澄清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清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教条主义独断论话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性工作。

3.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周新城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经济活动虽然从表面上看充满了偶然性,但实际上存在由其经济条件决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客观规律性,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就不能任意改变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至于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分配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研究和解决。既要坚持《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观点,也要对“公有制”与“私有制”进行区别分析,从而进一步厘清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公平和效率等问题。[31]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研究

1.基于实践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深层反思。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非常关键的范式转换,其实质就是“从实践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就是“从实践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并基于实践的观点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层反思。孙正聿认为,“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为哲学基本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阐释创建了“现代唯物主义。”“只有‘从实践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从而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32]

2.以实践观点为原则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丰子义认为,第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逻辑起点,也是统合物质世界与人类发展、自然界与社会、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基本主线,更是观照现实世界和把握哲学问题的思维范式,完全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第二,“要想真正实现实践观点的建构性作用,首要的就是将实践观点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内在线索,这样才能体现出实践观点的基础性地位和总体性功能。”“要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中充分实现实践观点的建构性作用,必须确立一个理论前提,即将实践观点视为一种哲学范式和理论态度,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哲学观点和原理。”[33]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践观点内在贯穿于哲学教学体系的始终。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研究

1.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和群众观点的新发展。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郭淑颖、王平认为,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领导人系统论述了群众地位、群众结构、群众工作、群众创造历史的形态以及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和群众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群众意愿、群众评判和人民幸福的群众主导观;工人阶级领导、‘三农’发展和工农关系为主体的群众结构观;以基层和困难群众为着力点的群众工作观;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的群众创造观;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统一的群众利益观。[34]

2.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针对当前大众媒介宣传在历史观方面的偏差,艾四林认为,考察历史不能只看表象,而应深入到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研究,得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即“群众史观”。马克思从“实践”、“生产活动”、“现实的人”等因素出发探寻历史的主体,最终发现了广大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群众。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有着一致的逻辑,从唯物史观到群众史观一脉相承。这不仅是历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而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35]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6]余斌、程恩富认为,马克思主义方法存在层次之分。“应当说,唯物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方法,它处于方法论体系的最高层次。就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国际关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来说,除了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之外,还有本学科的第二或第三层次的方法论。”[37]当然,这些具体方法都要受制于唯物辩证法,有的本身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扩展和延伸。丁耘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被广大民众认可接受,主要因为它是真理,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相对于立场和观点,方法最为重要,立场蕴藏在方法之中,观点则是方法的结论。[38]

(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研究

1.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特点,唐正东认为,可以将其概括为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把支配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深入地揭示和把握了上述这些基本规律,并把它融入了自身的方法论之中。”[3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堪称准确把握和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般特点和基本规律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2.科学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无疑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荣长海认为,科学体系、政治理论、思想方法、文化遗产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四重境界,其中,思想方法是最重要且最具长远影响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思维方法的改变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所起的某种决定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方法具有普遍价值和长远意义,能够超越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十分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巨大作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40]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研究

1.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彰显其方法论价值。孙亮认为,反观近30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其理论思维大致存在“批判传统教科书”与“坚守存在论变革”两大“教条”。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存在较大差距,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要克服这种极端“学术化”的困境,应以“化理论为方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模式的创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这就需要“研究者自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规律、思考原则、价值旨趣,并综合融化为研究主体的‘思维的潜在结构’,把握理解现实之道,并以此来还治现实。”[41]徐俊忠认为,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现实的情况。马克思主义正日益沦为“书斋里的学问”和“沙龙里的谈资”,有被“边缘化”的隐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而不是教条,才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道”;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特定价值立场又基于特定理论观点的方法论;相关学术研究需要努力实现由“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的转变。[42]

2.进一步厘清基于实践观点的方法论原则。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实践观点的深入发掘,越来越多的探讨关注于以实践为原则,从现实本身出发来把握哲学问题。丰子义认为,由实践观点生发出来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体现在:从“关系”的观点而非“实体”的观点去把握现实世界;从“生成论”的角度而非“预成论”的角度去把握现实世界;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视角去把握现实世界。[43]

(三)阶级分析方法相关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正确运用的基本方法。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出现的“阶级消失论”、“阶级斗争熄灭论”、“阶级分析方法失效论”,李崇富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正确而适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这是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和客观原因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坚持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44]侯惠勤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仍不可替代。“实际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并不是用它‘分析一切,观察一切’,而是用它来分析那些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分析那些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根本性问题。”[45]具体而言,在根本制度上不能放弃阶级分析;在道路问题上不能放弃阶级分析;在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问题上不能放弃阶级分析;在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上不能放弃阶级分析。

2.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复杂政治现象的指导性线索。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在总体上仍然由阶级关系所建构,阶级的分化、冲突与斗争依然是世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辉、张俭松认为,“‘颜色革命’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其目的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是阶级斗争的当代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过时论’既缺乏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体把握,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现实。”[46]商孝才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人们观察和分析国内外一切重大政治问题的“基本线索”。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依法治国、依法理政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各种错误思潮日趋泛滥的情况下,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淡化无产阶级政治”的思想观念和方法。[47]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具体运用研究

1.马克思主义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结合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展开的争论,颜鹏飞、刘会闯认为,需要对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进行深入解读,其中包括“思想总体”再现“具体总体”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方法,以及关于中介范畴、中介环节和中介运动的理论。[48]方建国认为,应当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在实践中应用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基本原则的必然结果。”[49]

2.马克思主义方法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孟耕合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文化自觉研究中被遮蔽的方法”,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辨析文化现象中的若干辩证关系。“以辩证思维来看,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和文化等形而上学思维下的二元对立关系被克服了。辩证思维方式不但适用于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也适用于对文化自身的考量。反思当前文化建设的偏颇,文化自觉应实现从宏观指导到微观引导、从文化观念到文化实践的两个转向。”[50]

3.马克思主义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历史研究的混乱与随意,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替代。沙健孙认为,应重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不断强化其对于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唯物史观指明了科学的历史研究的方向与方法,但并非构造体系的杠杆,也不是裁剪历史事实的公式。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可以为科学地继承、借鉴、吸纳、融化中外史学理论与方法中的有益成分指明方向、开辟道路。[51]

4.马克思主义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罗剑明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学研究上的革命性变革,就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体运用,需要把了解现实的人的存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把掌握人的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核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根本目标。[52]参考文献:

[1][6][26]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

[2][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许华卿.从毛泽东思想生成视阈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9).

[4][13][29]白显良.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

[5]傅吉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意识形态问题[N].解放军报,2013-11-05.

[7]储著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一致性[J].学术探索,2014(03).

[8][21][27][28][37]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9][25][38]杨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发展逻辑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4).

[10]陶蕾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解析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N].光明日报,2014-02-12.

[11][19]林剑.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J].学术月刊,2013(01).

[12]刘志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以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为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14(01).

[14]辛世俊.试论马克思主义立场问题的多重意蕴[J].学习论坛,2014(06).

[1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1.

[1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17][45]侯惠勤.坚守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不动摇[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3).

[18]朱荣英.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思想境遇与方法自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20][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8、691.

[22]梁晓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及其弘扬[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1).

[24]田鹏颖.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人民立场[J].理论界,2016(06).

[30]陈锡喜.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话语还是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辨析[J].探索与争鸣,2014(09).

[31]周新城.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看中国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2).

[32]孙正聿.从实践的观点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15(11).

[33][43]丰子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建构原则的实践观点再析[J].哲学动态,2013(12).

[34]郭淑颖,王平.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若干重要观点的新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35]艾四林.树立群众观点 贯彻群众路线[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39]唐正东.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一般特点和基本规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40]荣长海.马克思主义的四重境界:科学体系、政治理论、思想方法、文化遗产[J].理论学刊,2013(10).

[41]孙亮.从“学院化致思”到“化理论为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2]徐俊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省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8.

[44]李崇富.社会科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不能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10.

[46]唐辉,张俭松.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过时论”的批判性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4).

[47]商孝才.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依法治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2).

[48]颜鹏飞,刘会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新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

[49]方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

[50]孟耕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文化自觉研究中被遮蔽的方法[J].学术交流,2014(11).

[51]沙健孙.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

[52]罗剑明.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方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06).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11

A

1671-2994(2016)05-0005-07

2016-09-02

张 强(1979-),男,山西太原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研究》(14BZX01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信仰坚守问题研究》(13MLD01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