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及辩证特征探析

2016-02-10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经济带铁路系统

徐 田



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及辩证特征探析

徐田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作为“突破口”的铁路整顿,在1975年全面整顿过程中取得极大成功,开创了铁路运输工作的新局面。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彰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客观性”、“善于抓住主次矛盾的能动性”、“注重整体局部关系的协调性”、“分清矛盾主次方面的科学性”以及“践行人民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等辩证特征。梳理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探析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的辩证特征,对继承发展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1975年;铁路建设思想;辩证特征;方法论

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全面整顿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力量合力的结果。它促进了历史转折的向前推进,是拨乱反正、改革弊病的有效试验,更是搞好国民经济的重大尝试。应该说,1975年的全面整顿,有其特殊的辉煌性,邓小平对这一时期的全面整顿评价说:“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1]作为各方面整顿的突破口,铁路整顿承担起了“先行官”的重要角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创了铁路运输工作的新局面,推动了其他战线的大整顿,对搞好我国国民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邓小平领导铁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而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铁路更是问题突显:铁路调度工作程序失调、铁路工作基础管理无序、铁路生产运输工作受阻中断、铁路系统制度规章失效、列车到站正点率急速下降,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阻碍与影响。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邓小平根据中央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变铁路运输工作的落后面貌。

(一)针对实际,制定纲领文件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深刻感知要搞好国民经济、保障国计民生,必须把突出的薄弱环节:铁路整顿作为领导全面整顿的重要聚焦点。邓小平敏锐地指出:“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2]1975年2月,邓小平召见刚上任不久的铁道部长万里,认真听取了铁道部工作汇报,表达了改变铁路落后面貌,加强铁路运输工作的愿望,指示要铁道部负起责任,为中共中央草拟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

197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经全国工业书记会议讨论、修改后正式下发。《决定》指出,我国铁路运输工作的问题是“一个突出”(铁路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和“两个不适应”(铁路运输不适应我国工农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加强战备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决定》强调了铁路运输工作安定团结方针、整顿铁路运输工作秩序、改进铁路运输工作管理体制以及建立铁路运输工作岗位责任制等重要内容。

邓小平不仅要求铁路系统把《决定》作为其进行工作整顿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而且号召对《决定》精神的贯彻与落实要做到铁路系统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的“家喻户晓”。[3]实践证明,《决定》为指导我国铁路系统进行有效整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为改变我国铁路系统落后面貌,实现铁路运输工作好转起到极大作用。

(二)重点切入,抓住整顿典型

当时,铁路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而在这一薄弱环节中,又出现了问题突出的典型路段。1975年3月,铁道部决定抓住典型,向问题严重的单位派出工作组。长期以来,徐州铁路运输堵塞不畅,铁路运输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徐州成为铁路整顿的突出典型。1975年3月9日,受邓小平委派,铁道部长万里到达徐州。针对徐州铁路系统派性强、管理乱、矛盾多等一系列问题,万里召开万人动员大会,宣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形成解决问题的政治氛围,增强干部群众信心。万里明确指出:“徐州分局的问题主要是派性严重。”[4]毫无疑问,铁路系统的派性问题在政治上以及在经济上的影响都极为恶劣。反对铁路系统派性问题,是铁路整顿的关键性部分之一,万里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安定了徐州铁路系统的局面。与此同时,万里抓紧落实党的政策,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措施,化解干群矛盾,整顿各级领导班子等。

通过对铁路系统关键性问题——派性问题进行整治,改观了徐州铁路分局的混乱面貌,扭转了徐州铁路分局的运输颓势。邓小平对铁道部长万里重点切入徐州铁路分局关键性问题的做法表示肯定,对万里提出的“畅通无阻,四通八达,安全正点,当好先行”[5]的铁路工作总目标表示赞赏,为以点带面解决我国铁路系统问题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统一指挥,加强集中管理

面对铁路系统运输中断、各自为战、调度失灵、秩序混乱的实际状况,邓小平把加强铁路系统集中统一管理,建立铁路系统制度章程,明晰铁路系统组织性与纪律性作为解决铁路系统问题的重要办法。邓小平明确要求各地方党委、政府与铁路部门“加强协作,采取一致的步调,”[6]有效支持铁道部门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扭转铁路系统无序、混乱的局面。

在邓小平“规章制度一定要健全和恢复,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7]重要指示的指引下,铁道部严格各项管理,加强组织纪律,坚持统一指挥、集中管理的原则,逐渐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恢复和健全,建立完善铁路系统工作岗位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制、系统设备维修管理制等相关制度规章,从而使我国铁路工作系统运营有了规章框架,提高了铁路工作系统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

(四)反对派性,配好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的整顿是铁路系统整顿的重点步骤,而“派性”问题又是整顿铁路系统领导班子的关键节点。邓小平尖锐提出了铁路系统“派性”问题与地方“派性”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邓小平认为:“铁路系统里闹派性的人同地方上闹派性的人是有联系的,反对派性,要把他们之间的联系切断。”[8]为此,闹派性的头头被调离了原工作单位,切断了派性头头与地方和原单位的联系,逐步解决了铁路系统“派性”的顽疾。

与此同时,铁道部深入贯彻邓小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配好领导班子,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反对“派性”的关键,解决领导班子的“软、懒、散”问题。在铁道部与铁路局之间以及各铁路局之间调换领导干部,进一步解决郑州、徐州、南昌、兰州、柳州、太原等单位的领导班子问题。经过批判派性,充实领导班子,使得重要铁路枢纽的运输状况明显好转,京广、陇海、浙赣等主要铁路干线畅通无阻。

二、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辩证特征的彰显

1975年,铁路运输成了影响全局的突出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各行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木桶短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铁路整顿成为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全面整顿的“突破口”。邓小平领导我国铁路整顿的重要举措,扭转了铁路系统的严峻形势,开创了铁路工作的新局面,彰显了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的辩证特征。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客观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邓小平在领导铁路整顿的过程中,没有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而是具体地分析中国铁路的实际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扭转铁路系统的混乱局面。当时,我国铁路工作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铁路系统的规章制度被砸烂,铁路不但没有成为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反而成为了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木桶短板”。邓小平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铁路系统作为领导全面整顿的“突破口”,制定铁路整顿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建立起铁路整顿的规章制度。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站在时代的前沿,从中国国情出发领导具有全局性的各项整顿,践行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二)善于抓住主次矛盾的能动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我们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9]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起主导作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牵住事物发展的“牛鼻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主要矛盾解决了,并不是说次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并不意味着次要矛盾可以弃之不理,否则,次要矛盾同样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主要矛盾,影响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邓小平领导铁路整顿,注重对主次矛盾的把握,区分轻重缓急,能动性地抓住了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重点切入铁路整顿的要害部门和重要路段,以典型示范的方法解决铁路系统中的症结问题。在整个铁路系统中,出现了“五州(郑州、徐州、锦州、兰州和柳州) 猖狂乱中华”[10]的典型问题路段,而在这“五州”中,尤以徐州最甚。徐州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出现了内部派性强、管理制度乱、干群矛盾多等十分严重的问题。主要矛盾不加以解决,铁路整顿就很难开展,铁路工作新局面就难以打开。邓小平抓住徐州铁路段这一主要矛盾,指导铁道部部长万里到徐州狠抓典型性突出问题,重点切入,以点带面,努力消除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不良影响,为其他路段开展有效整顿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注重整体局部关系的系统性

整体与局部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相互关联度的一对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主张,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变化的。注重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就是要着眼全局、运筹帷幄,同时要搞好局部、抓住关键。

铁路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各自为战,步调不一,就会导致铁路运输衔接中断,阻碍铁路系统的通达度,进而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领导铁路整顿过程中,邓小平既认识到铁路整顿对于全面整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认识到铁路系统内部各自为战、调度失灵等严重问题。邓小平强调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使局部融入整体,最终发挥整体的最优效应。第一,铁路整顿对于全面整顿来讲,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铁路整顿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全面整顿的成效大小。邓小平对全面整顿这一整体有着宏观的把握,又把思维指向铁路整顿这一“重点性局部”,实现局部对整体的重要意义。第二,铁路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包含着各个局部要素;局部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铁路整顿的效果。邓小平主张对铁路整顿进行通盘考虑,铁道部统一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调度,并发挥各个地方铁路局及各个铁路段的积极性。这样,既能发挥好整体的统领作用,又能发挥好局部的能动作用,达到铁路整顿的最优化。

(四)分清矛盾主次方面的科学性

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一定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倘若不能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陷入疲于应付的困境,从而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失去有效控制。

在领导铁路整顿过程中,邓小平不是事无巨细地“一把抓”,而是分析铁路整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性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11]“抓头头,抓方针”,就是抓关键、管大事。铁路系统中的“派性”问题,是铁路整顿的关键性问题,邓小平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核心问题,着重解决铁路系统中的派性问题,铲除派性头头生存的土壤,改变铁路系统领导班子软弱无力、形同散沙的状况;加强铁路系统各级组织建设,充实领导班子,健全组织纪律,为铁路整顿提供组织保障。当然,邓小平同时注意到铁路系统中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强调铁路整顿的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和配套性,既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结合,使铁路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践行人民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依靠群众,践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体现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一致性。

邓小平在领导铁路整顿乃至全面整顿过程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主张采取“广泛发动群众,集中群众智慧,真正依靠群众”的方法进行。当时,“文革”动乱已持续九年,人民的低水平生活,全国各族人民久乱思国安。邓小平深知人民群众祈盼好日子的强烈心愿,从铁路整顿开始,采取了一竿子到底,直接诉诸群众的办法;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建立规章制度,充分汲取群众智慧,依靠群众进行和完成;批判铁路系统的派性,调整铁路领导班子,同样需要充分依靠群众。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对于派性,还要号召群众、发动群众起来共同反对。所以治那种人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同他们斗,而且要有一个声势,不能冷冷清清。”[12]邓小平深知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自觉践行人民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对铁路工作进行系统整顿。江泽民指出:“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荣辱于不顾……这一次整顿实质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反映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愿望……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13]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为我国铁路系统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奠定了广泛群众基础。

三、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的辩证特征,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运用与发展。铁路建设是邓小平主持领导1975年各方面整顿的突破口,是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首先尝试。铁路建设在“文革”动乱时期开创了难得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安定团结的信心。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彰显的辩证特征,对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以及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具有方法论意义。

(一)继承发扬邓小平的方法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动性。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邓小平在中国改革与建设时期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丰富与发展。邓小平没有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及方法论的著作,但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素养,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方法论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党建问题。

2.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科学性。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蕴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联系与发展、照辩证法办事、发展生产力和践行群众路线等辩证法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又具有独特的理论风格。继承发扬邓小平理论,不能奢求它为我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地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

3.明晰前因后果,抓住事物发展的关联性。继承发扬邓小平理论,需要我们学习、掌握邓小平唯物主义辩证法及方法论,认真研读邓小平理论著作,仔细研究邓小平的实践活动,深入思考邓小平得出科学结论的前因后果,感知他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明晰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进而指导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够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科学的继承和发扬。

(二)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

1.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中的唯物辩证法,是立足于我国全面整顿重要时期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化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4]社会发展是多主体、宽层次、广范围的。其中,各个主体、各个层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势必需要改革的多领域性、多内容性、多层次性和多系统性。全面改革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长远与当前等各方面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论为遵循。

2.突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邓小平在领导全面整顿过程中,把铁路系统作为重要领域进行突破,与此同时,把配好领导班子作为铁路系统整顿的关键环节来抓。不难看出,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既突出了重点领域,同时抓住了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是多元的,领域是宽泛的,那么,什么才是重点?如何才能做到“围绕重点”?如何能够持续“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经济体制改革,既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作出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对社会各阶层、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再次调整,“它是决定和建立相应上层建筑的基础”。[15]要持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党和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以及人民“智慧的手”有机融合,破除障碍性要素的制约,释放发展性要素的活力,调动主体性要素的积极性。

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实践的日益深入,推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是永无止境的,社会发展同样是永无止境的。当前,我国的改革已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不进则退。只有深入推进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主体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体现为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体现为执政者的为民情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彰显,需要践行群众路线、激发群众智慧以及回应群众期待。邓小平在权衡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与铁路整顿的相互关系时,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在具体分析各个铁路局(段)突出问题时,充分听取铁路职工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邓小平在领导铁路整顿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进铁路系统整顿。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没有现成经验或模式可供借鉴的开创性事业,需要以国情为依据,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权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更需要践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三)系统布局,切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

1.战略谋划,描绘发展蓝图。邓小平提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16]邓小平在领导铁路整顿过程中,从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打开了四个现代化的突破口。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中彰显的战略性、全局性、整体性等辨证性特征,同样适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向世界人民阐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7]的蓝图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以线带片,辐射周边,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构筑一个充满生机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基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谋划,是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互通的桥梁,更是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福祉的纽带。

2.互联互通,融合协调跟进。邓小平不仅领导铁路整顿,同时关注钢铁、国防、军队、教育等领域的整顿,力求实现各领域整顿协调推进。邓小平指出:“铁路一通,就暴露出冶金、电力等各行业的问题。各部都要自己打算打算,怎样工作,怎样解决老大难问题。”[18]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注重各行业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全面落实具有指导意义。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省份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河南、湖北等省份开通了直达欧洲的“郑新欧快铁”和“汉欧快铁”等铁路干线;四川、重庆等省市借助“成渝铁路经济带”,[19]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的衔接,成都到波兰的“蓉欧快铁”以及重庆到德国的“渝新欧快铁”等一批班列运营起来,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升级版”。

3.交流合作,激活优势潜力。邓小平铁路建设思想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注重系统各个部分、各个结构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注重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协调性,既要重视对外合作交流,更要注重各个省份之间的内部合作。第一,要具体分析沿线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优势与劣势,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二,要加强重要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第三,要充分调动沿线新兴经济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激活内陆及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真正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走廊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5.

[3][6][7][8][1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5、6、6、70、9.

[4]万里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5][10]孙连捷.邓小平与中国铁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234、210.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1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30.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2.

[15]张有恒.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06).

[16]曹普,屠春友.邓小平的领导艺术[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163.

[17]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

[18]程中原,夏杏珍.邓小平与一九七五年整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5.

[19]徐田,付东东.邓小平成渝铁路经济带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03).

责任编辑:许如江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2-0023-05

收稿日期:2016-01-29

作者简介:徐田(1989-),男,河北唐山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和邓小平故里管理局邓小平研究中心2015年度立项课题《邓小平与新中国铁路事业》(DXPZX20151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经济带铁路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