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利与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新亮点——中国国际共运史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2-10杨根乔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杨根乔(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230051)
二战胜利与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新亮点——中国国际共运史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根乔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2015年10月15—17日,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与宁夏理工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宁夏理工学院举行。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近1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研究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王学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黄百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李景治,中央党校教授胡振良,中央编译局马研部主任、研究员季正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巡视员贾捷频,石嘴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薛文斌,宁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赵春光等领导出席研讨会。宁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赵春光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研究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王学东主持开幕式。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二战胜利与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新亮点”,共收到论文42篇。研讨会采用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就“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特点”、“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亮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先后有27位代表在大会发言。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与会专家认为,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各种社会主义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郭春生教授认为,法西斯主义是因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而产生的毒瘤,它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敌人。在人类和平的重大威胁面前,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两支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并且和自由主义政党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政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二战期间共产国际政策的演变。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万杰副教授从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视角,较全面地考察了共产国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至1941年间)政策演变的过程。共产国际的政策在1935年七大实现转变后,于贯彻过程中也发生了曲折变化。二战爆发前后,共产国际执行的政策仍是坚持七大确定的反法西斯方针。从1939年9月中旬到苏德战争爆发,共产国际追随苏联,政策迅速逆转,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犯了错误,注重抨击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季米特洛夫直接推动了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向错误立场转变,给许多国家尤其欧洲各国共产党造成重大损失。法国沦陷后,共产国际的立场开始强调反对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季米特洛夫领导共产国际较迅速地修正错误方针,回归反法西斯政策,为推动建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3.二战后的现实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光明教授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都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也是彻底的向不同方向的发展。所谓现实社会主义是指苏联及卫星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二战后,社会主义从苏联发展到东欧,形成社会主义阵营,有很大发展,由于大力促进工业化发展,一度欣欣向荣。但由于内在矛盾的积累,在20世纪80-90年代归于失败,所以二战后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变异。从苏联看,苏联社会主义核心是集权的国家社会主义,它以政党领导为中心,广泛集中所有资源发展现代化,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是有区别的,也不可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因为没有工人群众的充分发动和发展,重权力的独占,必然产生权力的腐败,失败是必然的。所以,二战后苏联东欧现实社会主义发展得越快崩溃得也就越快。其历史价值不是超越资本主义,而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处于落后国家高速发展工业化阶段,也是与资本主义并存发展的阶段。当前,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要通过反省和反思达到对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与会代表认为,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独立自主的矛盾不断,苏南、苏保、苏波、苏匈矛盾,苏中矛盾相继凸显,直到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20世纪80-90年代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是一个重大挫折,又是步入新的探索、健康发展时期的一个转折点,各国共产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摆脱了照搬经典和既有模式的束缚,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1.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体情况与主要特点。与会专家认为,在当前困难环境下,仍有约120个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些共产党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共产党四个地区、四种类型,他们的任务和道路各不相同:长期执政的5国共产党(中、古、越、朝、老)在探索中各自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前苏东地区共产党力量衰退、发展困难;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继续在困难中探索;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共产党力量普遍下降。从总体看,较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时,其发展态势与总体境况已有很大变化,呈现出在反思中调整、在复苏中再兴的趋势,表现出多样化、多元化以及鲜明的地域特点。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姜述贤研究员认为,这些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制定了分阶段争取社会主义的方针,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灵活运用议会内外斗争形式等方面积累了新的经验。在合法斗争中,不少国家共产党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有的还在某些地区甚至在中央政府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如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一度通过议会斗争上台执政。这些国家共产党通过议会斗争执政,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人民权益,以及对国家政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不能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更。在资本主义面临经济、社会、政治危机之际,这几个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下台的事实,说明不掌控军队、无法修改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宪法,执政权随时都会更替。因此,我们要客观评价这种通过议会斗争上台执政的现象,不能将其过高估计为社会主义运动复兴;也不能因失去执政地位而否定他们的成就。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评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要看其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2.东南亚、南亚社会主义运动情况。(1)东南亚越南、老挝社会主义发展状况。中央编译局马研部主任季正聚研究员在大会发言中谈了对这两国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从老挝看,佛教影响深远,生活节奏慢,在中国与越南之间取平衡,现代化的建筑都是中国援助的;社会治安较好,总体经济较落后,没有远大的发展目标。这主要缘于宗教、位于热带地区人少物少,以及国家战略政策等原因。越南,国土面积狭长、道路较窄;美、法、中、苏对越南都有影响;胡志明地位很高,其思想影响较大,全国常见胡志明塑像;越南发展充满活力;北、中、南部各具代表性,南方较发达;对中国的态度感情上是复杂的,一方面很重视中国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去中国化”现象严重,对中国问题很敏感;社会管理较松散,网络没有管理,随时可看、随时登录;越南是活跃的,理论研讨激烈,党内民主社会化倾向严重。总之,越南一方面关注中国,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标新立异(改头换面下的)。对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的提法、与西方的差别等问题很关注。(2)南亚地区毛主义共产党力量不断增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群副教授认为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自1949年兴起以来,经过66年的发展演进,已经由一个弱小的左翼运动发展成为尼泊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势力。在1994年11月15日举行的尼泊尔议会中期选举中,尼共(联合马列) 获88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组建一党少数派政府,开创了共产党上台执政的先河。1997年3 月10日,尼共(联合马列)与民族民主党、亲善党组成三党联合政府。进入21世纪之后,经过不断努力尼联共(毛)、尼共(联合马列)成为第一和第三大党。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尼联共(毛)与尼共(联合马列)各组建了两届政府。在2013年11 月19日尼泊尔举行第二届制宪会议选举,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尼共(联合马列)还与大会党组建了联合政府。可以说,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不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尼泊尔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和进步力量,而且也成为苏东剧变后仍处于低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亮点。但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诸如尼共(联合马列)和尼联共(毛)的对立、意识形态退化、宗派主义等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发达国家共产党和左翼政党情况。(1)法共:由兴盛到衰微。河北体育学院思政部李宝江博士认为法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影响相对较大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也是目前欧洲各国中党员人数最多的共产主义政党。在其九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过在本国议会中第一大党的辉煌,但是如今却衰落为一个在法国政坛中难以发挥较大作用的边缘性政党。他以选举业绩和党员数量作为研究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审视法共由兴盛到衰微的发展历程,并对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作了探讨。从法共选举业绩看,法共在二战结束至今,与其他政党相比较,无论是议会选举、总统选举,还是欧洲议会议员实行直接选举,法共受法国选民认可程度与在议会中的话语权都在逐步下降,处于日趋边缘化的状态。从法共党员人数看,法共在成立之初约有党员13万人,此后几经起伏涨跌,在二战结束初期达到顶峰90余万人后,又在近些年重新回归到了13余万人。以上结果,究其原因:一是二战结束后的主动让权,限制了力量的扩大。二是亲苏的政策取向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三是左右翼的排斥挤压了生存空间。四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缩减了党的阶级基础。五是自身建设不足影响党的活力和号召力。(2)美共:新旧变奏。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管学院刘雅贤副教授认为,2014年6月13-15日,美国共产党第30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召开,美共党员代表、嘉宾、盟友、美共的青年团员代表以及国际嘉宾等375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基调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成熟的、有战斗力的群众性政党”。大会宣言是“民众和自然高于利润——助建一种能变革美国的运动”。本次大会,美共在党主席、党的战略、党建基调等方面实现了新旧变奏。即美共选出了自己的新主席约翰·巴切特尔取代了前主席萨姆·韦伯,还选出了领导层的其他新成员:5名副主席(其中3名女性)、1名财政部长(女性)、1名宣传部长;美共以低薪运动为切入点,促进劳工运动的复兴与壮大;美共提出今后要把自身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成熟的、有战斗力的、群众性的政党”。(3)加拿大新民主党选举。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赵婷认为,加拿大新民主党是加拿大政坛上重要的政治力量。它成立于1961年,前身是1933年在萨斯喀彻温省由伍兹沃斯仿效英国工党创建的“集体联盟联合会”。该党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在政治上属于左翼政党。目前该党力量分布于加拿大中部、西部和大西洋沿岸省份。2011年,新民主党在加拿大第41届联邦大选中赢得103个席位,一跃成为第二党,成为加拿大政坛上的最大反对党。自建党以来,新民主党在联邦大选、地方政府选举中取得较好成绩,并曾在多个地方省份执掌政权。但是,新民主党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如传统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力量强大,党内思想不统一,阶级基础有限,主要是少数民族、工会和妇女,加拿大特殊国情的限制)。若想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竞逐联邦政权,新民主党还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明确党的定位、扩大选民基础,并积极争取与其他党派的合作。
4.民主社会主义兴衰与社会党国际动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曾瑞明教授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到消亡的过程同东西方冷战存在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战后西欧社会党建立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系,既是其自身的运动历史与改良逻辑发展的结果,也是适应资本主义发起冷战需求的产物。民主社会主义的自我界定,体现出充当冷战工具的典型特征,因此,理论上批判共产主义和积极实施反共政策成为它在兴旺时期的重要表现,并在助攻苏东地区的和平演变势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如此,由于经济和社会政策上的左派倾向,民主社会主义于冷战结束后逐渐被资本主义世界所抛弃。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晏荣认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社会民主主义式微的大环境下,社会党国际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政党联盟仍然活跃在世界政坛上。2014年,社会党国际单独或共同召开的、参与的较为重要的会议共有11次,主要关注和平与冲突、民主、移民、经济发展与成果共享、埃博拉病毒疫情等问题。2015年,欧洲出现了二战后最大的难民潮。社会党国际对这次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度不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与其宣扬的价值观存在一定差距,多少令人失望。
三、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针对这一问题,与会代表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和教训。天津师范大学余金成教授认为,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考察形成了两种视角:从社会关系角度突出了分工关系性质,把消除其中的“对抗”视为理想社会的标志;从自然关系角度突出了整体能力性质,把形成人们的“自由个性”视为理想社会的标志。在当代,需要运用自然关系这一视角,考察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为此,需肯定市场经济的历史性作用。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通过对1894年在柏林出版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恩格斯阐述的关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先决条件思想的考察,对恩格斯“先决条件”思想做了当代审视,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借鉴。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马继东教授认为,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围绕着国家机关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国家机关改革的因素、国家机关改革的方针以及推进国家机关改革的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今天,重温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此外,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王义德副教授阐述了马克思“自为阶级”思想的当代意义。
2.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和教训。(1)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蒲国良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遵循一般规律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特殊规律?二是从苏俄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既然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那么苏东剧变也是如此,其合法性如何解释?三是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制度,有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如何保持这三力?四是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斗争取得政权,不能否认革命的意义,但执政党不能用革命和斗争的方法与思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五是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现实,把乌托邦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但立足现实和生活并不是庸俗化社会主义,脱离现实和社会主义价值的社会主义就没有立足点和精神追求。(2)关于社会主义一般逻辑问题。西南财经大学的韩元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逻辑(规律)符合底线逻辑,主要是:第一,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保障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其实,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弊端并解决它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形态。有人将“民贵君轻”与党的宗旨混为一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读为巩固中共的执政地位,这显然是错误的。第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创造公平;资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创造效率。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是因为它在资本主义之后,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超越。社会主义拥有资本主义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多大程度传承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才多大程度上建成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与新亮点
与会专家学者主要研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时代主题转换与中国特色道路探索。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孟鑫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关于战争和革命背景下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引起革命,战争与革命就是当时的时代主题。这影响了毛泽东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当时严峻的形势不得不把国家安全放在重要地位,中国道路的探索按照苏联的模式,追求一大二公,这既可以集中物力财力搞建设,也可以集中精力办错事,如文革,切断了国家财富增长与个人利益关系,按级别、等级进行分配,个人利益增长缓慢、社会缺乏活力,中国发展缓慢。二是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探索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主题转换,中国道路探索——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探索有新特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初步找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对当今228个国家有目标指向意义;探索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三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道路如何探索。第一,保持清醒。如何定位中国道路,中西方看法不一。我们自己定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西方有人认为中国是发达国家。有人讲修昔底德陷阱,大国崛起、必有一战。但十八大对和平发展道路有新阐述,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第二,保持活力。改革开放可以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发展既有巨大成就,又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有人认为要回到过去旧体制,走回老路。但挑战严峻是不可能再走老路的。第三,保持定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两个不能低估”,改造和发展自己的道路,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看清前路,走好自己脚下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讲师郑云天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新进展,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韧性和绩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自信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的学理思考。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天津师范大学余金成教授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定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排除政府的作用,政府和市场二元要素都会在其中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原生态的市场经济不同,它是法治经济。全面从严治党展示的意义,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作为执政党,表明权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价值尺度,要求共产党人在道德上率先垂范。全面深化改革规定权力的明晰界限,全面依法治国规定权力的规范运行,全面从严治党规定权力的核心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目标。当年邓小平选择市场经济,判断市场是手段、方法;现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牵手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是一种更新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前者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后者是全面协调与促劣变优。当前我国如果能解决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问题,优劣之间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小,社会主义就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唐金培副研究员认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的应对之策,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和新境界。“四个全面”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抓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河北师范大学张骥教授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问题。一是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中国是大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要求文化的复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让世界担忧,有人认为中国搭便车,获利很多,贡献很小,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二是用什么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认为孔子学院是文化的输出,我们认为这是文化的传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首先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和”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和推广中国的主张和智慧等。三是怎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让中国文化系统化,加强顶层设计。
3.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治理”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前景。中共中央党校胡振良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峰会、博鳌论坛、APEC峰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论坛上也多次提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主张和建议。也即“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从国际看,力量对比的变化,把世界治理提到全世界人面前;从国内看,国家治理和现代化提上重要日程。治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制度优势体现到治理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和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论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蓝蔚青研究员认为,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提出了“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个“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系统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样的世界”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理论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自身的成功发展和自我完善所发挥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依靠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一定能推动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历史进程。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对社会民主党状况、政党外交、西方极左翼思想与民粹主义思潮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责任编辑:马俊
作者简介:杨根乔,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