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

2016-02-10徐雪野

知与行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众价值观生活化

徐雪野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 编辑部,哈尔滨15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

徐雪野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 编辑部,哈尔滨150001)

日常生活世界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视域和现实场域。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中西方不同境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相近的价值指向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源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视域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需要遵循日常生活所认同的特点及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日常生活,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之所以存在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之间存在矛盾;理论的凝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之间存在隔阂;理论的长远性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之间存在冲突。鉴于此,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便成为值得探寻的重要议题。现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两者在现实诉求、认知图式及情感认同等的统一是可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价值认同

现阶段,由于多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它的思想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在非日常生活领域,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社会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全面改革的深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使得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阻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理论建构

从理论方面讲,出现在中西方不同时间架构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背后,实质上是为了凸显和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日常生活是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吃、穿、住等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即体现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是日常生活世界。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认为当年欧洲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即是一场人自身的危机。他为欧洲人开出了“生活世界”的药方,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基础”[1]。基于此,胡塞尔反复强调“科学不应当把人的问题排除在外”。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也对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要建立的是一种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基本本体论。他指出:“要从根本上对某种意识形态现象进行考察,那就不能无视日常生活的本体论问题,如果不到日常生活的简单事实中探寻社会存在的本体问题,那就无法进行意识形态的考察。”*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批判是一场促进“总体的人”生成的革命,它最终将导致一种人道主义社会。“在这种人道主义社会中,最高的权力机关不是社会,而是总体的人。总体的人是自由集体中自由的个人。它是在差别无穷的各种可能的个性中充分发展的个性。”[2]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赫勒从社会微观结构出发,进一步强调了日常生活的作用。她从功能的角度将日常生活界定为“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认为日常生活具有经验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人们便可以通过再造自身从而实现再造社会。日常生活作为个体再生产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中主导意识形态的自觉建构,本就源于日常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再创造和集中反映,它的培育必须扎根于日常生活这一本体场域,只有根植于日常生活的肥厚沃土才能彰显它的意义与价值。

(二)日常生活是非日常生活得以建构和完善的基础

依据赫勒对日常生活的界定,非日常生活是指与个体再生产相对的社会再生产得以维持和延续的诸要素的总称*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10页。。从一个方面看,无论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哲学等非日常生活领域,还是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日常生活领域,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从另一方面看,上述任何一个层面自身都不是完善和自足的,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都会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束缚人的自由、阻碍人的发展的自在的或异化的力量。我们应当从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关联的角度把握它们各自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个领域组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转变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个领域的协调演化,这便要求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图式要为一般社会活动以及精神生产创造适宜的条件,而分离已久的科学、艺术、哲学等人类精神应“重归故里”,逐渐向日常生活领域渗透。卢卡奇认为,如果把日常生活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各种非日常生活的形式都是从日常生活这条源远流长的长河中分流出来的不同支系。赫勒则认为日常生活作为个体生存与再生产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熟悉、亲近的归属感,是人类不可忽视的精神家园和温暖港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刚刚兴起的一枝独秀,它的建构与完善则必须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只有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影响人们日常行为和日常观念的重要因素,才能真正发挥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价值的引领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现实诉求

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们日日身处其中却又很容易被忽略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这既与我国以往更侧重于在非日常生活领域进行研究工作的习惯有关,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以及新时期我国日常生活世界急需进行深刻转型的现实诉求相互关联。

一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大众的日常生活,这是它能够并且必须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根源。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的自觉建构,其最终目的是促使社会的主流价值从理论形态转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想要达成这一最终目的,必须寻找到能够沟通或连接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的中介,这一中介便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从现实条件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而且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原因在于其本身就是源自日常生活的,它是人们日常需求与观念的价值反映。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整体”[3]236,“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531,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日常需求不仅仅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成了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结论,它是对新时期我国民众基本需求的逻辑应答和集中反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夙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向,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对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活的企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突出了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约束*张东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分析》,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25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它是对人们当前以及未来根本生活诉求的集中反映与科学表达。基于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现实给养。

另一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我国日常生活世界转型的需要。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依据人类历史文明形态的更替规律把迄今为止的日常生活史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与古代文明相对应的原始日常生活、与农业文明相对应的传统日常生活、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现代日常生活*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新时期,我国的日常生活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又区别于发达国家正在经历并将长期经历的现代日常生活,而是处于由传统日常生活向现代日常生活转变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使得我国的日常生活具有传统与现代两种社会生活形态相互交替的双重属性:首先,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以血缘和宗族等为本位的伦理思维方式至今仍顽固地规范和调节着我国民众的思想及行为。其次,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传统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型。与此相伴随的是蔓延于西方社会的现代与后现代问题开始不同程度地在我国出现,且不断消解着我国民众的精神世界。最后,在新媒体泛滥的大众传媒时代,传统道德信仰的动摇、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式微以及“三俗”文化现象的萌生,不仅混淆着人们的视听,同时也加剧了人们信仰缺失、精神迷失等混乱状况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出于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改造与提升,还是出于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纠偏与引领,想要应对日常生活转型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亟须社会主流价值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及现实关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困境分析

与日常生活领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非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的普通民众来说总会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概括性使其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这便决定了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

(一)理论的普适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之间存在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全社会需长期坚持的价值观,因此它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意义,在全社会范围内居于绝对的引领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社会在新时期应当遵守的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规定了我国良性运行及和谐发展所需要坚持的各种理念及价值诉求,因而是具有普适性的。与之相比较,日常生活的情境性特征却非常明显。日常生活时常是以多种多样的情境化的面貌出现,日常的语言、规则、习惯等都和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构成日常生活世界的是各种多姿多彩的情境化的生活事件。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对与自己相关的各类事件会较为关注,而对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则会很少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适性与日常生活中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种种矛盾,因此,如何调和它的普适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之间的矛盾,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嵌入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

(二)理论的精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之间存在对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凝练性的,它是一种核心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多样的既简单又复杂的意识形成的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道德、教育、艺术、哲学等多种思想构成的有机思想的集合体,如此复杂的内容都凝练在了简单的 24 个字之中,它是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多方面要求,对整个社会和民众都具有价值示范及思想引领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日常生活的领域中,尤其是在我国这个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人们所遵循的一直是以经验主义的原则去安排各自的生活。在面对生活实践的选择时,人们往往依据世代相传的经验进行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练性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某些方面又显得较为抽象,24个字的高度概括看似简单,但其实对于我国普通大众来说,需要进行仔细揣摩,并且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意蕴。但是说到日常生活,我们便想到它的简单易懂的认知模式。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大多是以经验性的感知为主要认知模式的,在行为的过程中,也多伴随着模仿和类比,人们将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当作行为的准绳。这样一来,在日常生活世界,人们更需要的是简单的话语体系,人们长时间养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惰性”与“保守性”,很难轻易接受新鲜的理论或提法。

(三)理论的未知性与日常生活的务实性之间存在冲突

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集合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全部智慧,也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我们需要长期遵循的价值观,这便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与发展是具有未知性和长久性的。日常生活与人们息息相关,它是普通民众朝夕相伴的生活大集合,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事务的“实用性”亦即“务实性”。但凡是对其“有用”的事务,人们便会持肯定态度,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张开双臂,热情拥抱。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更多的是我国需要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基本都是指向未来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期我们已进入极为特殊的社会转型期,面对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努力方向及宏伟蓝图,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多地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选择性和多变性也与日俱增,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角度更加开阔,利益诉求变得更加多元化。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一个长期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对于日益个性化的我国民众来说,与其每天面对的日常生活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只有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内化为人们时刻奉行但其自身却并不自知的习惯时,才能真正成为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与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相联系

日常生活的务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关键在于其能否真正被民众所需要,即是否做到与人们的现实诉求息息相关。每一种思想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满足某一群体的切身利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我国民众的切身利益需求出发,必须有利于推动现阶段我国多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利于将民众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这样才能避免落入政治说教的窠臼。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多方面的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再也离不开各自的“需求”。其实简单来说,民众的种种需求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民生问题”。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普通大众的支持,人们的幸福生活自然也离不开国家的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必须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众多现实诉求中,直面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讲清怎么看、怎么办。当人们普遍认为核心价值观在民生问题的解决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时,才真正有利于其生命力的延续。

(二)与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相伴随

认识了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如何让抽象的概念易于人们去理解消化是核心价值观能否顺利培育的关键。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十分简单明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样的认知方式才更为民众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练性有时反倒不利于人们对它的理解。此时,将24个字具体化,嵌入到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中,有利于我国民众对其的理解。这便要求它的相关理论应该做到由理论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实现从“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转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再将其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通俗易懂不等于庸俗,说到底,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与日常生活的情感认同相协调

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同,除却理性的因素外,情感的作用亦不可小觑。然而,情感又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若想使人们充分地认同核心价值观,也就必须将其嵌入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现实情感之中。在激发现实情感方面,实现认同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充分利用榜样效应与沟通作用,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一方面,鼓励并发掘在社会生活中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从而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民众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搭建党与群众之间情感认同的桥梁,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充分凸显核心价值观与普通民众利益相一致的本质特征,以实现民众的根本认同。在激发期待情感方面,既要引导民众对现实社会进行全面的认知,又要激发民众对未来社会的信心与期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面普及,普通民众获取信息与资讯的方式更为便捷,获得的信息量也极为巨大。在庞杂的网络信息面前,人们在充实自身、拓宽眼界的同时,亦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特别是在认识到仍有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状况之后,许多民众往往不能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是片面地、冲动地散播一些消极言论与评价,而这种行为极易造成人们忽略自身正在享受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基本现实,而只是一味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产生负向情感,对其丧失信心。针对这样的状况,应当加强正面的舆论宣传以及对我国当前国情的科学认知教育,积极引导民众的情绪,塑造其正向的未来情感,重拾信心,重新营造民众平衡的心理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看似简单,实则任重而道远。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深刻领会并总结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联系,有助于它的健康发展与培育。

[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2]佚名.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9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6,531.

[4]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5.

〔责任编辑:屈海燕〕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ervasive into Everyday Life

Xu Xueye

(Editorialoffice,HeilongjiangProvincialInformationCenterofSocialScience,Harbin150001)

the daily life is the important sights and practical field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on one hand, the critique theory of everyday life is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World, and the results of similar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derived from everyday life.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everyday life is bound to follo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everyday life. Only i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rooted in everyday life, recognized by the masses, and put into everyday practice, it can gain legitimacy foundation. The reason why the current daily life of China'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xists difficulties is tha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versal and the everyday life of the theory of situation; concise theory contradicts empirical everyday life;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long-term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daily life. In view of this, how to achiev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ervasive into everyday lif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 exploring. At this stag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veryday life, in order to achieve unity between the demands of reality, and integrate cognitive schemata and emotional identity, is a feasible pa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veryday life; value identity

2016-07-15

2016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乡土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礼俗的互动机制研究”

徐雪野(1988-),女,吉林吉林人,编辑,硕士,从事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研究。

D64

A

1000-8284(2016)08-0028-05

猜你喜欢

民众价值观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