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浅论
2016-02-10马润翔
■ 马润翔
武器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浅论
■ 马润翔
要积极探索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不仅要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而且要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
由于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增加,分工越来越细,装备保障任务日益繁重,对保障人员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只靠军队建制内的保障力量难以完成大量繁重的保障任务。因此,建立军民结合的保障机制成为外军做好装备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要积极探索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不仅要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而且要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模式,主要是建立形成以军内维修保障为主,军外维修保障为辅,系统化、开放式、多样性的装备维修保障新格局,这对于提高装备的保障效能,保证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的整体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军民一体化保障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军深化通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集训精神,落实“四合四统”建设思想,以总部新型军械装备军民一体化区域保障机构建设要求为依据,着眼满足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维修保障需求,立足现行装备维修保障体制,遵循装备维修保障特点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增强新型军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效益为目标,以明确军地保障任务、健全政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调整职能、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结合近年来新装备维修保障经验做法,按照“设施预建、设备预配、人员预编”的思路,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整体切稠、运行顺畅、高效低耗的军民一体化区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
二、军民一体化保障建设的基本原则
构建军民一体化区域保障机构要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突出科学统筹,注重协调发展,加快完善以军队保障力量为主体、以国防军工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
(一)坚持需求牵引
以战斗力标准衡量工作成效,把提高保障力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部队任务和对装备保障的需求,建立和调整装备保障组织,筹划装备保障,使装备保障与作战保障相适应,重点解决高新技术装备维修保障问题,着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二)坚持统筹兼顾
科学统筹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以确保军内装备保障核心能力为前提,既发挥军方的主导作用和军内装备保障力量的主体优势,又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社会科技力量的规模效益。在形成中继级修理能力的基础上,着眼装备发展、着眼保障任务,在基础设施、配套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规划各项建设,快速形成部队装备保障能力。
(三)坚持资源共享
立足装备与保障机构分布特点,按照军地双方“人员合编、设备统用、器材联储、信息共享”的要求,在继承区域维修保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战区修理机构原有基础设施、设备、资料、人员的优势,保持和提高单体装备的修理能力,集中新建一体化区域保障中心,走投入少效益高的建设之路,实现新型平台式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
(四)坚持稳步推进
按照有利于履行使命职能、有利于提高保障效益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切实搞好军地和军队内部装备维修保障的衔接配套,加强分类指导,做到积极稳妥。
三、军民一体化区域保障有关因素分析
(一)军地一体化保障的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能够满足武器装备保障需要的法规体系,完善军地一体化保障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军地一体引装备保障运行的法制环境,是实施军地一体化保障的有效保证,可以借助法制的力量推进武器装备保障军地一体化进程,可以确保合同商参与装备保障活动的合法化,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保障风险。
(二)合理选择武器装备保障厂家
从我国的国情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情况考虑,武器装备保障合同商的选择,要站在国家与军队长远发展的高度,从安全度、信誉度、价格水平、经济实力、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使军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取得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的双赢。
(三)有效执行武器装备的保障合同
装备保障合同是实施军地一体化保障的运作基础。军队依托保障合同对合同商进行指挥、管理和使用;合同商也是通过履行合同向军队提供保障服务,获得一定的经济酬劳。所以,一方面在制定阶段要注意合同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在履行阶段,合同双方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开展习。
(四)加快培养武器装备保障人才
现代战争多元化、立体化和高机动性特点,使装备保障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利于新型武器装备保障人才成长进步的机制,通过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特招地方优秀专业人员等多种方式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时机、采用各种途径拓宽新型武器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途径。针对未来战争对装备保障力量的要求,加速一专多能、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大力培养能适应未来战争在空间、时间、环境等条件要求的装备保障骨干力量。
(五)做好装备保障的资源配套建没
武器装备的资源配套建设,是高效完成军民一体化保障任务的物质基础,对于在研的新型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应研制与各级保障系统相配套,与作战环境相适应的的小型化、智能化、通用化、一体化的保障设备,争取与新型武器装备同步列装部队。对于在役的武器装备,应在确定保障资源配套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的情况下,明确行政、技术和质量负责单位的任务分工,展开专项配套建设工程。对于部队现有的装备保障设备、工具、资料等,按照保障的层次、功能和内容进行综合集成,形成与保障任务相配套的保障资源。
四、建立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模式
(一)注意长远统筹规划
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统一协调军地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统筹军地双方的力量建设,合理配置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力量结构:要加快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规范军地一体化装备维修的运行模式。军地双方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建设试点,研究装备维修保障的目标任务、模式方法等。制定法规制度,探索形成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军民技术的共享和双向转移。在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形成的全过程中,要坚持军方主导,积极依托装备承研制单位“帮建、帮修、帮训”,加快推进部队等级能力形成。
(二)完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
要以提高新装备维修能力和野战抢救抢修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装备保障维修体系。首先要科学制订新装备修理标准,合理划分修理等级,规范维修程序,明确修理分工,形成新的修理运行机制其次要进一步调整机构,整合总部基地修理机构,突出重点,彻底改变老装备修理能力过剩,新装备维修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研究开发野战化、轻型化、综合化、智能化的保障装备,依托野战保障装备不断提高遂行作战抢修抢救能力。
(三)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力量
军民双方的保障力量是实施装备维修保障的主体。平时,参与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地方企业、单位应建立与军方要求相适应的维修保障力量,并通过按计划参加军方的各种装备保障活动与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其保障技能和军事素养。各级军队保障指挥管理机构,要将地方保障力量纳入本级力量组成之中,在战略、战役、战术层次上实行军民维修保障力量的分级融合,在组织结构上变“分离”为“一体”,形成上下一体的保障能力。
(四)建设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
依据装备的技术复杂程度以及承制方参与维修保障的实际情况,把装备分成以使用部队自我保障为主、承制方与使用部队联合保障以及完全依靠承制方保障等几大类。对每类装备的维修力量建设坚持预先规划、明确重点、分步实施、协调并进的原则,针对每类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军队有关部门与承制单位要分别制订工作规范和细则。对于以部队自我保障为主的装备,承制单位售后技术服务的目的要放在指导帮助部队形成维修保障能力上,以部队维修保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为重点开展各种保障工作,部队保障人员也要尽可能地利用承制方的技术资源,尽快提高完善自身的维修保障能力,适应独立保障需求。对于需要联合保障的装备,在明确保障任务分上、理清各方工作职责的同时,尤其要强调把承制方的售后技术服务工作有机地融入到部队的维修保障体系之中,在保障资源建设规划中,在安排保障工作计划时,都要把承制方参与保障的部分充分考虑进去,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装备保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