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2016-02-10江选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脑栓塞硬化性心源性

江选飞

丁苯酞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江选飞

心源性;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丁苯酞;疗效

脑梗死是多病因的高度异质性疾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临床严重性、病情演变都有差异[1]。丁苯酞是国家Ⅰ类新药,对脑梗死疗效显著。为比较丁苯酞对不同发病机制的脑梗死的疗效,我科收集心源性脑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各30例,现比较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61.60±12.71)岁,平均病程(18.79±9.34)h;高血压23例,糖尿病6例。心源性脑栓塞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5~80岁,平均(60.24±17.71)岁,平均病程(16.82±10.01)h;高血压20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脑梗死诊断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年)中的诊断标准[2]。(2)发病48h内入院就诊,家属未选择动静脉溶栓治疗或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未选择抗凝治疗,8分≤NIHSS评分[3]≤23分。(3)依据改良TOAST分型[4],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AT)和心源性脑梗死(CE)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既往卒中病史并遗留神经功能缺损。(2)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如肝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及肿瘤等。(3)治疗中发生出血性转化。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单抗(阿司匹林或波立维)抑制血小板聚集,立普妥稳定斑块及神经营养治疗,脑水肿明显患者使用脱水剂。在此基础上予丁苯酞针剂100mL,1天2次,静脉滴注,持续14天。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7天、14天时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3]NIHSS评分减少<17%或加重为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NIHSS评分减少46%~89%为显著有效,NIHSS评分减少90%~100%为基本痊愈。总有效数为有效、显著有效、基本痊愈之和。

3.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治疗7天、14天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栓塞组NIHSS评分减少优于动脉硬化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动脉硬化组比较,△P<0.05

组别脑栓塞组动脉硬化组入院时16.17±4.12 17.12±3.60 7天11.08±4.26*△13.90±3.81* 14天10.77±3.83*△13.20±3.35*例数30 30

3.3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7天、14天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栓塞组优于动脉硬化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分,±s)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动脉硬化组比较,△P<0.05

组别脑栓塞组动脉硬化组例数30 30入院时24.20±13.91 17.12±3.60 7天36.30±11.44*△29.10±13.71* 14天46.16±14.72*△37.33±18.83*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脑栓塞组疗效优于动脉硬化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丁苯酞是从芹菜中提取的纯化合物,是国家Ⅰ类新药,多个临床研究发现丁苯酞可促进脑梗死后侧枝循环的生成,解除微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5]。对脑梗死后炎症因子具有抑制作用[6]。在缺氧的环境下,丁苯酞对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断裂[7],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既往研究多关注于丁苯酞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对不同病因所致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否有差别,报道较少。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丁苯酞对部分脑梗死患者疗效较好,部分疗效不显著。本研究显示,丁苯酞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疗效优于动脉粥样硬化性,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推测与丁苯酞的作用靶点有关。赵嘉、杨卫红等[8-9]报道,丁苯酞的主要作用靶点为血管内皮细胞,而非神经元。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对完整,有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侧枝循环的开放,减少梗死面积。另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和侧枝循环的形成,有利于血管的机化再通,恢复或部分恢复梗死区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10]、发生衰老现象[11],内皮细胞的抗凝血、抗血栓功能发生障碍[12]。因此我们推测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性不同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对丁苯酞针发生不同疗效的基础。

本研究不足之处,首先由于丁苯酞针剂价格相对昂贵,限制了样本量的扩大。其次,脑梗死患者出院后按时随访困难,只观察了14天时的神经功能评分,未进一步评估3个月时的mRS评分。最后,由于NIHSS评分对后循环梗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本研究纳入了部分后循环梗死的患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前后循环病变的患者做进一步的分析。

[1]卢德宏,付永娟.常见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2):87-9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3]汪国胜,刘彬,钟平.丁苯酞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5,34 (9):1189-1191.

[4]付娜娜,石正洪.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489-3491.

[5]陈静,杜业亮,李增芬.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NO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 (5):5-8.

[6]牛慧艳,张占强,魏美玲等.丁苯酞对脑梗死后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9):124-125.

[7]熊杰,冯亦璞.丁苯酞对局限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0,35(6):408-412.

[8]赵嘉,李玲,裴中,等.丁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作用的细胞靶点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0,5(2):119-125.

[9]杨卫红,廖松洁,陈兴泳,等,丁苯酞抗缺血性脑损害的靶细胞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1):837-839.

[10] Onat D,Brillon D,Colombo PC,et al.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a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vascular inflammation in 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J].Curr Diab Rep,2011,11(3):193-202.

[11]陈燕佳,徐敏,金玮.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的内皮细胞衰老及抗衰老机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0(6):334-336.

[12]林艾雯,陈竹君.动脉粥样硬化与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5,21(4):680-582.

(收稿:2016-03-16 修回:2016-05-21)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州 313000)

猜你喜欢

脑栓塞硬化性心源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1例
肝素联合抗血小板疗法对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
CT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