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

2016-02-09李兴梧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奥尔加八度二度

李兴梧

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

李兴梧

欧洲音乐最早的和声实践出现于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中。笔者认为,中世纪多声部音乐可划分为和弦体音乐和复调体音乐两大类型,两者的和声形态主要特征为:二声部音乐多以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为其和声纵横向结构的主体;三、四声部音乐以空心三和弦为和声结构框架,以根音关系互为二度和三度的大小三和弦连接为和声流动主体,采用二度和声终止式。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实践,为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和声;和弦体音乐;空心三和弦;二度终止式

欧洲多声部音乐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教会音乐领域。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主要在教会音乐家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其主要体裁有:各种奥尔加农、克劳苏拉、多声部孔杜克图斯、经文歌、弥撒曲、回旋歌等。上述体裁从其音乐形态上又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和弦体音乐,包括:平行奥尔加农、反行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多声部孔杜克图斯等。另一类是复调体音乐,包括:华丽奥尔加农、克劳苏拉、经文歌、弥撒曲、回旋歌等。⓪

“和声”指多声部音乐中纵向结构单元(和声音程、和弦)之间有序地横向连接及其所形成的流动性音响,是多声部音乐音高纵横结构的总和,包括结构性与流动性两个维度。本文试从中世纪和弦体音乐与复调体音乐切入,以音乐的历史进程为视角,以和声纵向构成与横向连接的有序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西方音乐史理论所谓的中世纪音乐通常泛指9-14世纪的欧洲音乐。需要注意的是,其所指的“欧洲音乐”事实上是西欧音乐。本文所涉及的“中世纪多声部音乐”,其产生和发展时间段为9-14世纪,所处地域主要在法国(中世纪时被称作“西法兰克”)境内。虽说12-14世纪英国也有平行三、六度的多声部音乐——基梅尔(Gymel)、法伯顿(Faburden),但这些音乐对于与之同时期的法国音乐发展,并未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的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研究范围,仅限于法国境内出现的奥尔加农、经文歌、弥撒曲、回旋歌等,不包括同期出现于英国的基梅尔、法伯顿等多声部音乐。为了简化文字表述,本文将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中最常出现的四个纯音程分别简称作同度、八度、五度、四度。

一、和弦体音乐中的和声形态特征

本文将各声部节奏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多声部音乐称作和弦体音乐。中世纪的和弦体音乐出现并盛行于9-13世纪,主要有:9-11世纪的平行奥尔加农(包括八度奥尔加农、五度奥尔加农和四度奥尔加农),11-12世纪的非平行奥尔加农(包括反行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13世纪的多声部孔杜克图斯。

(一)平行奥尔加农

平行奥尔加农有完全平行和不完全平行两类。完全平行的奥尔加农是八度奥尔加农(见谱1)和五度奥尔加农(见谱2),不完全平行奥尔加农是四度奥尔加农(见谱3)。

1.八度奥尔加农

谱1是出现于公元850年前后的一首八度平行奥尔加农(Organum of the octave)的片段。它以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曲调为主声部(Principal voice),在其上方和下方音对音地叠加八度线条形成。

谱1八度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①达维逊、阿培尔:《音乐史谱例选集》第一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49年版,第21页。

八度奥尔加农的和声形态特征为:单一的八度和声音程前后连接,构成单一的平行八度流动形态。

谱1或许是对于存在自然音区差异性的唱诗班歌手(男高音、男中音、男童音)的齐唱音响所做出的“精确”记谱。不过,这份精确记谱也明确地显示出记谱者已具有清晰的多声部音乐观念。无疑,八度奥尔加农具有单声部音乐和多声部音乐的双重特征,可谓最初级的多声部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时代向多声部音乐时代的过渡的标志。

2.五度奥尔加农

谱2是一首出自9世纪的五度奥尔加农(Organum of the fifth),它或许比八度奥尔加农出现的时间稍晚且衍生自八度奥尔加农。五度奥尔加农以单声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为主声部(Principal voice,亦为主旋律),在其下方以一音对一音的方式叠加出平行五度线条构成。五度奥尔加农是一种以五度和声音程完全平行进行的音乐。不过,在实际歌唱过程中,它的两个旋律往往会分别向上或向下再叠加出各自的平行八度线条(如谱2所示),其形态犹如两首八度奥尔加农的并置。其中,由五度、八度复合叠加出的和声音程,是音乐史上最早的和弦——空心三和弦(缺少三音的三和弦,Open triad,Open fifth)。

五度奥尔加农的和声形态特征为:纵向结构单元为空心三和弦,横向为若干空心三和弦的平行流动。

在八度奥尔加农、五度奥尔加农的音乐实践中,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这些完全协和的和声音程与空心三和弦,成为之后多声部音乐实践的和声基础。事实上,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是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中和声结构框架与流动连接的基本构件。

谱2五度奥尔加农②达维逊、阿培尔:《音乐史谱例选集》第一卷,第21页。

五度奥尔加农和八度奥尔加农是两种完全平行的奥尔加农。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完全平行的奥尔加农——四度奥尔加农。

3.四度奥尔加农

谱3是一首四度奥尔加农(Organum of the fourth)的音乐片段。四度奥尔加农出现于9世纪,与五度奥尔加农同期产生。四度奥尔加农的两个声部以同度起迄,主体部分为平行流动的四度和声音程,形成橄榄型乐句或乐段。不完全平行的和声音程连接,使得四度奥尔加农无论于和声形态还是于和声音响都与完全平行的奥尔加农有所不同。

谱3四度奥尔加农③达维逊、阿培尔:《音乐史谱例选集》第一卷,第22页。

四度奥尔加农的和声形态特征为:结构性和声音程是同度和四度,二度、三度仅为经过性的和声音程。从四度奥尔加农中呈现出的不完全平行的曲调形态中,已经显现出11-12世纪多种非平行奥尔加农声部线条各异的特征。

(二)非平行奥尔加农

11世纪,在平行奥尔加农的发展进程中,又相继出现了两种新的奥尔加农:反行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它们一改平行奥尔加农各声部横向线条一致的平行形态为不平行形态。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将反行奥尔加农和自由奥尔加农统称作“非平行奥尔加农”。

1.反行奥尔加农

谱4是一首出自11世纪的反行奥尔加农(又称迪斯坎图斯Discantus)。它的和声音程只有八度和五度,音乐主体由八度与五度和声音程反向交替连接而成,其间偶尔插入平行五度和声音程。二声部的横向线条迥异,纵向仍同于平行奥尔加农的一音对一音形态。

谱4反行奥尔加农④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大陆书店1982年版,第63页。

反行奥尔加农的和声形态特征为:以八度与五度两种和声音程循环交替构成和声流动,八度和声音程为乐曲的开始和终止音程。

2.自由奥尔加农

谱5是一首出自11世纪的自由奥尔加农(Free Organum)的曲末片段。与前述各种奥尔加农相比,该曲的和声音程尤为多样,频繁的声部交错,使两条旋律显得华丽婉转。该曲也是迄今为止记谱年代最早的花唱式奥尔加农的乐谱例证。乐曲中,两个声部虽仍然是一音对一音,但已经出现一个歌词音节对应2-3个音高的“纽姆式”乐汇,和一个歌词音节对应4个以上音高的“花唱式”乐汇,这种一个词节对应多个音高的歌唱风格,昭示出其与之后出现的华丽奥尔加农之间存在的某种渊源关系。

谱5自由奥尔加农⑤达维逊、阿培尔:《音乐史谱例选集》第一卷,第22页。

自由奥尔加农的和声形态特征为:

(1)该乐曲的和声音程种类多样(包括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音程的多样性,可谓自由奥尔加农与前述其他和弦体音乐的显著区别。其两声部音高同处在一个八度的音域内,两旋律线条不分主次,声部交错,相互缠绕,构成一系列色彩纷呈的和声音程流动的音响效果。

(2)该乐曲的主要和声音程是同度(见谱5中的“U”所示)音程。同度音程在乐曲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多被置于乐曲中纽姆句、花唱句、乐段、全曲的首尾处。在密集的同度和声音程之间插入其他流动性和声音程,形成主次交替错落有致的和声音响效果,这与前述几种奥尔加农和声呆板单调的音响效果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观。

(3)全曲中两个声部线条多呈反向流动形态,并最终反行收束至同度终止音程。

就各声部的旋律起伏形态而言,非平行奥尔加农比平行奥尔加农更灵动多样,这种特征在自由奥尔加农中显得尤为突出。就各声部的节奏形态而言,非平行奥尔加农与平行奥尔加农之间没有区别,即各声部节奏步调完全一致,都是由一系列和声音程连接而成的和弦体音乐形态。

(三)多声部孔杜克图斯

多声部孔杜克图斯(Polyphonic Conductus)是13世纪产生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三声部和弦体音乐体裁,它由11-12世纪的单声部孔杜克图斯发展而成,其歌词为拉丁文韵律诗,宗教内容和世俗内容兼有。谱6是创作于13世纪的一首著名的多声部孔杜克图斯《上帝的援手》(Deus in adjutorium)的最后7小节。

谱6多声部孔杜克图斯⑥弗勒尔:《欧洲音乐遗产》,阿尔弗莱德A.克诺夫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75页。

多声部孔杜克图斯的和声形态特征为:

(1)和声的纵向结构单元以空心三和弦为主(谱6中10小节下方的“Go”指G空心三和弦,下同),兼有少量的三和弦(小三和弦Am与减三和弦#F-)。该曲的结构性和声网络建立在空心三和弦上。

(2)二度终止式出现。和声终止式是多声部音乐的和声结束(或收束)模式,它处于乐句、乐段和全曲结束位置。二度终止式由导音程或导和弦(后接终止和声音程或终止和弦,下同)与终止音程或终止和弦连接而成,前者与后者的根音关系互为二度。全曲和声终止多为导和弦外声部反行进入终止和弦。二度终止式为13-14世纪(乃至15世纪)欧洲多声部音乐最常使用的和声终止式。

谱6中的和声终止式(8-9小节、11-12小节)为上行二度终止式,即:导和弦(减三和弦)二度上行至终止和弦(Go)。请注意,在这两处的和声进行中,减三和弦中的增四度都不是以音程扩大方式而是以音程缩小方式解决到终止和弦,这样做似乎在刻意避免采用大三和弦作为终止和弦。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世纪和弦体音乐的和声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结构性和声音程为同度、八度、五度。这三种和声音程为二声部音乐的和声主体,它们出现的频次最高,且多被置于乐曲的结构要点(乐句、乐段、全曲的首尾)上。四度虽在理论上也是协和音程,但在实践中的地位次于同度、八度、五度。四度和声音程通常与二度、三度、六度、七度和声音程一道,被作为经过性或装饰性音程使用。

2.结构性和弦为空心三和弦。该和弦为三声部音乐的和声结构与和声流动的主体,和声终止和弦皆须为空心三和弦。

3.和弦体音乐的二度终止式最早见于多声部孔杜克图斯中。

4.三全音程(增四度或减五度)在理论上禁止使用,在实践中并非完全绝迹。三全音程和减三和弦最早出现于13世纪的多声部孔杜克图斯中。

5.各声部的横向线条无论平行与否,其纵向节奏均始终保持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中世纪的和弦体音乐与后世的主调音乐具有多声部形态上的相似性。

12世纪,英国出现一种平行三度的和弦体音乐-基梅尔(Gymel),基梅尔约于14世纪末发展出一种平行六度(或平行六和弦)音乐-法伯顿(Faburden,法语为Fauxbourdon福布尔东)。中世纪时期,这两种和弦体音乐仅流行于英伦三岛,并没有进入欧洲大陆。直到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伯顿才由英国音乐家邓斯泰布尔等传到法国的勃艮第宫廷音乐家手中。事实上,英国的平行三、六度音乐对于9-14世纪法国音乐并未产生过什么的影响。法国是欧洲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发展地区。中世纪多声部音乐创作的中心地主要为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Aquitaine)、中南部的利摩日(Limoges)、北部的巴黎等。12-14世纪,上述地区或城市的多声部音乐发展迅速,其中以利摩日圣马夏尔修道院(Abbey of Saint-Martial)乐派和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乐派的成就最为显著,这两个乐派均以复调体音乐创作为主要特征,其主要体裁为华丽奥尔加农、克劳苏拉、经文歌等。

二、复调体音乐中的和声形态特征

本文将各声部节奏不一致的多声部音乐称为复调体音乐。最早的复调体音乐约出现于12世纪的法国。中世纪的复调体音乐主要有:12-13世纪的华丽奥尔加农、克劳苏拉,13世纪的经文歌,14世纪的弥撒曲、回旋歌等。其中,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历史最为长久,创作手法也最具有代表性。

1.华丽奥尔加农

谱7是一首出自12世纪法国北部的华丽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主有慈悲》(Kyrie Cunctipotens genitor)的末尾部分。该曲收录于《卡里西提努斯手抄本》(Co-dex Calixtinus)中。在这段华丽奥尔加农中,低声部的素歌片段被拉长为这首二声部音乐的结构性低音。高声部采用加花手法,形成快速密集的花唱式线条。

谱7华丽奥尔加农⑦弗勒尔:《欧洲音乐遗产》,第56页。

该曲在低声部各音上方构置出的五度与八度两种和声音程,是乐曲的和声结构框架。高声部以加花手法扩展形成流动性的华丽线条。华丽线条中的数音与低声部各音纵向对应构成若干三度、六度、二度、七度等和声音程,二声部线条多呈现出反向进行并以反行终止。该曲的低声部沉稳庄重,高声部灵动舒展,二者的线条形态、节奏步调、情绪展现均明显不同。

在法国圣马夏尔修道院(Abbey of Saint-Martial)的藏稿中,收集了许多类似的12世纪二声部华丽奥尔加农曲谱,它们被统称为圣马夏尔修道院乐派奥尔加农。这种华丽奥尔加农技法,在其后的在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Dame School)莱奥南(Leonin,活动于1170年前后)等人的二声部奥尔加农创作中广为应用。13世纪,佩罗坦(Perotin,活动于1200年前后)等圣母院乐派音乐家又从二声部华丽奥尔加农中发展出三、四声部的“迪斯康特”奥尔加农(Organum texture as well as in discant),在迪斯康特奥尔加农中,空心三和弦成为和声的结构主体,其间有一些三和弦不时出现⑧弗勒尔:《欧洲音乐遗产》,第67-73页。。

圣母院乐派的奥尔加农,既有二声部的,也有三、四声部的。这些奥尔加农各声部的横向线条和纵向节奏都出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其中,各声部节奏上的异步性,标志着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由和弦体时代向复调体时代转变的开始。14世纪对位式复调音乐创作萌芽也由此而生。

2.克劳苏拉

12世纪下叶,随着华丽奥尔加创作的不断深入,一种由有量奥尔加农演变而来的多声部音乐新体裁-克劳苏拉(Clausula)随即出现。克劳苏拉为两个声部,乐谱上大都只写有一个“Domino”歌词,乐曲从头到尾咏唱“DO--MI--NO”。

谱8克劳苏拉⑨达维逊、阿培尔:《音乐史谱例选集》第一卷,第24-25页。

谱8是巴黎圣母院乐派某无名氏音乐家所作的一首克劳苏拉的最后6小节。该曲和声形态特征为:

(1)强拍上以五度、八度、同度、四度四个和声音程反向交替为主,所构成的和声结构框架呈现出反行奥尔加农的结构特征。

(2)高声部的装饰性线条与低声部结构性线条反向进行,纵向形成装饰性二度、三度、七度和声音程,呈现出乐曲和声流动的色彩性变化。

(3)八度和声音程为和声终止音程。

3.经文歌

经文歌是13-18世纪欧洲音乐的最重要体裁之一。最早的经文歌于12世纪末由二声部替换克劳苏拉填词演变而出的二声部经文歌。13世纪的经文歌几乎都为三个声部。谱9是13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首三声部经文歌《“阿里”和“路亚”一起唱/......》(Alle psallite cum luya/......)的最后8小节。

谱9经文歌⑩达维逊、阿培尔:《音乐史谱例选集》第一卷,第35页。

该曲的和声形态特征为:空心三和弦为乐曲和声结构主体,其间出现了若干大小三和弦,终止式为上行二度终止式(C6——Do),终止和弦为D空心三和弦。该经文歌各声部的横向线条各异,纵向节奏彼此独立,呈现出对位式复调音乐的形态特征。

4.弥撒曲

弥散曲是14-19世纪欧洲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最早的多声部弥撒套曲为14世纪“新艺术”时期法国音乐家马肖(G.de Machaut,1300-1377)创作的《圣母弥撒曲》,该曲共有6个乐章。谱10是《圣母弥撒曲》第五乐章“羔羊经”的最后4小节。

谱10弥撒曲①帕里斯卡:《诺顿西方音乐谱例集》第一卷,加拿大企鹅图书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91页。

该曲的和声形态特征为:

(1)空心三和弦与大小三和弦并存。虽然大小三和弦的数量远多于空心和弦,但是空心三和弦仍旧是整首乐曲的结构性和弦②帕里斯卡:《诺顿西方音乐谱例集》第一卷,第87-91页。。

(2)和声进行以二度(即:前后两个三和弦的根音互为二度,下同)和三度关系的三和弦连接为主。

(3)终止式为上行二度终止式,终止和弦为空心三和弦。

《圣母弥撒曲》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复调弥撒套曲,其的和声形态集中体现出14世纪多声部宗教音乐的和声风格。

5.回旋歌

谱11是14世纪法国“新艺术”时期的音乐家索拉格(Solage,活动于1370-1390年间)创作的一首回旋歌《烟雾》(Rondeau: Fumeux fume)的最后11小节。

谱11回旋歌③帕里斯卡:《诺顿西方音乐谱例集》第一卷,第93页。

该曲与上一曲“羔羊经”的和声形态特征几乎一致:空心三和弦与大小三和弦相结合共同成为和声结构性框架。大小三和弦成为流动性和弦的主体,和声进行以二度和三度关系的三和弦连接为主。终止式为下行二度终止式,终止和弦是空心三和弦④帕里斯卡:《诺顿西方音乐谱例集》第一卷,第92-93页。。

回旋歌《烟雾》是14世纪“新艺术”时期世俗多声部音乐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和声写作集中体现出14世纪世俗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事实上,14世纪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区别更多地体现在二者的歌词内容上而不是作曲技巧上,从这两首音乐作品和声写作的相同性中可见一斑。

14世纪以前,西欧大陆所有的多声部音乐创作都集中于法国教会,其音乐的歌词内容既有纯粹宗教的,也有宗教与世俗混为一体的,没有纯粹世俗内容的多声部音乐创作。14世纪上叶,以马肖为代表的法国音乐家开始关注世俗音乐,并创作出欧洲最早的一批世俗多声部歌曲。与此同时,法国音乐也开始向外域传播,逐渐影响到其周边国家的音乐创作。在法国多声部音乐创作的影响下,意大利于14世纪下叶出现了以兰迪尼(F.Landini,约1300-1397)为代表的、以多声部音乐创作为中心的一批音乐家,创作出意大利最早的一批世俗多声部歌曲。14世纪世俗多声部歌曲的体裁主要有:法语的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ndeau)、维勒莱(Virelai)等,意大利语的牧歌(Madrigal)、狩猎歌(Caccia)、巴拉塔(Ballata)等。这些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多声部世俗歌曲作品,标志着欧洲世俗多声部音乐创作时代的开始。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世纪复调体音乐的和声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二声部音乐的结构性和声音程和终止和声音程主要为同度、八度、五度。流动性和声音程主要为四度,三、六度,二、七度。全曲和声结束方式常为两个声部的高低音反向进行到终止音程。

2.三、四声部音乐的结构性和弦与终止和弦均为空心三和弦。流动性和弦以大小三和弦为主,以根音关系互为二度和三度的三和弦连接为主。

3.二度终止式为三、四声部音乐中最常用的和声终止式,导和弦的外声部通常反向进行到终止和弦。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形态特征进行归纳:

1.和声的纵向结构

(1)在二声部音乐中,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为和声结构主体。

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中所使用的和声音程均为自然音程,其重要性依次为同度、八度、五度最重要,四度次之,三、六度和二、七度再次之。增四减五度偶见。

在中世纪的和声实践中,同度、八度、五度被视为最协和音程,其所叠置出的和声音程为结构性和声和流动性和声的构建基础。三、六度和二、七度被视为不协和音程,其所叠置出的和声音程为多作为和经过性和声音程,在乐曲中附带性地出现,对和声的流动起装饰性作用。四度音程的地位较为特殊,这个理论上的协和音程,在实践中却常被置于不协和音程之列。增四度或减五度音程(三全音程)虽被中世纪音乐理论定为禁止使用的“魔鬼音程”(Diabolus in musica[拉])⑤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980,p.415&p.154.,但该音程在中世纪多声部音乐实践中并未因此而绝迹(见谱6)。

(2)在三、四声部音乐中,空心三和弦主要为结构性和弦,大小三和弦主要为流动性和弦。

中世纪音乐中的和弦有空心三和弦与三和弦两种。最早的和弦是出现于9世纪五度奥尔加农中的空心三和弦,在13-14世纪的三、四声部音乐中,空心三和弦成为和声纵横结构网络中的主要和弦。最早的大小三和弦出现于13世纪三声部的孔杜克图斯(见谱6)、经文歌(见谱9)、“迪斯康特”奥尔加农(Organum texture as well as in discant)⑥弗勒尔:《欧洲音乐遗产》,第67-74页。等音乐中。大小三和弦在14世纪三、四声部音乐中主要作为流动性和弦使用,其出现的频率较空心三和弦高得多,不过,其在和声中的结构性地位仍不及空心三和弦重要。空心三和弦是14世纪多声部音乐最主要的结构性和弦,是最常见的终止和弦。

2.和声的横向结构

9-12世纪的二声部音乐以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为和声结构主体,其他和声音程作为经过性或辅助性音程,起到增加和声色彩、丰满乐曲音响的作用。

平行奥尔加农是单一的和声音程或空心三和弦的流动,其和声音响凝滞,色彩呆板。非平行奥尔加农中多种和声音程的交替流动、反向或斜向进行,使和声的色彩性意义开始体现。11世纪以后,随着三、六度与二、七度和声音程的加入,和声色彩性意义也更加明确地显露出来。

13-14世纪的三、四声部音乐,以空心三和弦为和声结构框架,以根音关系互为二度和三度的大小三和弦为和声流动主体,无论是和弦体音乐还是复调体音乐均如此。和弦的多样性运用使乐曲的和声音响变得丰富多彩。

3.和声终止式

在9-12世纪的非平行多声部音乐中,出现了一种由导音程高低两音反向或斜向进入终止音程的和声终止方式,其终止音程大都为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四度和声音程少见。中世纪三、四声部音乐的和声终止式通常为二度终止式,终止和弦都是空心三和弦。二度终止式最早出现于13世纪多声部孔杜克图斯(见谱6)和经文歌(见谱9)中,这种终止式几乎成为13-14世纪弥撒曲、经文歌、回旋歌、维勒莱⑦弗勒尔:《欧洲音乐遗产》,第125-126页。、巴拉塔⑧弗勒尔:《欧洲音乐遗产》,第122-123页。等各种类型的多声部音乐最常使用的和声终止式。事实上,14世纪的兰迪尼终止式也为二度终止式的变化型。二度终止式的特点为:导和弦(或导音程)与结束和弦(或结束音程)之间互为横向二度关系,其横向连接方式有上行二度和下行二度两种,导和弦的外声部通常反向进入终止和弦。

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实践直接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在中世纪多声部音乐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和声手法,如:以空心三和弦为主体的结构性和声,以大小三和弦为主体的流动性和声,二度终止式为主和声终止式等,在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的音乐创作中被广泛地运用。中世纪音乐时期所取得的和声成就,成为文艺复兴音乐时期和声发展的奠基石。

和声是西方艺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声发展史是西方音乐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音乐是西方近代音乐艺术的开端,中世纪和声实践是西方音乐艺术最早的和声实践。

作者附言: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编号为07SA0100)。

(责任编辑张璟)

Study on the Harmonic Pattern Features of the Music in Multiple parts in Medieval Ages

LI Xing-wu

The earliest harmonizing practice of European music appeared in the music in multiple parts in medieval ages.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music in multiple parts in medieval ag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music with chords as the main and music of polyphony as the main.The main features of two harmonic patterns are that most of the two-voice music took the harmonic intervals of unison,octave and fifth as the main body of verticalize-horizontal harmonic structure;for the music of three-voice and four-voice,the framework of harmonic structure are triad without third,the harmonic progression are connection of major and minor triads whose root relationship being the second degree each other,with the cadence of“progression in seconds”.The harmonic practice of the music in multiple parts in medieval age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 in multiple parts in the Renaissance.

Medieval harmony,music with chords as the main,triad without third,a cadence of“progression in seconds”

J614.1

A

10.3969/j.issn1003-7721.2016.04.012

1003-7721(2016)04-0099-10

2016-10-30

李兴梧,男,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成都610021)。

猜你喜欢

奥尔加八度二度
俄罗斯画家在水下作画
图说·“梅”开二度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智慧改写,让佳作“二度开花”
Elght Below《零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