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理论本科课程教学回望

2016-02-09徐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系音乐史音乐学院

徐艺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理论本科课程教学回望

徐艺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理论课程以及西方音乐史教研室的建设发展,经历了发轫、始建、调适和发展4个时期;现有课程已逐渐形成了包括“基本”“延伸”“扩展”“综合”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授课教师也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等问题。

武汉音乐学院;西方音乐理论课程;本科教学;历史回顾;教学反思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眼间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迎来了建系30周年的庆典。西方音乐理论课程——作为音乐学系教学体系之重要基础架构,不仅见证、伴随着音乐系的成长,而且也为音乐学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而立之年,谨以西方音乐教研室相关之教学工作的一篇回望记,回顾往年的发展历程,解析目前的教学特色,反思当下存在的教学问题,并以此作为西方音乐史教研室同仁为30周年系庆献上的一份贺礼。

一、发展历程⓪

学院与西方音乐(理论课程)相关的本科教学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南音专时期①谢功成:《中南音专记事》,《黄钟》2008年第3期,第78页。,时至今日,西方音乐理论课程乃至西方音乐史教研室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即发轫期、始建期、调整期与发展期。

(一)发轫期(1954-1986年)

目前就西方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记载,是出现在中南音专时期,即:1954年东德音乐史专家哥德斯密特为期半年关于音乐史的讲学活动②谢功成:《中南音专记事》,第78页。。1959年,湖北艺术学院时期,随着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成立③汪义晓:《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哟——武汉音乐学院部分重要学科奠基人考并兼述历史时期划分暨学科建制沿革》,《黄钟》2008年第3期,第85页。,周畅先生、杨溉诚先生先后开始了有关西方音乐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12月,学院成立了音乐研究所,下设民族音乐、音乐史论、编钟古乐三个研究室④汪义晓:《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哟——武汉音乐学院部分重要学科奠基人考并兼述历史时期划分暨学科建制沿革》,第86页。,其中音乐史论研究室就明确包括西方音乐史专业方向,并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和教学活动,初显出音乐学系西方音乐教研室的雏形,且这种形制一直延续到1986年音乐学系成立。

在这一时期,开设的与西方音乐(理论)相关的课程主要为《外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授课教师主要为周畅先生、杨溉诚先生、余尚清先生与汪申申老师,授课对象除了音乐学院各个专业的公共课学生外,还包括在建系之前招收的研修戏曲音乐方向的短训班和专修班学生。

(二)始建期(1986-2000年)

1986年,武汉音乐学院正式报批建立了音乐学系,同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的音乐学理论专科生,1989年首次招收四年制的音乐学理论本科生,1990年调整为五年制本科,这种五年制音乐学理论方向的教学机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也随之成立,第一任教研室主任为宋祥瑞老师,其成员先后有汪申申老师、杨汉丹老师、徐艺老师。

在这一时期,跟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武汉音乐学院的发展也进入了“七五”到“九五”的重要阶段,学院不仅相继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规划与发展纲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文件,如1986年《武汉音乐学院学年学分制试行方案》⑤汪义晓:《卓然有立三十年(中七五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1978-2008)》,《黄钟》2009年第3期,第120页。、1995年《武汉音乐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试行)》⑥汪义晓:《卓然有立三十年(中八五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1978-2008)》,第184页。、1996年《关于加强本专科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⑦汪义晓:《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九五阶段)》,第176页。等,来规范加强本专科层次的教学管理。在此阶段,学院的各系部都相继制定出了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也遵循学院的办学精神以及音乐学系的办学要求,面对不同的培养方向与教学层次,不仅制定出规范的教学计划,并开设出了不同的课程:1、针对音乐学系音乐理论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课程有《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概论》(主要以讲授西方音乐美学内容)以及《毕业论文指导》(个别课),其每科教学学时为一个学年(两个学期)。2、面对非音乐学系学生即公共基础课教学,西方音乐史教研室承担了大学本科各系部以及成人教育部的《西方音乐史》以及音乐教育系、附中的《音乐欣赏》课程,其每科教学学时也为一个学年(两个学期)。至此,注重音乐作品积累、加强音乐人文历史认知、培育音乐哲学思辨习惯为核心的音乐理论方向的教学模式形成,同时也基本奠定了以理解音乐历史发展、熟知音乐作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方式。

(三)调适期(2000-2010年)。

1999年,伴随着高校开始扩招,武汉音乐学院迎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十五”至“十一五”时期,学院不仅抓住机遇扩大了办学规模,而且于2004年平稳顺利完成了教育部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此同时,结合我院的办学实际并为适应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一系列的办学理念被明确提出:“办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保持精英教育功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形式与内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等⑧杨锋:《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为实现武汉音乐学院“十一五”发展目标努力奋斗》,武汉音乐学院第四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2006年3月。。配合着教学理念的调整,2004年8月学院全面修订、编写、构建了《课程教学大纲》,并在2009年“升级”为《武汉音乐学院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本科教学的指令性文本。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西方音乐史教研室同其他姊妹教研室通力合作,也在2004、2009年两次修订了音乐学系的本科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2004年版的教学计划中,音乐理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不变,保持了《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课程名称2009年变更为《西方音乐名作》)、《音乐美学概论》以及《毕业论文指导》(个别课)的课程构架,变化主要表现在:1指定选修课(后变更为限定选修课)中,新增了《基督教音乐》、《西方现代音乐》、《西方艺术哲学史》与《西方美学史》;2在公共基础课方面除了大学本科各系部以及成人教育部的《西方音乐史》以及音乐教育系、附中的《音乐欣赏》课程外,应演艺学院、舞蹈系的学科发展需要,开设了《歌剧鉴赏》以及《舞蹈音乐鉴赏》,同时为适应音乐教育学院的课程整合需求,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整合为《西方音乐简史与音乐鉴赏》,课时从四个学期改为两个学期。

时隔五年之后“升级”版的“音乐学专业理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与2004年版的教学计划相比,比较显著的变化出现在限定选修课上,不仅为了改善学生实际的写作问题,新增了《音乐评论》(主要由音乐学系老师指导写乐评)课,而且还增加了《复调音乐分析基础》与《赋格音乐分析》(由作曲系老师授课),其缘由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分析、研讨西方音乐作品时,对复调织体陌生与无措的问题。同时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增加了《音乐学基础训练》(小组课),为期两个学年(即四个学期),学生分别从大三开始修习音乐学理论的各个专业方向(中音史、民族音乐、西音史、音乐传播),各一学期,其目的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具有“通才”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与思考相关学术问题,为毕业研究做准备。此外,随着2006年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的开设,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也为其开设了《西方音乐名作与西方音乐史》的专业基础课。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显著变化还体现在公共基础课上,将大学本科各系部的《西方音乐史》变更为《西方音乐简史》,教学时长从两个学期改为一个学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学院积极倡导开设任意选修课,以充实全院学生的知识储备,西方教研室的各位同仁积极响应,相继开设了《钢琴艺术史》、《西方音乐名作》、《西方歌剧名著》、《小提琴艺术史》、《西方舞蹈史》等课程。

也是这一时期,随着2003年杨峻峰老师的加入,西方音乐史教研室成员增加到五人,为教研室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艺术管理教研室的成立,音乐美学课程的管理与教学并入到该教研室工作中。

(四)发展期(2010年至今)

2010年正值武汉音乐学院“十二五”开局,学院在《武汉音乐学院“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办好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保持好精英教育功能,立足湖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同时“建设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模式多样、注重素质能力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管理上,主要体现为:“专业基础课方面,设立教师跨专业‘互学共研’子项,以表演专业各单位人才培养需求为原则推进专业基础课建设;各类必修课、选修课按照‘通识教育类’、‘综合艺术类’‘专业拓展类’等类属明确学生修读要求,进一步推进选修课建设。”

在这一阶段,西方音乐史教研室老师依据学院的办学方针以及音乐学系的统一部署,不断开设出了新的选修课,如《贝多芬交响曲赏析》、《1949-1999西方钢琴音乐名作赏析》、《电影音乐》等,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于2014年再次调整了音乐学系音乐理论方向与艺术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对于音乐理论方向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变化在于专业基础课中将《曲式》变为侧重于技术分析与音乐风格辨别相融合的《音乐分析》课程,以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的认知;同时将《音乐评论》课由限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基础课;艺术管理方向将原有的《西方音乐名作与西方音乐史》变更为《西方音乐简史》,并继续拓展出《西方器乐作品鉴赏》与《西方戏剧鉴赏》,以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视。当然,随着2010年西方音乐教研室新成员冯欣欣老师、袁利军老师的加入,不仅为教研室补充了新的血液,而且也为课程的调整、开设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现状

武汉音乐学院以“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作为根本任务”⑨彭志敏:《在庆祝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因此它可以说是培养表演、教育、研究等应用性人才的专才教育学校,西方音乐史教研室是其最基层的组织架构,教授与之相关的西方音乐理论课程,因此从课程的设置上最能体现出其教学特点。如上文所述,西方音乐史教研室开设的课程,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学院教学方针的调整以及师资队伍的改善而变化的。现阶段西方音乐史教研室的开设的课程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音乐学系的专业基础课、限定选修课,全院学生的任意选修课,以及应各学院系部的人才培养需求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见表1与表2。

表1为音乐学系开设的西方音乐课程名目⑩

表2为非音乐学系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目

如表1、2所示,除限定选修课《基督教音乐》暂停、《复调音乐分析基础》与《赋格音乐分析》由作曲系老师授课外,目前西方音乐史教研室教师开设的课程共有二十余门。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授课对象、时间安排上看,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从表1可以看出,针对音乐学系学生的课程安排来看,其课程内容、难易程度显示出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

2.通过表1还可以看到,西方音乐史教研室的教学已充分关注到对于音乐学系学生,特别是将来研读西方音乐方向的学生,音乐技术分析对西方音乐认知的重要性,不仅设计安排了《复调音乐分析基础》与《赋格音乐分析》(请作曲系老师授课)①《视唱练耳》、《和声》均为全院本科公共专业基础课。,而且为学生“量身定制”了《音乐分析》课程。

3.授课对象覆盖范围广,学生从附小、附中、本科到成人教育,由于学生层次、知识储备、专业方向的不同,导致授课内容(哪怕课程名称相同)、授课方式、评价体系完全不同。

4.从课程名称以及授课内容来看,主要为音乐史论类课程与音乐欣赏类课程,彰显出武音西方音乐理论方向老一辈专家一贯秉承的教学传统。

5.从开设的所有课程来讲,初显“基本”“延伸”“扩展”“综合”的分类并相互衔接的课程群特征②吴继红:《武汉音乐学院校史之华彩篇》,内部资料,2013年8月。,西方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已初见端倪。

6.从授课的老师来看,西方音乐史教研室的五位成员(含退休教师)均在工作本科生教学的一线工作,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

7.此外,在教学方式上,西方音乐史教研室的冯欣欣老师率先打破了理论课与表演课的教学壁垒,携手钢琴系的老师共同开设了一次有关西方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讲解、演奏的实验课,实现了“互学共研”课程教学的设想。

8.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积极倡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热爱、活跃校园文化,西方音乐史教研室还策划并联合音乐学系姊妹教研室共同承办了“知音杯音乐名作听辨比赛”,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音乐学系一张靓丽的“名片”。

图西方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应该看到,西方音乐史教研室形成这样的人才梯队以及不断建设、调整的教学课程,都凝聚着每一位教师、每一任领导的智慧与心血,同时也收获了诸多的教学成果。不仅为音乐学院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也相继就读于更高的研究生学习层次,仅音乐学专业,在2016年研究生招生中,有五位同学被录取到西方音乐研究方向,其中有四位同学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几乎占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音乐学专业与西方音乐方向相关)总录取人数(10人)的一半。同时,从2011年至今,有8篇西方音乐方向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院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其中有四篇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此外,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方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的教师依据各学院、系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断变化、调适、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与时俱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评价,从2009年起,《西方音乐简史与音乐欣赏》《西方歌剧名作》等课程连续被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集体课。

三、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以及相关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束缚了学科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培养。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培养21世纪高质量的音乐艺术人才,课程设计无疑是首要任务。正如“波依尔指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思想必须实现5个转变。’其中之一是‘从把知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孙凡:《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构想》,《黄钟》2014年第2期,第159页。。如何建构学生整体性的知识?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构想、建设完善而科学的课程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以中国传统音乐本科课程构想体系的分类划分为参考,将课程可分为三类,即知识类(主要指理论类课程)、应用类(主要指操作类课程)与拓展类(主要指实践类课程)④孙凡:《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构想》,第160页。,与此对照,就会发现西方音乐的课程设置确实存在一定问题:

1.就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而言,西方音乐课程的设计确实不够完备。比如说,在音乐史论课程中涉及的音乐体裁史明显缺乏“西方室内乐史(主要指重奏作品)”“西方艺术歌曲发展史”等课程,并且还缺少西方音乐历史中重要的断代史像“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专题内容。

2.关于应用类课程。对音乐理论的学生尤其是以西方音乐为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应用操作类课程(指《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课程),特别是对于运用音乐分析手法来认识、研判音乐作品的技能学习,无疑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从历史上看,这类课程曾经在建系之初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过,曾与作曲专业一起上课、一样要求,培养了李诗源、段启涛、刑雄志、刘晓江、张翔等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随着国家本科扩招政策的实施、学院教学规划的调整,此类课程就目前的设计来看,对音乐理论的学生尤其是以西方音乐为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其教学安排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将此类课程作为了公共基础课与表演专业的学生一同上课,就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则更注重通过音乐技术分析达到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与研判,这必然就与音乐表演专业以及作曲专业教学是有所不同的,而且还仅仅只有《和声》与《曲式》两门课程。另一方面,作为音乐分析课程另外两个重要的《复调》、《配器》课程要么是限定选修课、要么就未开设,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对这种音乐技术分析方面的应用操作类课程的设计也是需要进一步考量的。

3.关于拓展类课程。西方音乐史教研室开设的课程不乏知识类如各种史论类课程、应用类,像《乐评》《音乐分析》课程,但是拓展类或者说实践课比较缺乏,特别是如何运用所学的西方音乐知识与社会接轨并服务于社会,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教研室已有教师试图将理论课程实践化的作法,如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设计一次活动以向社会传播西方音乐文化等,但还不成熟,究竟是将这种想法变成课程还是学生的社团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讨与论证。

4.教师梯队建设与课程的传承性。课程的开设离不开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队伍的建设决定了学院教学的成败。目前,教研室还在教学的有六位教师,但汪申申老师已经退休,一旦汪老师不再上课,那么他所教授的课就会面临无人接手的局面,就会危及课程的延续性以及已构建的课程体系。因此,教学要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联系,一要根据青年教师自身的学术特长积极拓展新的教学领域,二就是积极引导他们向有经验的老专家“取经”,将成熟的教学领域、教学经验传承下来。

5.关于教材。教材的建设也是西方教研室在教学活动中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就音乐欣赏类课程来说,(见图)全部为自编教材。毫无疑问,这对于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是极其不利的。

6.关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在本科阶段主要是指《西方音乐简史》,学时只有一个学期,但课程内容繁杂、学生专业各异,特别是在社会生活无比丰富的当下,对于这种理论课程,学生的关注度比较低,学习意愿不够强烈,但这门课程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如何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凸显其价值,特别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接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相应改变课程的授课方式与评价模式,按专业方向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也是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回顾历史,西方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早在建校之初就存在了,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在学院教学策略调整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为音乐学系、音乐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其历史的梳理、对当下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希望对西方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学院的教学改革起到微薄之力,并使其教学活动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张璟)

———

Review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urse of the Western Music Theory in Musicology Department,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XU Yi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Theory Course and Western Music History Teaching-Research Section of in Musicology Department,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s undergone four periods of beginning,construction,adaptation,and development;the course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curriculum system that includes“fundamentals”“extending”“expanding”and“integration”mutual connecting;the teachers formed progressively an echel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combined different level of ages.And meanwhile,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t indeed existed some issues such as the curriculum system need more improved,the teaching content required to be adjustment.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Western Music Theory Course,undergraduate teaching,historical review,teaching reflection

J639

A

10.3969/j.issn1003-7721.2016.04.002

1003-7721(2016)04-0012-07

2016-06-30

徐艺,女,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武汉430060)。

猜你喜欢

学系音乐史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2020年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举办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